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術的一項絕技,五千年只有兩個人學會,秦瓊是其中之一

武術是我國的一項國粹,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武術之所以千百年來一直長盛不衰,擁有極為深厚的民眾基礎,是因為它具有幾個重要功能。首先,對一個國家而言,擁有一支強大而善戰的軍隊,是長治久安的立國之本,而武術恰恰是提高和保持士兵戰鬥力的一項基本素質。歷代王朝還專門開設武舉考試,在全國範圍內選拔優秀武術人才進入軍隊。

古代武術的一項絕技,五千年只有兩個人學會,秦瓊是其中之一

其次,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武術也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與價值。普通人練習武藝,既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也可以防身自衛,保護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第三點,武術還逐漸發展成了一個成熟的“產業鏈”,從武術衍生出的武館、鏢局乃至走江湖賣藝等行當,都給很多人提供了飯碗和衣食之資。

古代武術的一項絕技,五千年只有兩個人學會,秦瓊是其中之一

但是,傳統武術發展到近現代,卻一度遇到了發展瓶頸,遇到了很多問題。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一是因為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和各種高精尖現代兵器的湧現,現代戰爭對於士兵個人武技的要求已經大為降低,導致武術的實戰效能也日漸降低。二是因為武林中有一些陳規陋習代代相傳,很多武林絕技被人為地秘而不宣、缺乏實戰檢驗和同行交流,逐漸失傳。

古代武術的一項絕技,五千年只有兩個人學會,秦瓊是其中之一

其實,中國傳統武術中,還是有很多令人瞠目結舌的絕技存在的。在以冷兵器貼身肉搏為主要作戰方式的古代,對武將士兵的個人武技有著極高的要求。只有擁有一身過硬的武功,才能在殘酷無情的戰場上擊敗對手,保全自己。數千年來的實戰經驗和千錘百煉,確實也孕育了很多絕技。

古代武術的一項絕技,五千年只有兩個人學會,秦瓊是其中之一

古代武術的一項絕技,五千年只有二個人學會。這項絕技看似平淡無奇,沒有武俠電影中那麼酷炫浮誇,但卻是實實在在記載在史書中的。這項絕技第一次露面,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北史》記載,北魏大將拓跋虔,就是當時一位名震天下的武林高手。

古代武術的一項絕技,五千年只有兩個人學會,秦瓊是其中之一

史書記載,拓跋虔“姿貌魁傑,武力絕倫”,他身為北魏皇族親王,身份尊貴,每次作戰卻總喜歡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拓跋虔的兵器是一杆馬槊,也就是加長加重版的長槍,他的封號是桓王,他的長槊也被稱為“桓王槊”,是當時最有名的兵器之一。每次與敵將交戰時,拓跋虔往往能一槊就把對手刺穿,然後“貫而高舉”,把對手挑起來舉在空中,見者無不色變。

古代武術的一項絕技,五千年只有兩個人學會,秦瓊是其中之一

拓跋虔還有一項成名絕技:跑馬植槊。如果遭到敵軍圍攻,他就催馬狂奔,然後把手中長槊脫手丟擲,深深刺入地中。拓跋虔的“桓王槊”製作精良,鋒利無比,價值高昂,此時敵軍往往會圍攏上去爭搶他的槊當戰利品。然而任憑敵方將士好幾個人同時發力,卻好比蜻蜓撼石柱,休想動的分毫,根本就沒有拔出來的可能。

拓跋虔跑出一箭之地,趁敵軍正在拔槊,張弓搭箭,開弓如滿月箭發似流星,一箭一個箭無虛發,“箭殺二三人,搖槊之徒,亡魂而散”,然後拓跋虔才徐徐上前,一手拔出長槊,逍遙而去。

跑馬植槊,看似簡單,但要把槍或者槊刺入地面,達到讓幾個壯漢都拔不出的程度,可難比登天,對刺入地面時的速度、角度、執行者的膂力都有著極高的要求,故此自古以來很少有人能做到。

到了唐朝初年,才出現了第二個學會此絕技的人:秦瓊。真實歷史中,秦叔寶的兵器也是一杆馬槊,“叔寶善用馬槊,拔賊壘則以寡敵眾,可謂勇矣”。《隋唐嘉話》記載,秦瓊“勇力絕人”,攻打洛陽之戰中,秦瓊在兩軍陣前也秀了一把“跑馬植槊”。

古代武術的一項絕技,五千年只有兩個人學會,秦瓊是其中之一

秦瓊隻身一人手持長槊來到洛陽城下,“馳馬頓之城下而去”,在飛馳中把長槊甩出刺入地中,揚長而去。城中守軍出來十幾個人,想把秦瓊的槊拔起來,“城中數十人,共拔不能動”,滿面羞慚退回城中。秦瓊策馬而來一手輕鬆把槊拔走,一時威震三軍。可見,古代武術中,還是有一些實打實的真功夫的。只不過由於種種原因,湮沒失傳而已。

參考資料:《北史》《隋唐嘉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40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武術的一項絕技,五千年只有兩個人學會,秦瓊是其中之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