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冬奧用雪

來源:人民日報

北京2022年冬奧會離我們越來越近。雪務保障是冬奧會籌辦的基礎工作,事關雪上專案賽事能否成功舉辦。為了確保北京冬奧會用雪,科技冬奧“賽事用雪保障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專項從造雪、保雪、儲雪三個方面攻關,讓冬雪夏用成為可能。

優質的冰雪賽道,可為運動員賽出好成績創造條件,又在客觀上增加了競速比賽的激烈程度。國際競賽特別是冬奧會的比賽,滑雪競技專案使用的幾乎全部是人工造雪。這是因為,人工造雪時間可控,只要溫度低於零攝氏度,造雪機就可以工作,擺脫了“靠天吃飯”的風險。更重要的是,人工造雪可實現粒徑、含水量、硬度的改變,滿足不同比賽場地需求,適合大多數雪上比賽專案。

北京冬奧會雪務保障的首要任務,便是為高山滑雪專案打造一條合格的“塑膠跑道”——“冰狀雪”賽道。“冰狀雪”指的是滑雪場雪質的一種形態,雪的密度很大,可達0.65克每立方厘米,主要用於減小賽道表面對於滑雪板的摩擦力。“冰狀雪”的製作質量對提高運動員的成績及滑雪的舒適感,保護運動員的身體,延長運動壽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國雪務工作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科研基礎薄弱,高質量“冰狀雪”生產曾困住了中國的冰雪產業。在此背景下,中國科學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牽頭,聯合國內從事冰雪技術研究、冰雪教學、雪務規劃、滑雪裝置製造等領域的單位和公司,組成科研專案團隊,向製造中國自己的“冰狀雪”發起攻關。經過大量的觀測和試驗,團隊建立了北京延慶、張家口賽區製造“冰狀雪”的屬地引數,從機理上搞清楚優質雪道的雪質要求,成功製造出適應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的合格“冰狀雪”。

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春交替期容易出現的極端天氣,也是北京冬奧會面臨的一項挑戰。如果下雪,密度鬆軟的天然雪會使賽道雪質發生變化,需要壓雪機重新壓實,再利用自主研發的雪硬度儀快捷檢測,保障比賽迅速恢復。如果下雨,雨水會使滑雪賽道表層結冰,比賽變得危險異常,需要對賽道進行整飾,保障雪質合格。此外,如果遇上沙塵天氣,不光賽道雪質會大大下降,轉播的視屏景觀也會變差。

要解決這些問題,“儲雪”是一個方法,即在冬天溫度非常低的時候,把雪造好、儲存起來,待到次年初冬再使用。2017年北京冬奧組委在延慶石京龍滑雪場開展儲雪試驗,經過整個夏季的“考驗”,大概60%的雪被儲存下來,從而為應對極端天氣變化提供了保障。其實,儲雪技術不光能服務冬奧會,還能為冰川保護提供科技支撐。比如,2020年和2021年夏季,專案團隊將儲雪技術應用到四川達古冰川的保護,短短兩個月可以減緩接近70%的冰川消融,冰川的厚度可以增厚1米左右。

(摘編自《科技日報》,原題為《雪務保障技術 讓北京冬奧會實現“用雪自由”》)《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10日 12 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31 字。

轉載請註明: 科技助力冬奧用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