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記者肖世堯、許基仁、公兵)從1994年開啟職業化改革至今,中國職業足球聯賽始終在面對“不夠職業”的拷問。新華社記者近日圍繞聯賽熱點問題進行了調研採訪,探究中國職業足球聯賽到底路在何方。
“股東借債”現象緣何而起?
2020年底,中國足協一紙通知,“俱樂部名稱非企業化”改革拉開帷幕。俱樂部名稱易改,難以改掉的是“企業聯賽”的實質。
中國足協官網截圖。
多位足球界人士表示,很多企業投資俱樂部除了期望廣告效應外,同時也是為了從當地政府獲得“對價回報”(如商業和土地政策扶持、稅收減免等)。一旦母公司無法獲得預期回報或經營不善,連年虧損的俱樂部就將成為犧牲品。
過於依賴母公司注資,使得職業聯賽出現了“股東借債”的現象——即母公司每年以借款形式將資金注入俱樂部,與俱樂部形成債務關係。據瞭解,各級聯賽有多傢俱樂部都以此模式運營,一旦母公司無法繼續注資,俱樂部多則揹負數十億債務,難以引入新股東。業內人士表示,這是極不健康的運營模式。
股東借債的形成有其特殊原因。多位俱樂部人士介紹,俱樂部是獨立的有限責任公司,俱樂部資金來源大部分為母公司稅後利潤,俱樂部使用資金(如薪酬發放等)時還需納稅,實際上形成重複納稅,以借債形式注資可減少納稅。
中國足協權威人士認為,股東債務已成為未來推進俱樂部股權多元化改革的一大阻礙。“股東債務實際是俱樂部經營虧損,不可能讓新股東進來承擔。這涉及到資產如何評估的問題,如果一刀切下去企業肯定會有反應,但不切這一刀改革就難以推進。”
原河南建業俱樂部是少數未採取股東借債模式的俱樂部之一。俱樂部董事長代紀玲介紹,由於俱樂部遺留債務問題較少,同時建業集團願意零作價轉讓股權並承諾承擔歷史債務,使得俱樂部能夠在今年初順利引入鄭州和洛陽國企注資,率先實現股權多元化,保障俱樂部穩定健康發展。
欠薪問題因何難解?
欠薪問題,一直是困擾中國足球發展的痼疾,也是中國足球“不職業”的具體體現。
為打擊欠薪行為,中國足協出臺了嚴厲的“工資獎金確認表”制度。如果俱樂部不能如期提交所有球員、教練員、工作人員簽字的“工資獎金確認表”,俱樂部將被取消聯賽准入資格,但實施效果還是打了折扣。有些俱樂部先勸說球員簽字確認“已領取全額工資”,等准入完成後再來解決球員欠薪問題。
為何會有球員在欠薪的情況下選擇“領款”簽字?究其根本,是因為球員討薪的司法救濟途徑不暢,一旦俱樂部因無法完成准入而解散,球員們損失會更大。
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體育法規定:“在競技體育活動中發生糾紛,由體育仲裁機構負責調解、仲裁。”
代理過多起欠薪官司的京師律師事務所劉正航律師介紹,在實際操作中如果俱樂部解散,不具備法律強制執行效力的中國足協仲裁委員會無法做出有效處罰。球員只能透過勞動仲裁或法院起訴討薪,但大部分情況下勞動仲裁機構和法院都以“體育法規定由體育仲裁機構調解”為由不予審理。在此情景下,球員欠薪案件往往會陷入“三不管”的境地。
劉正航建議借鑑國際體育仲裁法庭執行機制,儘快成立具有法律強制執行效力的中國體育仲裁法庭。
煒衡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周明則建議,可透過最高人民法院的典型案例或頒佈司法解釋,為勞動仲裁機構和人民法院依法處理球員、教練員等欠薪、培訓案件提供相應指導依據。不過關於球員、教練員等註冊、轉會等身份問題屬於體育行業自治範疇,司法機關不宜介入。
財務平衡如何實現?
