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巨星劉德華有一個問題難倒了很多人:
“你知道殘奧會什麼時候舉辦嗎?”
劉德華之所以這麼問,是因為他還有一個不被人熟知的身份,2008年北京殘奧會宣傳大使。
說起他與殘奧會的緣份,要回到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當時劉德華應邀錄製一期馬拉松特別節目。
無意間,他得知奧運會結束後會緊跟著殘奧會,這還是他第一次聽說這樣的賽事。
“都是比賽為國爭光,為什麼大家都關注奧運會,就沒人關注殘奧會呢?”
隨後,劉德華每年會自掏腰包10萬元左右資助香港殘疾運動員,送給他們自己特訂的“奧運金牌”。
為什麼會有專門為殘疾人舉辦的奧運會?它又有什麼魔力,吸引了見多識廣的劉天王?
這一切,得從一個被尊稱為“殘奧會之父”的人說起。
他就是德國醫生路德維希·古特曼教授。
1899年,古特曼出生於德國上西里西亞託斯特鎮的一個猶太人家庭。
雖然家庭並不富裕,但父母的疼愛讓小古特曼度過了幸福和安定的童年,成長為一個善良、熱情的孩子。
十幾歲的時候,他到一家醫院做志願者。
看到受病痛折磨的人們,他常常會落淚嘆氣,盡心照顧病人,減輕他們的痛苦。古特曼接待了一位特殊病人,這是一位脊柱骨折而截癱的煤礦工人。
醫生們都說這個病人活不過三週,古特曼不願相信,無微不至地照料他,希望能創造奇蹟。
可年輕人因為患上敗血症,很快離世了。
古特曼感覺心都被掏空了,臨死前這個年輕人被病痛折磨得渾身不住打寒顫的痛苦身影,一直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從此古特曼投身醫學,暗暗發誓以減輕病人痛苦為己任。
他更加發奮圖強,先是考入羅茨瓦夫大學學習醫學,然後轉入德國弗賴堡大學。
1924年,古特曼以優異的成績獲醫學博士學位,成為神經外科醫生,以及德國著名神經學家弗里斯特的研究所的第一助理。
在這裡,他學以致用,盡情地施展救人的理想。
誰知到了1933年,納粹德國開始執行反猶太政策,古特曼被驅逐,只能棲身於當地猶太人醫院。
可這樣的太平日子還沒過幾年,就爆發了震驚世界的“水晶之夜”事件。
1938年11月9日,納粹分子湧入猶太教堂、商店、百貨公司打砸縱火,數十名猶太人因此喪生,數萬猶太人被關進了集中營。
古特曼醫生幸運地躲過一劫,他不顧危險,所有患者來者不拒,盡心救治。
可燒殺搶掠還在繼續,德國實在不宜久留,所有猶太人瘋狂地想要逃出納粹分子的魔掌。
還好,古特曼醫生終於找到機會,帶著全家東躲西藏,一路克服重重艱辛,終於在1939年3月逃難到英國牛津。
當到達牛津時,全家人喜極而泣,那段慘痛的經歷給一家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幾十年後,古特曼醫生的女兒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仍記憶猶新:“那年我才六歲,經常半夜噩夢嚇醒、經常哭泣,而我的父母假裝鎮定地安撫我,但我能感受到他們的恐懼與悲傷,母親經常偷偷抹淚,父親也時常哎聲嘆氣。”
一家人在英國牛津安頓下來。
古特曼醫生在拉德克利夫醫院繼續脊髓損傷研究,幾個月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大批受傷計程車兵轉入醫院,醫院一度人滿為患。
1943年,英國政府邀請臨床經驗豐富的古特曼醫生建設脊髓損傷中心,古特曼擔任院長。
戰爭的陰影籠罩在每個人頭上,這些截癱的患者心態消極,很多人都失去了生活的勇氣。
當時醫生也通常認為截癱患者,只有最多短短兩年存活時間,術後的感染和風險讓醫生們束手無策,只能讓病人儘量安逸,享受人生最後時光。
不論是患者,還是醫者,全都籠罩在悲觀情緒裡。
古特曼醫生心急如焚。
他認為與其等死,不如再努力做些什麼,讓患者找到意義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
思前想後,古特曼醫生想到了運動對人的積極影響力。
“對,得讓他們動起來!”
可醫院裡連簡陋的運動設施也沒有,又怎樣運動呢?他想到了一個主意。
古特曼醫生跑去各個病房,興奮地說:“我們來做個簡單的遊戲,怎麼樣呢?來,就像這樣!”
他拿起藥袋像個雜耍手藝人一樣,不斷地拋,又不斷地接。
可示範過後,病房裡鴉雀無聲,傷員們只是木木地看著醫生,誰也沒動。
“試一試!肯定會有改變,相信我!”
