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對於中超球迷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日子。此前陳戌源所說的“中超有塌方的可能性”,當時我們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從目前來看,好像問題真的很嚴重。但有時我也在想,會不會是部分俱樂部在拿這事向足協“逼宮”呢?當然,這種可能性並不是很大。有人在社交平臺上詢問《足球》報的李璇,說今年中超能湊齊幾支球隊?李璇回覆道:12個應該可以吧,再多就難了。這話說得很輕鬆,但是,大難來臨之前的平靜,總是如此的可怕和無奈……
確實有四支球隊最危險
他們分別是:重慶當代、天津泰達、江蘇蘇寧和河北華夏幸福。重慶和河北華夏欠薪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在上賽季還沒開始之時,就已經有所耳聞。而另據媒體人介紹說,有的俱樂部已經欠薪高達億元級體量。而這支球隊,我猜想可能就是指重慶當代。
假如真的就此解散的話,最為可惜的就是江蘇蘇寧了。這支剛剛奪得中超冠軍的球隊,隨後就出現欠薪並有解散的可能性存在,說真的,真是讓中超球隊在亞洲、國際上抬不起頭來。而球隊中場核心吳曦也真是可憐,剛剛被評選為“中超足球先生”的他,弄不好就要面臨球隊不復存在的體驗,不知道我們是否應該將此理解為一種悲催。
到底跟中性名和限薪有沒有關係?
坦白地講,確實有一些關聯性。中性名稱的規定,使得俱樂部背後的企業想打廣告的想法破滅。我記得恆大剛剛進入中超後,在一次採訪許家印的過程 ,許老闆曾直言說,在央視打一個廣告需要上億元。但是,一場恆大的比賽,假如在央視體育頻道直播的話,可以有90分鐘的時間。所以,從營銷推廣的角度來講,這個廣告投入做的值。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中性名的限制,確實使很多球隊失去了原有的動力。
從這個角度來主進,假如沒有中性名的規定,中超湊齊14支隊伍肯定沒問題。
另一方面,限薪雖然為俱樂部減負了,但是也極大降級了球員的價值。使得有些球隊無法透過變賣球隊核心,從而獲得豐富的利潤,用以彌補俱樂部開支的需要。比如說,當年河北華夏幸福從遼足買入的楊善平,花了7000萬人民幣。而現在的楊善平,卻委身於大連人的C隊,連比賽都打不上。就算是楊善平是國腳,無非才能賣個1000來萬,這點錢好乾什麼。在很大程度上,限薪雖然減負,但是也斷了俱樂部的財源,使得他們無法實現賣球隊來挽救球隊。應該說,基本斷送了俱樂部最後一根救命的稻草。
此刻,身在中甲的杭州綠城以及滄州雄獅,正潛伏在後山等等著命運的轉彎。值得一提的是,滄州雄獅假如這一次真的殺回中超,這也是他們第二次被抬進中超序列。上一次是在2019賽季的中甲聯賽最後一輪,在貴州恆豐和長春亞泰“讓賢”的前提下進入到中超。而這個賽季,卻因為其他球隊失去參賽資格而進入中超。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屬於他們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