俱樂部過於依賴母公司輸血、債臺高築的背後,折射了職業聯賽收支的嚴重不平衡。據統計,2018賽季,中超俱樂部的平均支出超過11億元人民幣,但平均收入不足7億元,年平均虧損超4億元。
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曾表示,要用3到5年實現財務平衡。“只有做到財務平衡,或者將來有盈利了,才會吸引更多投資人參與進來。”
2020年底,中國足協頒佈了新的限薪、限投政策,中超俱樂部每年支出不能超過6億元,國內球員年薪不能超過稅前500萬元。節流是中國足協為推動俱樂部財務平衡邁出的第一步。多位俱樂部投資人對此表示歡迎,認為限薪限投令有效抑制泡沫,緩解了投資人面臨的資金壓力。
中國足協限薪、限投圖解。
專家建議,在限薪限投令外,更應出臺幫助俱樂部降低支出的可持續性政策,而這離不開地方政府對足球事業的扶持。東部某省體育局局長表示,有很多地方政府認為投資俱樂部是市場行為,對政府投入、介入足球不理解。
今年初,關於職業足球的“公益屬性”一度引發爭論。多名足球界人士認為,職業足球和職業聯賽有商業屬性,但同時也是公共產品,具有公益屬性。職業俱樂部更是城市名片,因此不能將職業足球簡單理解為市場行為。“如果只是普通公司倒閉,為什麼職業俱樂部解散會產生這麼大的社會反響?”
即使在高度市場化的歐洲足球聯賽,實現盈利的俱樂部也只是少數,政府給予俱樂部資源支援較為常見。西班牙、義大利等國曾為足球制定稅收優惠政策。據統計,歐足聯54個成員國或地區的673家頂級聯賽俱樂部中,有57%的青訓基地產權來源於政府,供俱樂部免費或優惠使用。2018年世界盃冠亞軍法國和克羅埃西亞的頂級聯賽俱樂部青訓資金來源中,分別有10%到33%來自政府投入。
在中國的職業聯賽中,多數俱樂部沒有屬於自己的訓練基地。“我們沒有基地,青訓隊伍甚至一線隊都在到處流浪。俱樂部即使有錢也很難單憑自己的力量拿地建基地,這都需要政府的支援。”某老牌中超俱樂部董事長表示。
據介紹,地方政府可透過以下途徑為俱樂部提供扶持,推動俱樂部可持續發展:制定針對性的減稅政策和成績獎勵政策;免費或優惠提供場館和訓練基地;安保費由政府購買服務解決,減輕俱樂部負擔;提供青訓資源支援,解決球員入學學籍問題;出臺有針對性的工會經費提繳政策等。
造血能力如何提升?