也許是實在無聊,一個傷員拿起藥袋懶洋洋地往上拋了下,幾個回合,他竟沉浸其中了。
這下,就像推動了多米諾骨牌一樣。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傷員也做起了這個無聊的遊戲,不一會兒,這項運動在整個醫院推廣開了。
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可手、腦、注意力都呼叫起來了,一點小小的運動,對治療都是有益的。
古特曼醫生欣慰地笑了。
他又叮囑醫護人員每兩個小時為病人翻身、防止術後感染。不讓病人閒著,做些比如木工、鐘錶修理之類的手工活。
古特曼關心的是,讓病人關注自己能夠做什麼,而不是不能做什麼。
在古特曼醫生大力推廣下,“運動療法”在醫院裡逐漸流行起來,病人的心態也變得越來越積極。
古特曼醫生趁熱打鐵,提出了一個更大的計劃——舉辦一場運動會。
是的,在醫院,病人們參加!
不出所料,這個“瘋狂”的計劃一開始就遭到了大多數人的反對,大家無不擔憂:
“缺胳膊少腿的,怎麼參加?”
古特曼醫生誠懇地說:“你們殘缺的只是身體而已,並不是心靈。運動並非健全人的特權,你們也能做到!”
最終,16名病人被說服,參加了第一屆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那天是1948年7月29日,恰好也是倫敦奧運會開幕的同一天。
古特曼特意選擇這天,是想告訴所有殘疾人,你們與健全人享有同等的比賽的權利。
在醫院的草坪上,14位男士、2位女士坐著輪椅入場,參加這次運動會上唯一的射箭比賽。
運動員們眯著眼睛,對著箭靶瞄了又瞄,當裁判吹響哨聲,一支支箭有力地射出去。
透過激烈的角逐,冠、亞、季軍誕生,古特曼醫生給他們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典禮,其他參與的運動員也都領到了屬於自己的獎品。
領獎時,運動員們熱淚盈眶,臺下的觀眾也眼含熱淚,而古特曼醫生笑中閃著淚。
他的喜和樂,是為這次運動會的成功舉辦,更為這些殘疾運動員透過自己的努力找回了尊重、價值和意義。
此後,一年一度的運動會總會如約而至,參加的運動員越來越多,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英國傳奇的殘疾運動員沃爾頓,一位截肢的女人,感動地說:“我要謝謝古特曼醫生,是他改變了我的生活,讓我充滿信心,他讓我知道我與別人是公平的,要不然我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
慕名而來的還有其他國家的殘疾運動員。
1952年,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升級為國際賽事,一批荷蘭退役軍人前來與英國隊競技,參賽運動員超過130人。
古特曼心中的願望越發強烈:“我們想讓它成為像奧運會一樣的國際比賽,能有更多的專案和國家加入。”
可是要實現這個願望又談何容易?
自古以來,人們對殘疾就心存芥蒂和偏見,這個需求也一直未被重視。
古特曼醫生不明白:
不一樣的動物,我們視作珍寶;不一樣的人類,我們為什麼要百般歧視呢?
殘疾人,為什麼不能有自己的奧運會?
他四處奔走相告,大力宣傳。
1960年,他的夢想實現了一小步,在羅馬夏季奧運會閉幕式6天后,國際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正式開始了。
此次來自23個國家,超過400多名運動員歡聚一堂,參與8個大項的角逐。
田徑、游泳、輪椅籃球、乒乓球、斯諾克、輪椅擊劍、射箭、飛鏢射箭,隆重程度不輸奧運會。
這場賽事被後人認為是第一屆殘奧會。
四年後,這場賽事第一次來到了亞洲的東京,殘疾運動員們也第一次使用了健全人用於奧運比賽的部分場館。
因在發展殘疾人運動中的突出表現,1966年,古特曼醫生被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了騎士爵位。這一年,67歲的他退休離開醫院,但他仍在為發展殘疾人奧運會事業而馬不停蹄。
他想在有生之年,看到殘奧委員會的成立,看到一次被全人類認可的真正意義上的殘疾人運動會!
可是1980年,古特曼先生卻在遺憾中去世,沒能看到殘奧會日後的輝煌,但他是人們心中當之無愧的“殘奧會之父”。
直到1984年,國際奧委會才正式批准將國際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才改名為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
五年後,1989年國際殘疾人奧委會終於成立。
如今, 宣揚“喚醒思想,解放身體,鼓舞精神”的殘奧會與奧運會同步,同一個城市,同一場館,在奧運會結束後一個月內舉行。
來自全世界的殘疾運動員們歡聚一堂,享受競技體育帶來的快樂,盡情揮灑汗水,展現他們的自信、自強不息。
古特曼曾說:“如果說我曾做過一件好事,那就是將體育引入到殘疾人的康復中,促進殘奧會的發展。”
世界以痛吻我,但我要報之以歌。
古特曼醫生無疑是偉大的,他曾是受人迫害的猶太難民,卻忘記自己的傷痛,悲天憫人;
他醫者仁心,盡力挽救患者的生命,更是盡力拯救患者的靈魂,讓他們活得體面,有尊嚴;
他富有遠見卓識,憑已之力,推動了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運動的發展。
德維希·古特曼,一個被所有殘奧運動員感謝的名字,值得被所有人銘記!
殘疾人奧動會,也不應該只是殘疾人關注的奧運會,它值得全人類的關注!
—END—
作者|絲雨阡陌
編輯|剩草
排版|李一可
往期推薦:
16歲少女因拒絕富二代追求,被潑汽油焚燒燬容,如今怎麼樣了?
勵志韋仁龍:3歲喪母13歲喪父,靠撿破爛為生,以707分考入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