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近代军事上的六大谣言
网络的普及为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同时也带众多不良和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中有关军事和历史问题的虚假传言,长期以来也为数甚多,且以讹传讹、一用再用,导致不少人信以为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揭秘中国近代军事上的六大谣言吧。
国民党政府在西藏有过“驻军”吗?
近年一些重要网站上多次发出过题为“驻西藏的国民党军”的照片,有些人就此炒作,其实这是张冠李戴编造出的标题。了解西藏历史的人都知道,1911年清王朝崩溃时西藏分裂势力在英印当局支持发动暴乱宣称“独立”,将清朝驻藏的5000余名川军解除武装并通过印度驱逐回内地。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一直不承认其所谓“独立”,坚持认为西藏是“五族共和”的民国的一部分,这一立场还算体现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不过袁世凯政府、北洋军阀的其他政府乃至国民党政府都因忙于内战,从来没有向西藏派遣过军队驻扎以行使主权。只是1940年十四世达赖作为灵童在青海被选定要入藏时,重庆国民政府指定青海军阀马步芳派出一个营护送其从西宁去拉萨,随即返回。网站上所发的身着国民党军装而以藏区为背景的部队照片,是驻在四川西部康区(当年为西康省)的国民党川军第24军刘文辉部,该部也从来没有派兵越过金沙江进入西藏。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人民解放军便开始了进行雪域高原大进军,翌年进入拉萨,这才真正使西藏重新回到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怀抱。
出兵抗美援朝“影响”了台湾问题解决吗?
近年不少网站上的文章谈及1950年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得失时,认为这“影响了台湾问题解决”,这一错误认识主要是不了解当时的历史因果关系所致,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人故意混淆视听以图以否定抗美援朝战争。了解历史进程人都能清楚看到,不是出兵抗美援朝战争“影响了台湾问题解决”,恰恰是美国阻止新中国解决台湾问题促使毛泽东等领导人决定出兵朝鲜。至于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内战是否影响了台湾问题的解决呢?以前国内外曾有很多人对此持肯定观点。
不过1983年美国政府关于朝鲜战争的历史档案解密后,研究者从中可看到美国出兵台湾的计划从1949年起便开始讨论,远东美军司令部和五角大楼积极主张干预,国务院则认为这可能把中共推向苏联一边,杜鲁门总统在犹豫不决的情况下决定采取“待尘埃落定”的观望态度。1950年2月毛泽东在访苏时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军政首脑认为离间中苏已不可能,4月间国家安全委员会秘密发出的第68号文件便确定要干预台湾,远东美军也积极进行出兵准备,只等待一个借口。
中印边界反击战时中国军队是否进入了印度境内?
近些年来网站的文章谈及1962年的中印边界反击战时,在宣扬胜利时使用了不少夸张描述,甚至说中国军队已经深入对方境内纵深,逼近某主要城市等。其实仔细看一下国内出版中印边界反击战的战史及地图,以及看一下国外负责任的书籍便可知道,当时中国军队进行的反击战在东西两段进行,西段反击只拔除了印军跨境建立的43个据点,东段的反击虽越过了原先的“实际控制线”前进了百公里左右,也没有越过中国地图上标明的边界线即“传统习惯线”。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的规模是很有限的,中国军队动用兵力只有四个师4万多人(根据当时的后勤能力和边境恶劣的自然条件,也不可能大量调兵),歼敌不到万人,对印度这样一个大国给予了一定的教训,使其后来不敢再进犯便达到了战略目的,中方并未想用武力解决边界问题。在反击战期间,中国军队根本没有深入印境,反击成功后乘胜即收,很快又撤回到1959年的实际控制线之内(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和后勤能力决定了这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至于反击战的主战场东段距离新德里有千公里之遥,也根本不在一个战略方向,对那些荒诞无稽的传言,只要看看相关的严肃的历史书和地图便可知其错谬。
中国在抗美援朝和南疆反击战中有多少女兵被俘?
近年一些网站的贴文中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绘声绘色地描写抗美援朝和1979年南疆作战有多少“被俘女兵”,并大篇幅地描述所谓悲惨细节。真实的史实却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只有一名女兵成为战俘,即1951年第五次战役期间被俘的第180师护士杨玉华。美军因感到对单个的中国女俘不便关押,便将其送入朝鲜人民军女战俘的战俘营。1953年停战后,杨玉华被遣返时在板门店交换场地展示了自己在战俘营中缝制的国旗,受到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的当面慰问。
在1979年南疆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没有任何女兵被俘,被俘的240人全系男性。在那场作战的阵亡军人中也只有一名女军人,系在汽车上遭伏击中弹牺牲。至于网上的诸多炒作和描写,都纯属子虚乌有,从某种意义上还反映出编造者的一种不健康心理。
中国军队有“文职将军”吗?
