●本報記者 林玉瑩 通訊員 張佳勝
兒時單車情結 半百啟程圓夢
“我騎著這一輛去過泰國、越南,環海南島騎的是那一輛。”在張信明家中,他迫不及待向記者介紹起他的得意“夥伴”。
談起和單車結緣,張信明告訴記者,小時候,他父親是搬運站工作人員,每天騎著一輛單車到潮汕地區拉載米油鹽等貨物,單車是父親的賺錢工具,也是家裡最值錢的寶貝。“那時候,單車還能載客,從埔寨鎮到湯坑鎮跑一趟能賺8角錢,父親每天工作完回家,我就負責給單車上油、擦洗做保養,從那時起對腳踏車就有特別的情結。”張信明說,他把單車擦得鋥亮,再騎著兜一圈,個子夠不著,就從車槓一側把腿伸過去,踩著踏板搖搖晃晃上路。那時在他心裡就萌發了騎著單車去旅行的夢想。
“我喜歡旅行,也喜歡騎車,汽車後備箱都會放著一輛單車,汽車到達目的地,單車能帶我走街串巷,更深入瞭解當地風土人情。” 張信明說。2012年,張信明從深圳市回到豐順縣城定居。他不甘於賦閒在家,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網友騎行全國各地的事蹟,這讓他想起埋藏在心底的一個願望——騎著單車環遊中國。在與家人商量後,他便與驢友結伴踏上了騎行旅程。
邂逅西域風光 挑戰高原騎行
“剛開始,我只在梅州各縣區和周邊城市騎行,沒想到第一次長途騎行還騎出了國門。”張信明興奮地說。2017年5月31日,張信明與豐順當地5名腳踏車愛好者自發組成“騎行一帶一路 傳播中國文化”騎行隊伍,從豐順出發,歷時22天,騎行近4000公里,前往越南、寮國、泰國等地。值得一提的是,張信明還是出國騎行隊伍中最年長的一員。
第二年7月,張信明選擇挑戰環青海湖騎行,一睹西域壯美風光。“我們從蘭州騎單車出發,經西寧一路爬坡,到了青海湖沿湖順時針騎行,到了海拔4000多米處的爬坡最為艱難,帶著20公斤重的裝備,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旅行包掛了一車,因高原缺氧而大口喘氣,只能以10公里時速前行。”回想起在高原艱難爬坡,張信明到現在都還能感覺到當時身上的陣陣涼意。
“不過風光不負趕路人,一路上看到了油菜花田、冰山、茶卡鹽湖,7月的青海湖美得令人迷醉,高原之上,仿若江南,讓人心曠神怡。”談起環青海湖騎行邂逅的美景,張信明依然回味無窮。“騎行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每一刻都有驚喜,從酷熱的沙漠到高原的冰川雪山,真是冰火兩重天。”張信明說。
盡享騎途喜悅
提倡低碳出行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書本上描述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到。我每天都會看新聞,瞭解祖國的大好河山和美麗鄉村變化,哪裡風景優美,我就上網查詢旅行路線,制訂出行攻略,體檢、買保險,再擇日出行。”8年間,張信明騎行到過江西、福建、湖南、安徽、雲南、河南、山西、廣西、甘肅、青海、海南等地,行程近5萬公里。
“千里騎單車,沿途的枯燥艱難也是無法想象的。我們在天門山遇到高山嚴寒,只能披上雨衣禦寒,在酷暑裡的狂風暴雨中推車前行,飢餓口乾飲山泉水飽腹,體會過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寂寞恐懼,甚至遭遇野狗窮追、毒蛇攔道,有時候差點就放棄了,但在快樂騎車的信念堅持下,所有窘境都成了難忘的經歷。我們騎行也是為了提倡快樂騎行、低碳出行。”張信明告訴記者,為了排解路途遙遠帶來的疲憊,他在騎行線路上採取靈活組合,優先選擇自然風光秀麗的路線,天氣冷往南走,天氣熱往北走。
一路騎行,張信明歷經了平原、山地、草原、丘陵、高原、沙漠、戈壁、盆地等地形。“每到一個有標誌性的地方時,我都會錄製影片分享給家人朋友,把路上所有的艱難困苦拋到腦後,盡情享受那一刻的喜悅。”張信明介紹。
受疫情影響,張信明這兩年遠行計劃擱置,但他也沒有閒下來。他選擇省內的鄉村路線騎行,用車輪見證家鄉的鄉村振興發展。“咱不能給祖國添亂,等疫情穩定後,再整裝出發,爭取一路北行,希望能騎遍中國所有省份。”張信明滿懷期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