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新聞週刊與人民日報批“體測制”:非壞即蠢,副作用不可不察

由 秋長紅 釋出於 體育

中國體育現在開始全面實行“體測制”,令游泳冠軍們哪怕是預賽得了第一,甚至是打破全國或亞洲紀錄,仍無法進入決賽,包括擊劍、體操、鉛球等專案都出現了這一現象,也因此引發了廣泛爭議。
對此,有兩大官方媒體的發聲,在其中很是振聾發聵:
其一,《中國新聞週刊》在其官方賬號上,發出一個影片評論稱:
“有什麼情況會讓世界冠軍都束手無策呢?答案是體能測試,在2020全國游泳冠軍賽上,預獲第一的傅園慧,重新整理全國紀錄的餘賀新,以及奧運冠軍葉詩文都無緣決賽,提前出局,原因就一個,體育不過關,很多人看不明白,這合理嗎?”
“全國擊劍冠軍賽、全國體操錦標賽也出現了類似情況。體能是競技體育的基礎,體測本身沒有毛病,但捨本逐末,用體測代表競技,並以此為標準選拔運動員,不是壞,就是蠢!”
“如今連種子選手都被篩選掉了,這樣的體測有什麼意義呢?請把最好的運動員送到奧運賽場上去摘金奪銀,不要再折騰他們了!”
而《人民日報》也發表專門評論,在肯定體能測試本身並無問題後,其則稱:“把體能測試結果與比賽晉級掛鉤,甚至有的專案在1/4決賽階段不比專項只比體能,也讓不少體育迷直呼‘看不懂比賽’”。
“拿全國游泳冠軍賽來說,如果選手抱著只遊一槍的心態,或許能在預賽中創造成績,但無法檢測連續作戰的能力,起不到模擬大賽的作用。對這種比賽槓桿帶來的‘副作用’,不可不察!”。
從這兩大官方媒體的發聲中,不難看出:
其一,媒體也都肯定了“體能測試”本身並非不可取,但要講究方式、方法。
比如像游泳選手,訓練和測試3000米跑,這對於腳踝鍛鍊,正好與田徑選手的長跑相反,而需要腳踝柔軟性的游泳選手,過多跑3000米,反而會造成腳踝傷害。
同時,在預賽中,又允許選手比賽,但進入決賽卻要加上體測分——那何不先設一個標準,即達不到體測分就不能參加比賽?何苦讓他們參加預賽,破了亞洲紀錄卻不能進決賽,這不是太過搞笑了嗎?
顯然,這就是如何進行體能訓練與測試的問題了——要有科學性的鍛鍊與檢測方式才對,而不能對所有體育專案搞“一刀切”。
其二,像人民日報指出,一些比賽專案,直接就用體能測試分作標準,來決定比賽資格,這就有違體育運動的特點了。
而中國新聞週刊稱“體測替代競技,非壞即蠢”,雖然話有點重,但也說明了如此“一刀切”的做法,顯然並不可取,也會像人民日報所言:“後遺症不可不察”!
面對官方媒體的重捶,有關管理方面雖未正式回應,但一些體育界的官方人士也站出來,開始為“體測制”力挺了——而有關方面規定:如果不按照要求進行此類體測,就要扣除津貼費用,顯然也會讓體育圈內的人,不得不如此站隊了吧?
其實,對於一項決策,還是要多聽取八方意見,只有納諫如流,才能撥亂反正,才會真正對中國體育的發展有利!【原創評論:瑜說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