网站上提到解放军近年授衔的将军时,有些人将一些从事文艺、科技工作的文职人员称为“文职将军”,甚至还把某些人具体地说成什么“文职少将”。事实上,中国军队的军语和衔级中根本没有“文职将军”,军队报纸上对此也专门有过澄清,未注意到这一点的网友仍相信或沿用这种不正确的称呼。
解放军和武警中的文职人员(包括演艺人员)只有专业技术级别,而没有军衔。社会上一些人误将他们中间某些级别高的人称为“文职将军”,主要源于2001年2月军队四总部提高高级专家待遇规定中对服饰的更改。根据这一待遇规定,文职专业技术三级以上的人员的军装帽饰改金黄色,肩章加将军松枝叶,由此从外观看有点像已授军衔的少将(若看将星还是有重大区别)。这些人享受的待遇,也相当于军级干部,甚至在收入方面更高些。
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名将”张灵甫
说到抗战,不得不提最近几年越炒越火的“张灵甫热”。对于稍微年长一点的人来说,张灵甫这个名字往往与《红日》等红色经典联系在一起,是一个狡诈、泼辣的反派角色。但张灵甫这几年的大众形象却突然变得“伟光正”起来。为抗战“丢了一条腿”?妻子“通共”所以才“大义灭妻”?国军抗日十大名将?你逗我玩呢吧!
不是说“打老婆的男人是人渣”吗?那杀老婆的呢?
张灵甫原名张钟麟,灵甫是他的字,后来才变成他的名。这一改名源于一件杀人案——1935年,他一枪毙了自己的漂亮媳妇吴海兰。
张灵甫为何会杀害最亲爱的人,江湖上说法很多。有说张灵甫怀疑吴海兰给自己戴了绿帽子,一怒之下杀了自己的老婆。最近几年又有了新的说法:因为妻子涉嫌“通共”,“忠胜关羽”的张灵甫只能大义灭亲。但谁家老婆“通共”会闹得人尽皆知?如果吴海兰确系“通共”,张灵甫杀妻案何必要如此兴师动众?
如今,“打老婆的男人是人渣”几乎已经成为了网民——特别是女性网民的共识。至于杀老婆,那更是必须得予以“天诛”。据说张灵甫杀妻案案发之后,蒋介石一度暴跳如雷,下令严肃处理此案。但最后“蒋校长”还是看在张灵甫是黄埔毕业生的面子上决定干预司法运作,张灵甫最终被判10年徒刑。两年后抗战爆发,正当用人之际,张灵甫被予以释放,命其“戴罪立功”。为体现自己已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张灵甫决定把自己的名和字换了个个儿。
出狱后,张灵甫投奔刚刚建立不久的新军:第74军。该军以俞济时任师长的第58师,以及由王耀武任师长的第51师为骨干班底。74军成立时,正好赶上了“8·13”淞沪抗战的高峰,该部随后也被急调至上海前线,张灵甫以第51师上校高参的身份随师部一同赶往上海战场。
这年头,基层军官也能当国军抗日十大名将?!
曾有一位学弟问我:“学长,知道国军抗日十大名将么?”我一时没反应过来,只能询问万能的百度——张灵甫的名字与他的上级王耀武并列,但不少战功更加卓著的国军将领未列入名单,当时我就震惊了。
随后我翻了翻各大论坛,想看看广大网民群众的意见,又被吓了一跳:“武超岳飞忠胜关羽”“泱泱五千年中华之第二完人”……张灵甫若泉下有知,不知是何表情。
王耀武任师长的第51师在淞沪抗战中确实发挥出色。这支部队非但在上海北郊的罗店等地屡屡击退日军的海陆空协同进攻,还多次主动出击。上海《申报》也在1937年9月29日报道了51师的战绩,并配发了师长王耀武的照片。王耀武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
在今天一些张灵甫“脑残粉”所提供的“资料”中,张灵甫以第305团团长的身份亲自参加了51师在罗店的战斗,其风头甚至盖过师长王耀武。但据当时任51师第151旅旅长周志道的回忆,张灵甫是在1937年10月才由高参调任第305团团长,并未参加罗店战斗;在历史上,当时的张灵甫也只能以参谋的身份在师部通过报纸来了解前方的战况,焦燥地等待亲自率兵与日寇搏杀的机会。
终于到了1937年10月底,张灵甫等来了这个机会——他被任命为国民党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上校团长(关键词:团长),当时51师在罗店的战斗已经基本结束,部队后撤到了离罗店以西大约7公里处的施相公庙、曹王庙地区。
305团这支新组建的部队表现极为出色,多次击退日寇的进攻,甚至还在某些时段敢于对日军发起反攻,张灵甫也一度跳出战壕亲自率兵冲锋。尽管如此,305团的力量无法与侵华日军相抗衡,张灵甫也终究只是一个基层军官,根本无法挽救上海失陷的命运。
随后,张灵甫和他的305团随51师参加南京保卫战。担任殿后任务的305团士气高涨,一度让日军感到非常头疼,但张灵甫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弥补整个战役中方决策仓促、部署紊乱、指挥错误的弱点,最终南京失陷,南京大屠杀成为中国历史上永久的伤疤。
此时,张灵甫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位依旧无法与他的上级王耀武相提并论,哪怕在1938年10月,张灵甫在毙伤日军近万人的万家岭战役中发挥极为出色,那——也、不、行!因为他当时的职位是:51师153旅的副旅长。
1939年6月,蒋介石在重庆召见了51师师长王耀武,对他任师长期间的战绩大加赞许。此后,他接过了俞济时留下的74军军长的位置。74军随后顺风顺水,在三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中表现得极为出色。作为74军的指挥官,王耀武成为当时国内媒体的关注焦点,张灵甫也随之平步青云。1940年,张灵甫被任命为74军第58师副师长;1941年10月24日,他被任命为第74军第58师代师长;1941年冬,升任第74军第58师少将师长。(我们不要看王耀武!这不重要!)
