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以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從自己的百姓視角,講述與冬奧會有關的故事,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四年來他們走遍全國各地,組織超過300場宣講,現場觀眾超過13萬人,線上觀眾超過1億人次。他們來自北京冬奧宣講團,他們的目標就是要做宣傳奧運精神的“播種機”。
最初只有7名宣講員
2017年7月,臨近北京獲得2022年冬季奧運會主辦權兩週年,北京冬奧組委聯合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委講師團,開始組建北京冬奧宣講團。宣講團的初心,是面向社會各界民眾,講述冬奧故事,介紹籌辦進展,普及冬奧知識,傳播奧林匹克價值觀。
據介紹,在組建宣講團之初,團隊裡只有7位宣講員。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綜合處主管徐豔麗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這7位宣講員,是他們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從冬奧建設者中遴選出來的。“當時接到這個任務,時間很緊。我們的時間節點是7月31日開講,二十天的時間,我們需要選拔宣講員,還要組織好稿件和培訓。其實最難的就是我們當時缺少既具有冬奧工作經歷,又有宣講能力的人才,所以透過各個渠道,包括推薦、查閱相關書籍、翻找各方面的線索,最終確定了7位宣講員,組建了冬奧宣講團的班底。”徐豔麗說。
四年來,北京冬奧宣講團已發展壯大到50人的規模,他們策劃開展了“北京冬奧會倒計時500天”、“北京冬奧會倒計時300天”、“北京冬奧會倒計時200天”、倒計時一週年“百部短影片百日雲宣講”等330場系列宣講活動,現場直接受眾超過13萬人;透過打造100部《我與冬奧的故事》系列宣講短影片,利用公交、地鐵、高鐵、樓宇電視、城市大屏等公共空間,在北京市覆蓋1.8萬公交車輛、23條地鐵線路、6000多臺樓宇電視和城市大屏、北京西站等重點站區出站口和地面廣場,全國“八縱八橫”鐵路近3000對動車組列車覆蓋全國1000餘個車站、17萬塊顯示屏,中國國航400多架飛機700餘條航線,線上直接受眾超過1億人次。
宣講員都是奧運參與者
汪湧,新華社體育記者,20年間全程參與了北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報道;劉源潔,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天幕的建設者;中國聯通公司的員工張嘉,在兩年時間裡,與夥伴們一起將北京冬奧會高山比賽地延慶的小海陀山,透過鋪設5G光纖,讓昔日無人山變成了智慧山;侯琨,走遍世界所有奧運舉辦城市、積極傳播奧林匹克文化的推廣人;北京積水潭醫院創傷骨科醫生孫旭,成為中國第一代滑雪醫生;劉博強,在首鋼工作一輩子,從車間軋鋼工一路做到如今的冬奧訓練場館製冰師;前國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冠軍郭丹丹和她的女兒、北京市滑雪隊成員張陽光子;劉玉坤,中國殘奧冠軍……他們從各自的冬奧工作崗位走出來,向全中國、全世界講述自己為冬奧、為奧林匹克事業做貢獻的故事,同時將冬奧籌辦進展,將奧林匹克知識和文化傳播出去。
據介紹,冬奧宣講員都是從千千萬萬的冬奧建設者中遴選出來,他們每個人的任務,是向公眾表達中國申辦承辦冬奧會的意義,反映冬奧籌辦的程序。4年來冬奧宣講團從北京開始,輻射到全國。在這個過程中,冬奧宣講團也在不斷擴充調整,把宣講員打造成每個行業的名片,展示中國在各方面,比如科技、高鐵、滑雪、製冰、運動、基層體育推廣等行業的不斷深入發展。
臺上8分鐘 臺下練苦功
和當下流行的脫口秀演講節目不同,冬奧宣講團成員上臺後,面前可沒有提詞機。這些宣講員從各行各業走出來,心中裝著本專業的故事。冬奧宣講團還需要幫助他們總結、提煉,用真情實感講出自己的故事。
一次好的宣講,故事和稿件質量要佔到六成。但宣講員都是一線工作者,不是專業演講者,聽到冬奧宣講團的要求是完全脫稿宣講,大家一開始都感到為難。比如姜金玉在首鋼是一名天車工,一直和天車打交道,每天盯著機器,說話交談的機會就不多。而隨著冬奧組委進駐首鋼園區,她憑著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夠幹好的韌勁,成功轉型為北京冬奧組委的講解員。
姜金玉的故事,也是中國開始瞭解冬奧、接納冬奧,傳遞奧林匹克精神的故事。但要姜金玉把自己的故事濃縮成8分鐘的宣講稿,還需要大量的工作。來自市委講師團的老師們,運用相關的宣講經驗,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她講好自己的故事。透過和宣講員一起聊天,在聊天中確定兩到三個故事,再選出特別突出的一個故事,然後著重進行細緻的採訪。和宣講員一起回憶當時的情景,整理故事的細節、意義,形成初稿。
