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全運會場館故事|驕嘶紫燕躍秦漢——第14屆全運會馬術賽場上的別樣“測試者”

由 鍾離黎明 釋出於 體育

  新華社西安4月28日電(記者鄭昕)仇燕軍把一大包精飼料倒進大盆裡,再加上食用油與清水,鐵鍬在攪拌時碰觸不鏽鋼盆壁的聲音剛剛傳出來,馬蹄敲擊地面的噠噠聲就響徹馬廄。

  臨近5月,距離第14屆全運會開幕只有不到150天,一大批全運會專案的測試賽陸續展開。在即將承接馬術專案的陝西西鹹新區秦漢新城馬術比賽場地,有40多匹各個品種的良馬已在這裡居住半年多,成為場地上的別樣“測試者”。

  全運會馬術比賽場地

  與這些馬匹一同到來的,還有十多名專業騎手與管理員,他們當中既有漢族,也有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的騎術或養馬高手。在全運會比賽之前,這隊“人馬”負責場地上日常馬術展示和操演,也起到了測試場地的功用。

  “在中心賽場和熱身場地,馬兒來了之後都跑了無數次。他們平時遇到場地與馬廄使用的問題,都會及時跟我們反映。”秦漢新城第14屆全運會馬術專案建設工作組工作人員賀嘉說,場地在2020年6月建成後不久,仇燕軍他們的團隊就正式進駐,與場地工作人員密切配合,試用場地及配套設施。

  今年40歲的仇燕軍出生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自小家中就養馬,貪玩的他,以前還經常騎上家裡的馬馳騁在西海固的曠野,練就一身御馬本領。如今自覺身體不如以往,他跨上馬背的機會變少了,但同馬的交流卻更頻繁。

  “馬無夜草不肥”,仇燕軍負責的馬匹中不乏汗血馬等食量驚人的高大品種,夜間的值守與餵養工作往往比白天更加繁重,“夜裡10點一頓料、12點一頓草,到清晨6點再來一頓草……”這些內容早都刻在了仇燕軍心裡,他往每個馬欄的喂料盒裡下料時,重量也能掂得八九不離十。

  “有時還沒等到我拌料,只要夜裡把門一開,馬兒們就開始叫喚。”他說,“馬是通人性的動物,你和它們在一起久了,它們就好像能聽懂你講話一樣。”

  馬術作為一項人與馬共同完成的運動,相互默契至關重要。騎手的駕馭之術,很大程度來自平時與馬的相處,比如給馬洗澡、捋馬鬃、喂胡蘿蔔,甚至只是陪著馬走走。仇燕軍管理的這些馬匹在場地上的體驗活動或比賽上時常被不同的騎手借用,因此用他的話說,“平時就得把馬遛熟了”。

  4月10日,秦漢新城馬術場地迎來正式建成後的首場比賽。在“天馬杯”陝西省馬術公開賽暨第三屆青運會陝西馬術運動員選拔賽中,共有全國6個省區市的160多名騎手及100餘匹馬參賽,堪稱陝西省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場馬術比賽。

  小小騎手參加“天馬杯”馬術比賽

  但要論這片土地歷史上更大規模的馬術活動,還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無論是馬球運動,還是由此衍生出的騎馬拔河、騎馬跳舞等活動,都受到當時從宮廷到民間的追捧。

  體育史專家、西安體育學院教授王增明告訴記者,每次科舉榜上有名的新科進士們要在成千上萬人的圍觀之下打一局馬球以示慶祝,這在唐代一度成為慣例。記述唐代中西交流史的名著《撒馬爾罕的金桃》中也提到,唐朝一個大牧監所照料的馬匹就多達5000匹,其中為數不少從西域引進的良馬作為馬球或舞馬之用。

  如今,借全運會即將在陝舉行的東風,馬術也在三秦大地迎來發展機遇。賀嘉告訴記者,佔地876畝的全運會馬術賽場只是秦漢國際馬術中心的一部分,馬術室內館與馬博物館、馬展覽館等綜合設施將在全運會後陸續建成投用。未來,這個主打馬文化、馬體育的綜合體,將為大眾提供高水準的文化旅遊和體育健身服務,併為青少年打造設施完備的馬術教學訓練基地。

  “這塊場地給了我們很大的驚喜和鼓舞。”陝西一所馬術培訓機構的負責人張蓉告訴記者,她之前也帶隊參加了“天馬杯”比賽,自己7歲的孩子還在舞步地杆專案中獲得了第四名。

  “這些年下來,馬術已經不是令人望而卻步的‘貴族’培訓,很多普通家庭的家長也願意送孩子來學習這項保持專注、釋放天性和敬畏自然的運動。”張蓉說,現在陝西省的馬術培訓機構越來越多,相關賽事活動也不斷舉辦,人們開始注意到這項運動在青少年性格塑造方面的特色。

  “現在家長帶孩子過來時,已經不再問‘讓娃騎一圈多少錢’了,而是跟教練交流如何鍛鍊孩子的意志力與協調性,這說明社會對馬術運動的認識提高了不少。”張蓉說,“我們也希望,全運會馬術比賽能夠把社會對這個專案的關注度再往上推一把。”

  短影片、海報:鄭昕

  全運會比賽專案及場館插畫創作:西安體育學院邵強教授

  文字編輯:樹文

  新媒體編輯:實習生許仕豪 盧羽晨

  校對:吳博文

  簽發:梁金雄

  鳴謝:西鹹新區秦漢新城黨委宣傳部

  版權歸新華社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