在此期间,张灵甫其部依旧表现出色。如在1941年上高会战中,58师就作为74军的“拳头”部队的身份出现。但张灵甫依然没有指挥战役的权力。1945年2月,张灵甫经老上级、第24集团军总司令王耀武和74军老军长俞济时的保荐,进入重庆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二期学习,直到6月18日毕业才返回湘西正在战后休整的74军,随后以第74军副军长的身份参加了湘西会战。此时的张灵甫才能在会战层面算得上关键角色。
总而言之,张灵甫在抗战的绝大多数时间段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军官,无论如何都不能算进“国军抗日十大名将”的行列中,或许在10后边加一个0才能上榜。抗战中,中国军队有无数这样普通的基层军官,但却很少人能享有和张灵甫一样的待遇。
张灵甫为抗战丢了一条腿?
一个在网上流传多年且广为人知的帖子这样写道:“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影视作品中恶贯满盈的张灵甫是抗战英雄。在长沙会战中,他率领敢死队包抄小道,夜夺张古峰,为国军成功阻击日军立下汗马功劳。张灵甫还为抗战丢了一条腿。”
该帖流传范围极广,但无法掩盖它极为严重的史实错误。
首先,当时已经升任51师153旅副旅长的张灵甫确实奉74军51师师长王耀武之命参加了张古峰战斗,取得最终毙敌800余名的战绩。但这一战斗是在武汉会战序列而非长沙会战;
其次这一战役中,敢死队是在305团新团长唐生海的带领下。
至于张灵甫那腿伤,是在更晚时候的1939年南昌会战高安战役中受的。虽然张灵甫因此留下残疾,从此被称为“跛腿将军”,但伤势也并未重到“丢了一条腿”的地步。
“男神”之路如何铺就?
1939年冬天,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第三厅第五处处长、《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在长沙编写了汇报剧《德安大捷》,在湖南巡回演出。或许是出于树立一个草根抗日典范形象的考虑,田汉没有将总指挥薛岳、74军长俞济时和51师师长王耀武等人的真名写入剧本,却将张灵甫设定为话剧的主人公之一。自此,张灵甫的名号第一次为普通国人所熟知,渐渐在湖南成为家喻户晓的“常胜将军”,这也是他在抗战战场上最为风光的时刻。
按说,军事历史圈是个极度阳盛阴衰的群体。但在张灵甫的粉丝中,有调查显示女性比例居然压倒了男性,达到六成之多。不得不承认,张灵甫的长相确实非常帅气,这为他吸引了很多异性粉丝,笔者甚至还听说过有女孩将自己的照片和张灵甫的相片PS在一起,当做婚纱照挂在闺房中的故事(……)。
要评选在女性群体的人气指数,张灵甫倒是绝对能排进“国军抗日十大名将”名单,长相更为粗犷的王耀武确实无法与自己的老部下相提并论。这个看脸的世界啊……
还有不得不说的是最近几年“果粉”的推波助澜。2005年左右,网络上国民党政权的盲目崇拜者突然多了起来。在他们的眼中,最后在孟良崮“杀身成仁”的张灵甫之所以是“英雄”,是因其内战中与人民解放军为敌;在内战中被俘虏,且在监狱中接受改造表现良好的王耀武成为了他们心中的反面典型。考虑到“果粉”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逢共必反”的类型,他们几乎是出于本能地拔高张灵甫的历史地位,甚至不惜将他“神格化”;表现更加出彩的王耀武却被这些人给选择性遗忘。
就这样,张灵甫在网络上的历史地位:蹭蹭蹭——
当然,国民党军在抗战中的积极一面不可否认;确实,有以张灵甫为代表的大批国民党将士顶住了日伪的威逼利诱,坚持了民族大义和抗战立场,赢得了全世界正义人民的尊敬。但也没必要神话他们在历史上的表现——毕竟对过去的神话,也是一种对历史的篡改和亵渎。
十大抗战谣言之“飞虎队”神话
说起抗日战争中的空战,"飞虎队"的鼎鼎大名几乎无人不晓。随着近年来国内不断挖掘抗战历史,美国将领陈纳德和飞虎队的故事也不断为人传颂,成为美国帮助中国抗日的中美合作典范,"飞虎队"甚至成了美国空中力量在中国上空的代名词。
在历史上,被称之为"飞虎队"的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从1941年8月正式组建,到1942年7月宣布解散,总共持续了不到一年时间,虽然参战规模、战斗时间和伤亡代价皆不如此前血战日寇的中国空军与苏联援华航空队,却成为了媒体界的宠儿,对于战争中的人来说,也许这算个不大不小的意外。
笔者无意否认飞虎队来华的必要性与战斗的正义性,也对这些美国人跨越半个地球来到中国支援抗战的勇气表示敬佩。只不过在传奇故事背后,真实的飞虎队并不像看起来那么高大。
高薪的雇佣兵
1941年,陈纳德接受国民党政府的委托,前往美国招募飞行员,在通过游说活动获取罗斯福政府的支持后,他获准以私人机构名义,重金招募美军飞行员和地勤机械师,以平民身份参战。在1941年8月飞虎队成立前夕,他已经招募到至少110名飞行员、150名机械师和其他一些后勤人员。
如果从投入看,飞虎队绝对是一支纯正的雇佣兵部队:根据民国政府与美国飞行员签订的合同,每一位飞行员都能获得不菲的报酬。飞行员月薪600美元,小队长月薪650美元,中队长月薪700美元。另外击落每架日机有500美元奖金。与此相比较,1年后美国陆军航空队飞行员月薪最多也只有347美元。