徐豔麗介紹,宣講和演講是有很大區別的,宣講要堅持“小故事大道理、小人物大情懷、小視角大時代”的原則,突出真人、真事、真心話、真感受、真感動、真感悟。講好故事最重要的一定是真實。只有真情實感,才能讓觀眾接受到冬奧宣講員的閃光點。
新華社高階記者汪湧,多年堅持在一線採訪。張家口市崇禮區,是冬奧會的三大賽區之一,汪湧多次前往太子城村採訪。他記得過去這裡家家的主業都是種圓白菜,最擔心遭遇到大雪,斷送幾乎一年的收成。而現在村民冬天最盼下雪,過去種圓白菜的農民成了冬奧場館的服務人員,成了滑雪教練,開起了飯館,當上了網約車司機。汪湧透過深入採訪瞭解到,正是透過北京冬奧會的籌辦,千千萬萬中國人的生活得到改變,也為他的演講帶來了更多的真情實感。
金牌、火炬和冰壺是最好道具
在海拔4700米的西藏那曲市班戈縣,當冬奧宣講團帶著奧運火炬走進援藏小學,學生拉吉措姆在聽完宣講、傳遞完奧運火炬後激動地說:“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火炬,第一次聽到奧運冠軍宣講,我要像奧運冠軍一樣報效祖國,為國爭光。”在沒有冰雪運動資源的地方,金牌、火炬和冰壺,是北京冬奧宣講團最好的宣講道具,幫助人們瞭解冰雪運動,關注北京冬奧會。
在冬奧宣講團中,有一對母女宣講員,母親是滑雪世界冠軍郭丹丹,女兒是北京滑雪隊成員張陽光子。每次冬奧宣講團前往中小學宣講,母女宣講員的效果都特別好。中小學生在聽完宣講後,會特別熱烈地包圍郭丹丹和張陽光子,向她們要簽名。對於世界冠軍郭丹丹的金牌,大家會排成排,每一個學生摸金牌時,感覺就像種下了奧林匹克的種子。
旱地冰壺也是冬奧宣講員傳播冬奧專案的道具。在宣講團裡有兩位冰壺運動的推廣者,一位是海淀區羊坊店中心小學的體育老師周晨光,他在教學當中一直透過自制模擬器材組織孩子進行旱地冰壺、旱地冰球、旱地雪車等的模擬體驗,還有一位是殘奧冠軍劉玉坤,曾經代表殘奧國家隊征戰32年,在國內外的重大比賽中獲得過22枚金牌,6次打破世界紀錄,在鐵餅、鉛球、標槍這三個專案上都是金牌獲得者。退役後她投身志願活動,推廣冰壺運動,組建起一支旱地冰壺志願者團隊。在進校園宣講時,劉玉坤會帶上旱地冰壺裝置,帶著同學們感受模擬冰壺,一方面讓大家瞭解規則,同時也在實際運動中調動小學生們的興趣。
一專多能的“播種機”
在冬奧宣講團裡,宣講員們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宣講員既不能耽誤工作,也不能耽誤前往全國各地宣講。大家為了把冬奧宣講傳播到更遠的地方,讓更多人瞭解冬奧會,宣講活動會早出晚歸。很多宣講員白天忙著宣講,夜裡再加班做自己的手頭工作。
中國聯通員工張嘉在幕後服務了北京申奧、舉辦夏奧、籌辦冬奧的全過程。他與工作夥伴努力學習奧運規則,提升網路自主交付能力,鑽研上萬頁的英文文件,上百次的技術演練,數十次的方案迭代,他驕傲地告訴大家:“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賽場上,所有通訊裝置都是Made in China。”
在滑雪比賽中,滑雪醫生至關重要。一旦發生比賽事故,滑雪醫生必須在4分鐘內到達現場,完成對傷員的評估、急救和轉運。宣講團成員、積水潭醫院的孫旭和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醫三院等十幾家醫院抽調的72名臨床醫護人員,透過接受雪地救援和滑雪技能培訓,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批滑雪醫生。
宣講團裡還有一位女滑雪醫生付妍,為提高滑雪速度,苦練滑雪技能,減重近30斤,培訓中付妍、孫旭和隊友揹著15公斤的救援裝備在冰面和陡坡上練習滑行,摔倒和受傷都是家常便飯。醫療隊曾經有4名隊員發生了嚴重的外傷,分別是鎖骨骨折、肋骨骨折、胸椎骨折和股骨頸骨折。在全國第十四屆冬季運動會高山滑雪比賽期間,這些中國第一批滑雪醫生圓滿完成專案保障任務,也為北京冬奧熱了身。
徐豔麗表示,走過4年,冬奧宣講團就像一臺播種機,走到哪裡,就把冬奧的種子播撒到哪裡,每次宣講員都會得到觀眾的熱烈反饋。當宣講團前往青海玉樹少數民族地區,那裡的人們雖然沒有接觸過冰雪運動,但當宣講員介紹冬奧情況,介紹自己的本職工作時,聽眾的眼神裡都是渴望的,都希望參與、瞭解冰雪運動。
接下來,冬奧宣講團將最大程度輻射全國,按照“北冰南展西擴東進”的戰略,持續在全國各地組織系列宣講,最大範圍普及冬奧知識,傳播奧運精神,鼓勵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冰雪運動,帶動更多群眾走向冰場、走進雪場,為舉辦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