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全運會)扎胎、退賽、偏航與“05後”——從全運會看鐵人三項的辦賽和未來
新華社西安9月20日電 題:扎胎、退賽、偏航與“05後”
——從全運會看鐵人三項的辦賽和未來
新華社記者張澤偉 王澤
漢韻承千年,山水秀漢中。初秋的陝西漢中非常美,把第十四屆全運會鐵人三項的比賽放在漢江邊的生態文化公園進行,可謂運動、賞景兩相宜。
漢中人淳樸、熱情,賽事組織也努力追求盡善盡美。但比賽中,還是發生了幾件“怪事”。
17日率先進行的鐵人三項男子個人決賽中,內蒙古隊的張帥比完游泳快速登上腳踏車,但沒騎多久,腳踏車輪胎紮了,不得不退賽。“四年一次的全運會就這樣泡湯了,人生能有幾個四年?”張帥覺得很倒黴。
倒黴的其實不只他一個。記者隨機採訪的幾個中途退賽運動員中,有四個屬於扎胎。另據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秘書長陳笑然介紹,還有幾位名將車胎被扎,包括四川隊的韋雯和黑龍江隊的陳綮,後者更是前後胎都被扎破了。
當天註冊參加男子個人賽的選手一共只有37名。
“正常情況下,不應該出現這麼高的扎胎率。這說明是賽道出現了問題。”陳笑然說。
另一件“怪事”也跟比賽場地有關。
在19日進行的鐵人三項混合接力團體賽中,大部分首棒運動員在游泳比賽中都“迷失方向”,嚴重“偏航”。
接力團體賽的游泳距離為0.3公里,按照賽事規劃路線,選手們遊100多米到達江中心後,在第一個紅色浮標處左拐直行,然後在第三個浮標處左拐直行上岸。或許是因為雨後漢江水流較急,或許是路線判斷出了偏差,選手們在第三個浮標處並沒有馬上拐彎,而是偏離路線“順流而下”,其中領遊的選手偏航最多,要不是小艇上的工作人員引導其“迴歸正道”,最危險的事就是被衝下不遠處的江堤。
偏離“航道”,不僅影響運動成績,更威脅到選手的人身安全。
這兩件“怪事”,實質反映的是賽事的組織和保障問題,這是賽事能否順利進行的基礎。必須承認,四年一屆的全運會,其籌辦牽涉方方面面的人力物力,也需要相當的專業能力和高度責任心,但比賽場地和設施安排容不得半點馬虎。
陳笑然承認,選擇在公園裡舉辦鐵人三項賽,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宣傳、展示漢中的美,但公園裡的道路是健身步道,一方面它不走機動車,達不到公路的等級,瀝青質量比較差,黏合度不夠。同時,公園裡的步道路面老化,賽前雖加大清掃力度,但越掃砂石越多,尤其在比賽時摩托車開道,砂石很容易捲起來。另外,鐵三的腳踏車車胎本來就不同於一般的車胎,非常薄,非常細,更容易被扎破。
“在比賽場地的選擇上,我們花了很多心思,但結果證明還有考慮得不太充分。”他說。
第三件“怪事”,還是發生在鐵人三項個人決賽。據記者觀察,除了因扎胎不得不中途退賽外,不少選手的退賽似乎毫無緣由。一些業內人士道出了其中的蹊蹺——有的選手眼看拿不到前八名,再比賽下去“既無名利,又耗體力”,不如放棄比賽,為後面的混合接力團體賽儲存實力;而有的運動隊選手在賽前制定的策略就是“上去遛遛圈、熟悉熟悉賽道”。
陳笑然說,正常情況下,一場比賽如果50人參賽,4、5個人不完賽是比較正常的,要是達到10個,就說明有問題了。
“個人賽進不了前八就保後面的團體賽,這種想法不在少數,也因此造成了大量的中途退賽。這種所謂的‘戰術性退賽’,與體育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是相違背的。”在陳笑然看來,運動專案不該以金牌論英雄,否則永遠擺脫不了“金牌至上”的扭曲體育觀。
當然,除了“怪事”,全運會鐵三賽場還是有令人振奮的好訊息。
在首個比賽日產生的男、女兩塊個人金牌中,站上最高領獎臺的都不是“大腕”,而是河北隊李明旭、黃安琪這樣的中生代;而河南隊範俊傑、遼寧隊賈惠雯這樣的U19年齡段小將,則分獲了男、女個人賽季軍。奪得混合接力團體冠軍的山東隊陣中,更有兩位“05後”選手張書涵和張璽瑞。
“老將新秀展風采,鐵三賽場競開顏。”陳笑然很自豪地說,中國鐵三專案的新老交替已經完成,這也證明了近年的人才培養思路和方向是對的,是有成效的。
據介紹,上屆全運會只有3、4個代表團有鐵三隊伍,而本屆全運會已有16個代表團(不包括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代表團)有鐵三隊伍;註冊運動員也從100餘人增加到300多。
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還在著手與各省市共建鐵三運動學院,探索“協會主導、高校辦學、省市輸送、企業注資”的人才培養道路,同時還計劃在全國共建1000所鐵三運動學校,擴大專案普及;另外,還與省、市合作共建鐵三俱樂部,盤活社會力量,培養不同層級的運動人才。
“我對鐵三運動的未來充滿希望。”陳笑然說,鐵三運動的發展,不是單一和片面的,而是包括專案普及、人才培養、產業發展、文化建設等在內的均衡、全面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