如果把这一薪水用1937年前尚未贬值的法币折算,每个普通飞行员的收入大约是法币2000元。作为对照,1933年国军空军军衔最高的空军上校飞行员一月薪俸为600银元(合后来的法币600元),一位空军准尉飞行员的月薪更是只有100银元。考虑到法币大幅度贬值后几乎所有人的实际收入均不同程度减少,中美飞行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这些飞虎队队员在中国的生活水平之高,是当时的普通中国人无法想象的。根据陈纳德提出的要求,国民政府“应给每个飞行员提供单人房……给全体人员提供分隔、独立的浴室及厕所……给每五十个人提供游戏娱乐房。这些房间应该有打牌桌、游戏桌或乒乓球桌。”国民党实际提供给这些人的则是星级酒店的服务。
据飞虎队通讯员R.M.史密斯在《飞虎队日记:与陈纳德在一起》中记载的,当他抵达昆明时,“房子又新又干净。餐桌上有白布……以及很不错的美式火腿、鸡蛋、咖啡。招待所里买得到骆驼牌香烟。浴室有淋浴和热水……二楼还有真正的酒吧……这里的生活太不费力……我把脏衣服扔在地上,服务员把它拿走,洗干净后再拿来,放在适当的衣柜里。我吃午饭或早饭时,两、三个中国佣人在给我洗车。”
国民政府根据美国规定为这些雇佣兵提供高标准的伙食:每人每日提供肉类(牛、猪或鸡)550克、鸡蛋4个、蔬菜620克、土豆310克、干菜60克、面粉380克、猪油60克、糖180克、盐15克、水果340克、花生30克、茶叶12克以及其他香料。为了制作地道的西餐,国民政府还在内地的兵营为美军增设西菜灶、面包灶等设备。
这一标准在美军来华参战后依然延续,并成为各地的沉重负担:仅昆明一地的美军每天就要消费黄牛约100头。昆明一度将当地的黄牛全部宰杀以供应美军肉食,后来不得已改用水牛肉继续供给。直到后来连水牛也供应不上时,国军还设法为美军提供了不少牦牛肉。
巨额投入下的飞虎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根据当时日本陆军航空队在缅甸战场上的部署以及日方的战损资料来观察,飞虎队所取得的战果不会超过115架日本战机,其中还包括英国人的战果,而自身则损失了80架战斗机。交换比上虽然略高于日军,但总体并不乐观。当然在国军宣传中,这一战果被注水到击落268至299架敌机,并按这一记录发放了奖金。
相比之下,苏联志愿航空队于1937年11月开始来华参战,直至1941年6月离开,共计摧毁敌机195架。这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2.5亿美元低息贷款,并先后向中国出售1285架飞机及其他作战物资。尽管援华有着苏联自身的利益考量,但它对中国抗战所起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
1942年7月3日,陈纳德根据美国陆军部和蒋介石的命令,解散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组建隶属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的第23大队。至于那些与中国“感情深厚”的飞行员,除少数继续留在中国外,大部分选择回到美国。
飞虎队在中国的不到一年时间,正是中国空军消耗殆尽、苏联援华基本取消的时候。面对几乎向日本侵略者洞开的天空,飞虎队虽无力为中国撑起可靠的防空伞,却以一己之力,在天空中证明了反侵略力量的存在。然而追根溯源,中国空军消耗殆尽的重要责任,却一样要算在缔造飞虎队的“空军之母”宋美龄身上。
聪明反被聪明误
由于财政困窘加上工业基础薄弱,民国时期的中国虽有若干零散的飞机生产作坊,却从来没有批量生产飞机的能力。民国大多数所谓“生产”、“制造”飞机的工厂,都只是将装在板条箱里的飞机散件组装起来而已。对于抗战前的中国而言,自行生产航空发动机、航空机枪、航空铝材甚至副油箱都被看做是“天方夜谭”。
国家既然无力自产战机,对于空军而言,在一场总体战中尽可能长久坚持作战的唯一方法,就是在战争爆发前囤积足够多的战机和飞行员。当时的中国,缺的恰恰就是足够数量的战斗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空军全军在抗战初期编为9个大队、7个独立暂编中队和一个暂编教导大队,共有各型军用飞机346架,其中纳入正式编制的296架。这些飞机是国民政府甚至北洋军阀在过去的十余年内零敲碎打采购而来,型号繁杂而质量参差不齐。空军9个大队装备了16种各型飞机,甚至会有一个中队装备两种战机。
同时期的日本已经装备2100架各型飞机,基本为日本国产,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相比之下,国军抓紧外购战机积蓄实力就成了增强空军实力的唯一解决方案。
甲午三大谣言:主炮晾衣服邓世昌养狗慈禧挪军
"军纪涣散"不太靠谱挪用经费另有隐情
萨苏
在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因为各种原因,有许多历史传闻直到今天仍众说纷纭。无论这些传闻的本意如何,但如果不能正视历史,从中获得的经验总结就难免有偏差,因此探询这些传闻的真相仍然颇有意义。随着近年各种新史料的发现,一些广为流传的说法有了拨云见日的可能,在此不妨点评一番。
"主炮晾衣服"传闻是怎么来的?