資深俱樂部管理人士鄭明博士表示,職業俱樂部的收入來源主要為“三費兩票”,即(電視和新媒體)版權費、廣告費、轉會費、門票和彩票。提升俱樂部商業開發能力需要時間,轉會費受限薪令影響,門票收入在疫情下基本為零,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的就是版權費和彩票。
在版權費方面,歐洲職業俱樂部的版權收益約佔俱樂部總收入的50%左右,而中超俱樂部2019年疫情前的版權收益不足收入的10%。由於受版權購買者資金困難的影響,中超聯賽2021賽季版權收入在3億元左右,處於近年來的最低點。如何提升聯賽觀賞性、增加版權收入,是中國職業俱樂部聯合會(職業聯盟)成立後的一大課題。
此外,“足改方案”中提出要“積極研究推進發行以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為競猜物件的足球彩票”,同樣受到足球界各方的關注。
上海申花俱樂部董事長吳曉暉說:“歐洲足球聯賽版權為什麼能賣出好價格,球場觀眾為什麼那麼多?我始終認為跟足彩分不開,足彩提高了聯賽的版權價值、球場廣告收入、門票收入等,是一個連鎖反應。”他表示,如果足彩收入能拿出幾個百分點分給足球行業,則俱樂部不僅會收支平衡,甚至會有盈利,這將降低俱樂部因資金困難解散或退出的機率。
資料圖:上海申花俱樂部董事長吳曉暉。
彩票在日本J聯賽的發展史上佔據重要位置。2001年,日本開通專門競猜國內聯賽的足球彩票“TOTO”,彩票銷售額約11%返還體育團體,為俱樂部發展奠定了財政基礎。彩票發行也使得J聯賽在2001年的上座率提升了51%,極大地推動了日本足球聯賽的職業化程序。2013年,日本又推出帶有樂透性質的足球彩票“BIG”,成為日本最暢銷的公營彩票。
中國足球界權威人士表示,應保證一定額度的公益金返還給職業聯賽,才能更好調動各方積極性。多位足球界人士都持同樣的看法。
中國足球曾深受“假賭黑”的荼毒,發行以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為競猜物件的足球彩票關係重大,有關部門應做好風險研究,確保彩票發行工作健康、可控,同時惠及足球事業發展。
此外,母公司注入優質資產,也是不少受訪者提到的改善俱樂部經營狀況的有效手段。中甲聯賽成都蓉城俱樂部母公司為成都市屬國有企業興城集團,據俱樂部常務副總經理姚夏介紹,在集團協調下,俱樂部入股了興城集團旗下如砂石開採、二手車拆檢等優質資產和專案,將每年獲得的分紅作為俱樂部收益。此外,興城集團還積極推動蓉城俱樂部參與足球公園、運動康養中心建設等體育產業的開發專案,為俱樂部提升造血能力提供助力。
新華社記者赴成都蓉城俱樂部採訪。
“這一方案在俱樂部成立之初就設計好了。俱樂部不能每年都全部依靠母公司注資,優質資產的收益能夠保證俱樂部的基本運營經費,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足協執委、成都足協主席辜建明說。
何時能實現俱樂部財務平衡?職業聯盟籌備組內部人士測算,隨著各項成本控制政策的生效和職業聯盟成立後市場開發能力提升,各俱樂部將在2027年左右實現財務收支平衡。如果足彩順利發行並保證一定比例的公益金返還俱樂部,這一目標有望在2024年實現。
職業聯盟還缺什麼?
成立職業聯盟被認為是推動聯賽市場化程序的關鍵一步。“足改方案”中明確設立的職業聯盟遲遲未能成立,一直受到輿論的質疑。建業集團董事長鬍葆森表示,這一變數對很多投資人的信心造成了影響。
建業集團董事長鬍葆森(左)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
“職業聯盟目前還是籌備組的形式,聽命於足協,也沒有存在感。這種情況下很難把市場的資源和價值發揮出來。職業聯盟應該能真正地管理聯賽,中國足協才能把精力放到國家隊、青訓和社會足球上去。”一位職業俱樂部投資人如此說。
“如果只是管聯賽競技方面的話,不需要職業聯盟,只需要一箇中國足協的執行局。聯盟成立標誌著國家給它市場化的一個地位,也是給所有的投資者和潛在投資者的一個定心丸。”
市場化運營的職業聯盟能否順利運轉也有待實踐檢驗。一名地方體育局、地方足協負責人表示,職業聯盟與地方政府、地方足協的關係還需進一步釐清。某中乙俱樂部董事長認為,未來的職業聯盟作為社團法人,在協調政府資源等方面能力較弱,跟地方政府打交道可能會出現問題,尤其是在相對不受重視的低級別聯賽中,這需要有完善的制度設計。(參與記者:張悅姍、董意行、蔡擁軍、張逸飛、劉金輝、陳地、嶽冉冉、王浩明、汪湧、朱翃、張澤偉、王恆志、吳書光、姚友明、郭強)
編輯:張悅姍、黃緒國、高萌、王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