史学家们一直在探讨北洋水师为何会全军覆没,其中"军纪涣散"被认为是重要原因。作为支撑这种看法的依据,有一则"主炮晾衣"的故事广为流传。据称,北洋舰队在访日期间,日方军官东乡平八郎发现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主炮上晾晒有衣物,由此断定北洋水师军纪涣散,注定打不赢战斗。史学大家唐德刚在其著作《晚清七十年》中,也有此记述。
但"主炮晾衣服"是真的吗?要验证真伪,除了通过史料查询外,现在更是具备试验条件。如今在威海卫有一艘按照1∶1比例复制的定远舰纪念舰。《环球时报》记者参观该舰时发现,其主炮炮管距离甲板足有3米以上的高度,而且炮管露在炮塔外只有很短一部分。定远舰主炮口径为305毫米,加上炮管管壁就是半米粗的一个筒子,在这上面晾衣服根本无法固定。《环球时报》记者还专门就此做了实验,发现没有一个人能成功把衣服挂上去而不被风吹掉,而且这个过程十分惊险。
如果“主炮晾衣服”不是真事,那这个谣言如何而来呢?《环球时报》记者在日本曾发现一张1899年的明信片,标注写着“东乡平八郎在岸边看到中国军舰上晾了很多衣服”,并据此认定“中国军舰不堪一击。”但明信片上的军舰只有一根桅杆、一个烟囱,跟两根桅杆、两个烟囱的定远舰大不一样——它是北洋水师的另一艘军舰平远舰。但平远舰从没访问过日本,东乡平八郎也不可能看到它晾衣服,这又是怎么回事?
“主炮晾衣服”的说法最早出自日本海军中将小笠原长生,他写了一本书叫《圣将东乡平八郎》,其中就有北洋水师“主炮晾衣服”的虚构情节。但《圣将东乡平八郎》只是一本小说,为什么会被中国人当做历史来看?原来民国时期中国海军办了一本杂志,并高薪聘请著名的剧作家田汉主笔。田汉不仅有名、有热情,而且懂日语,他对中国海军的重要贡献是把很多日方资料翻译过来,然而田汉不懂海军,错误地把《圣将东乡平八郎》不是当做小说而是做为历史书翻译介绍到中国,“主炮晾衣服”也随之流传开来。
邓世昌在军舰上养狗是破坏军纪?
在大东沟海战中,身受重伤的北洋水师致远舰在管带邓世昌率领下试图撞击日舰“吉野”号,不幸因伤势过重沉没。北洋水师水兵陈学海回忆道:“邓船主(邓世昌)是自己投海的,他养的一条狗叫太阳犬,想救主人,跳进水里咬住邓船主发辫,邓船主看船都沉了,于是按住太阳犬一起沉到水里。”
这个细节披露后,被很多人看做是北洋水师军纪废弛的另一铁证。不过说这话的人,显然不懂海军传统。海军历来不禁宠物上船,军舰上豢养宠物是19世纪各国海军的传统——风帆时代船上养猫防止老鼠咬坏船材,铁甲时代舰上宠物更是五花八门,德国军舰上甚至养过狗熊和小猪,目的是舒缓远洋航行中的寂寞和焦躁,据说颇有作用。因此邓世昌带犬上船,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曾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邓世昌船上养狗自不稀奇,还有养更奇特动物的——大东沟海战中,日军旗舰“松岛”号上养的动物竟然是一头大黄牛,而且在海战中被北洋水师击毙。后来《环球时报》记者在日本史料中也找到相关记载:海战进行到下午2时30分,北洋水师平远舰逼近“松岛”号,用260毫米主炮直接命中其左舷,击中医疗室和主炮之间,当场击毙战位上井手少尉等4名日军,甲板上关在笼子里的大黄牛也被当场炮毙。日军记录显示,当时在舰上饲养大黄牛不仅是当成吉祥物,还有“一旦断粮可以吃牛肉”的考虑。
关于邓世昌与太阳犬,还有另一段记忆。邓世昌的女儿回忆说,父亲严肃但并非没有感情,他平时住在舰上,妻女住在岸上,但并没有到“有家不回”,“无家可归”的地步。小时她常倚门而望,期待父亲归来。如果在威海卫的雾气中看到一人一狗相携而来,那便是父亲回来了——邓世昌每次回家总是带着他的大狗,一人一犬,感情甚笃。
慈禧是否曾挪用北洋水师军费修颐和园?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慈禧太后动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造成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前准备不足,装备落伍。此事的端倪到底如何,似乎可从一桩公案说起——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向朝廷申请几十万两白银采购新式火炮,反复争取仍未能所获,同时李鸿章却在奏折中称,有260万两海军经费存在外国银行生利息。
李鸿章奏折中披露的这笔存款并非北洋历年结余或藏款,而是光绪十四年(1889年)九月李鸿章在醇亲王奕譞授意下所筹,事情正是和颐和园有关。
起因是醇亲王奕譞致函李鸿章,透露“万寿山用款不敷”,嘱其与各地督抚“设法集款二百万两……以备分年修理”。李鸿章悟出此乃慈禧旨意,立即通报两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曾国荃、湖广总督裕禄、湖北巡抚奎斌、四川总督刘秉璋、江西巡抚抚德馨等人,“布置各地报效”。各地督抚心领神会,合计集款竟达260万两。为掩人耳目,这笔款项被称为“水师经费”,是“存诸北洋生息,按年解京,以补正杂款之不足。本银专备购舰、设防一切要务”。因此这不是一笔谁都可以用的资金,后来流传的“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说的就包括这笔钱。
甲午战争爆发前,李鸿章声称手里有这笔巨款,却依然为几十万两购炮经费与朝廷扯皮,原因就是这笔钱他只是替太后管着,没有权力动用。事实上,对于北洋水师每年要拨付的日常经费,并没有证据显示是慈禧有意拿来修颐和园,倒是户部经常表示资金困难,无法足额发放。
此外,关于这笔巨款的说明,有两处颇为微妙。第一,“存诸北洋生息,按年解京,以补正杂款之不足”,说明这笔钱的确如传闻所说是为修理颐和园准备的,但慈禧不好意思直接拿钱,而是让北洋将钱存在银行里,用利息给她修园子;第二,“本银专备购舰、设防一切要务”,意思是园子修完后,就可以拿这笔钱的本金买军舰修炮台。甲午战争爆发后,这笔巨款中有185万两白银被提出来交予李鸿章购买军火,后来北洋分别向英国和德国订购鱼雷炮舰“飞霆”号和“飞鹰”号,并计划购买南美三国的军舰助战。
因此如果单从这笔钱来评判,慈禧是否动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很值得商榷。但因为给慈禧修颐和园,的确极大影响北洋水师战斗力,甚至关系战争胜负。海战中,北洋水师各舰航速大都只有设计航速的一半,成为失利的重要原因。而这一问题是因为北洋水师使用的燃煤质量极差造成的。为北洋水师供煤的开平煤矿中,第五工作面所产煤块被称作“五槽煤”,“质量最好,西人有用其煤者,谓此乃无上品,烟少火白,为他国所罕有”,但总办张翼只给北洋水师提供最糟糕的八槽煤。五槽煤被张翼理直气壮地留着卖到外国赚钱,所获数万两白银都被他“捐”给太后修颐和园。慈禧因此很高兴地批示“此人很会办事”。可叹的是,让太后十分高兴的不过是几万两银子而已,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赔款不算利息就有两亿两!
一个贪心的统治者,有时候连最基本的数学题都不会做。
中国近代史上真正的20位武林高手
1、丁发祥:康熙十五年,沧州孟村人丁发祥北游燕京,适逢两名俄罗斯大力士在那里摆擂,几位技击家接连失败,丁发祥挺身与他搏斗,两位大力士连连被击败。一时名闻宫禁,皇帝与诸公大臣召见他,并题匾相赠,以示嘉奖。
2、范旭东:精铁砂掌和螳螂拳。光绪年间,沙俄大兵在西伯利亚霍地市大摆擂台数日,讥笑我偌大中国民孱国弱而无能人。范氏奋勇前往,连连挫败沙俄拳击家 10余人,夺锦标回国。
3、释德根:嵩山少林寺和尚,清末化缘入京。因见英国皇家拳师丘斯威尔摆擂击死、击伤我多人,愤于不平而登台与他搏斗,先后使用 “蝴蝶展眉 ”和 “梅花拳 ”,都被对方击败。他奋勇三登擂台,使开 “掏心拳 ”,指上打下,声东击西,虚实并用,激烈拼斗。当对方右拳向裆部打来时,他用右劈掌劈折了对方的小臂,同时其右臂也被对方 “飞风拳 ”击伤。他忍痛侧身,左手疾去一记 “掏心拳 ”打得丘斯威尔七窍出血,一命归天。当时他年龄刚满 18岁。
4、纪德:满族人,字子修,名纪三,姓吴扎拉氏,光绪十七年,戍守汉俄边界。在与俄军将校的一次交锋中,一记岳氏散手 “披肩式 ”把对方摔跌在地。对方站起猛扑,他用 “双冲式 ”两臂下压,借对方抵抗之力趁势将其抛起。仅此两招就制服了一个自诩能隔衣数层用手指袭人的沙俄军官。
5、刘百川( 1870- 1964):安徽六安县人,自幼习武,得少林高僧杨澄云秘传,中过武举,中年走镖关外。擅长腿法,有 “江南第一脚 ”之称。他曾游历香港,以子母鸳鸯连环腿击败英国大力士。孙中山当时在场,亲书 “尚武精神 ”横匾一额,嘉奖他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壮举。
6、杜心武:湖南慈利县人,曾跟徐某学武,早年做过镖师。 1900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农科大学。 1903年,东京举行全日大学生柔道比赛,他作为中国留学生邀请代表参加,轻而易举地击败几位名手,轰动全东京。后来加入同盟会,担任过保卫孙中山先生的工作。
7、张占奎:河间人,清朝年间,打败了一个曾在六国摆擂,挂着六国金牌的德国大力士,赢得其六枚金牌而名震京津。
8、霍元甲与其子霍东阁( 1896- 1956):霍元甲,天津人,以家传绝技 “迷踪艺 ”驰名武林。 1909年前往上海与在上海设擂的西方大力士奥皮音对擂,比期未到,而奥皮音已畏其声名悄然逃去。其后,日本武士师徒二人上门挑战,日方徒弟与霍氏徒弟刘振声交手,未见高低。接着双方师傅出马,几个回合后霍元甲主动进攻,一个 “鲤鱼翻身 ”把对方翻扑在天阶的下面,折断右臂,霍元甲连忙上前扶起赔礼。
此日本人怀恨在心,借他抱病在身,献上药品,诈言有特效,霍元甲不知,饮服后病剧而死。那年他的次子东阁年方 15岁,闻此噩耗,肝胆俱碎,发愤继承父志,振兴国术。 1919年一人离开祖国在南洋侨乡传授武艺,名震群岛,先后与许多欧美拳击家交锋,都大败他们。
9、韩慕侠:又名金庸,天津人,张占魁的大弟子,精通形意、八卦。 1919年随师进京,在六国饭店挫败讥我为病夫的俄人康泰尔。一开始,康氏就抓韩的左腕,韩以八卦转环掌绕避,同时用下盘勾连腿猛扫对方小腿,就在康氏摇晃的刹那间韩慕侠以右掌劈石开碑之功,闪电般冲击康氏前胸华盖穴,打得康氏痛不可忍,应声跌出一丈开外,扑倒不起。康泰尔甘拜下风,立下字据,亲手将其周游 46国没有输过一场的 11块金牌献给韩慕侠,狼狈出京。
10、王子平:回族,河北沧州人,精通多种拳术。民国五年在济南击败日本青年团佐滕氏。民国九年在青岛击败了日本人宫本氏和德国人克泊玛氏。 1919年 9月,俄国号称 “环球大力士 ”的康泰尔在北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五色土设 “万国赛武大会 ”,预定摆擂三日( 14、 15、 16日)。第一天比武开始,康泰尔上去就抓这个比矮一头的中国 “病夫 ”。
王子平左手一闪,右掌打在对方胸上,接着一闪腰,右手拿紧对方膝盖,左手抓住腰,一下子将康泰尔摔倒在地。康泰尔 “大败愧怍万状,抱头窜去 ”, “遂不敢再登台矣 ”。 为应付当时青州车站德国鬼子的挑战,王子平举起大磨盘,获 “神力千斤王 ”之称,招来外国大力士们嫉妒。
青岛美国学堂体育教员阿拉曼要求比武,握手时竟想暗算,被王子平一招 “摔跤仆脚 ”摔了个仰面朝天,起来再战,王使用几下擒拿法,使他又跌仆败倒。 1921年,美国沙利文在上海主持设立 “万国竞武场 ”摆擂,王子平受上海武术界推选参加打擂。
当他照约在台上讲话时,忽然斜刺里窜出一个彪形大汉伸出了冷拳,王闪身躲过,待第二拳打来时,他气愤地一个箭步上前,只一拳一腿,就把对方打翻在地。当天深夜,万国竞武场悄悄送来一张纸条,申明比赛取消,溜之乎也。这些被吓跑的许多武士中有英国人乔治和法国人彼得及不明国籍的丁柯尔。另外,他还挫败过西方大力士马志尼、柯芒麦,在上海打过外国人康斯顿的擂台。
11、石大斧:姓石,因善砍斫功夫而得此绰号。 1919年到台湾谋生,日本武士山边田夫找上门来。交手后拳脚交加,力凶势猛,石大斧先是躲避,当对方腾身飞脚踢来时,他侧身退后,并起五指狠力一斫,掌到处,山边田夫的小腿应声而折。
12、李晓臣( 1876- 1973):河北冀县李家庄人,在清朝会友镖局里走过镖,在慈禧面前表演过八仙庆寿剑,教过京剧武生宗将杨小楼在演《安天会》即《闹天宫》中猴拳动作,教过京剧旦角大师梅兰芳演《霸王别姬》中的舞剑手法,开过鼎盛一时的 “武术茶社 ”,主持过名声赫赫的 “北京精武体育研究会 ”。
日本侵占北京后,会八卦和柔道的日本军官武田西找他较量。先比拳,两次都被他打倒在地,接着比日本战刀,来往不到一分钟,就被他一脚踢飞了战刀。在南京与日本人比武,让过对方三拳后,他大喝一声 “你下去吧! ”猛起一拳把对方倒栽葱打下台去。解放后在怀仁堂为毛主席和中央首长作过精彩的武术表演。
13、吉万山: 1903年生于河北献县的农民家庭。 1933年 6月,以摔跤著名,自称 “走遍欧亚无敌手 ”的俄国大力士杰力柴夫来到哈尔滨四处寻找对手,欲与吉万山见高低。比赛开始,吉万山见其扑来,向右一闪, “顺手牵羊 ”抓住对方双臂猛一带,带个趔趄,顺势左足插进对方裆间,用 “鬼推磨 ”招数,贴近对方身体全力一推,把他四足朝天撞倒在地。杰力柴夫恼羞成怒,起身一记耳光打来,吉万山左手一挡,右足插进,扣住对方脚跟,一个 “虎拉头 ”拳身齐进照准他左肋就是一拳,打得杰力柴夫 “哎呀 ”一声倒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第二天悄悄溜出了哈尔滨。
14、沈三:北京著名摔跤师。 1934年在北京一举击败俄国大力士麦加洛夫, 1945年卒。
15、李小龙( 1940.11.27- 1973.6.8):原籍广东,精习咏春拳,自创 “截拳道 ”。 18岁赴美留学。留学期间,会空手道,又是三段拳手的日本留学生山本向他挑战。三四个回合后一记鞭拳就把山本打倒在地,山本站起反扑,被他虚晃两招,突然侧身飞踹,再次踢倒在地。
大学毕业后,李小龙在西雅图办起一个武术馆,许多日本空手道、南朝鲜跆拳道和美国拳击好手找上门来都败北而去。有一次在美国唐人街,他见四个持刀歹徒正胁迫一名华人少女,便立即上前解围。赤手空拳,以一对四,把他们统统打倒在地,名震纽约。在到泰国拍摄电影《唐山大兄》时,他曾与泰国拳王察猜(译音)比武。拳王向以手力快猛腿力雄劲著称,往往在一两回合内把对方击倒不起而称雄,取得多届冠军,被称为 “无敌手穿云脚 ”。激战多时,最后李小龙施展其绝招 ————厉害非常的 “连环三脚 ”将对方击倒。
16、孙禄堂:大约 1923年,日本武士道大力士阪垣奉命来北京找他比武。孙闪展腾挪,竟使其无用武之地,而孙以顺化点穴等手法出击,终使之服输。 1930年秋,日本六名武士到上海虹口孙禄堂的住址找其比武,自称拳可推动千斤,脚可踢动八百。孙躺在地上,让其一人按住头,两人按住脚,两人各按一手,一人发号施令。当 “一二 ”刚过, “三 ”字尚未出口,孙即使用游身八卦法,一个 “蜈蚣蹦 ”便从地上跃起,五个日本武士都跌倒了,爬起后大惭而去。
17、张福全: 1941年在成都, 25岁的张福全应战 ╳双流飞机场的美国顾问、空军上校彼尔逊,赛前规定不准用腿。开始时,彼尔逊一路直拳直攻张头部,当双拳逼近眉睫一瞬间,张一个 “燕子钻帘 ”势,突然腾空而起,挥手一招 “洗脸破面 ”,一拳打得彼尔逊鼻血迸发,跌坐在地。爬起后改用横拳进攻,张福全一个低身躲过对方横拳,贴近对方,一记 “通天炮 ”击中下颌,打得彼尔逊拔地而起,昏倒在地。
18、蔡龙云: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研究院教授。 1943年 12月西洋拳击界正式提出要与另武术界进行对抗赛,上海武术界著名技击家王子平、蔡桂勤(龙云之父)等毅然应战,选出八名选手与决斗。蔡龙云在八人中年龄最小,只有 14岁。 12月 13日,蔡龙云与西洋拳击界名手、俄籍拳师马洛索夫对垒。马索洛夫约 30岁,体形魁梧,技术全面。
对搏开始后,以直拳猛击蔡的脸部。蔡以少林拳的 “连环 ”手法和华拳的 “迎面三腿 ”反击之。 “迎面三腿 ”用得最为精妙,打得马索洛夫防不胜防,仅两个半回合,嚣张一时的马索洛夫就被打翻在地,再也爬不起来。 但马索洛夫并不甘心,又以 “唯用拳击而非腿 ”相挑衅。三年之后,他挑起美国重量级拳击手鲁塞尔(黑人)与蔡龙云打擂。蔡龙云再施绝技,用少林拳、华拳的拳法击败鲁塞尔,威震上海十里洋场。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在赠给蔡龙云的诗中写道: “少林拳击进莫当,动迅静定力蕴藏,蔡君得之制强梁 ……一洗东亚病夫耻 ”。
19、蒋浩泉:原任安徽大学体育教研室主任、教授,精拳击和逍遥掌。抗战爆发,为慰问前方抗战将士和救济孤儿募捐,他在重庆、上海等地连打了十几场拳击,场场皆捷。先后击败英国拳击手史蒂文森、美国莱州业余拳击冠军白克勒等外国拳击名手,威震拳坛,被誉为 “一代拳王 ”。 1947年为上海孤儿院筹集营养费资金,他与俄国拳师马克诺夫进行了一场拳击比赛,仅四个回合便将对方打倒在地而取胜。
20、黄赐福:原籍广东台县,善白鹤拳。 1981年秋冬间,向号称常胜将军的泰国拳师阿也氏挑战,苦斗十回合,终于战胜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