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羿射日,是中国古代传统神话传说之一。故事大致讲的是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平时都是每天一个值守太阳,直到有一天,十个太阳处于贪玩也好,好奇也罢,总之是十日同时出现在空中,于是人们难耐高温。后羿力大无比,射掉了九个太阳,剩下现在的一个太阳,使温度适宜人们居住。
但关于这个故事,主要源自一本《山海经》,这本书版本不一,有古本中曾记载“大羿射日”的故事,大致讲的是这个大羿是东方部落首领,帮助帝俊平定了叛乱。
关于这两则迥然不同的传说,究竟真相是怎么样?想要去探轶,只有从现有历史记载的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从而找出一些端倪,去找出答案,证据来证明一些观点。
其实这其中的核心问题不外乎两个:一是大羿与后羿究竟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二是什么是射日?
大羿与后羿是不是同一个人?
在这里,我们首先必须要搞清楚的是,羿究竟是什么时期的人,大羿与后羿是否是同一个人。在我看来,可以肯定的是在历史中叫羿这个名字的人很多,且不止两个,而更为重要的是大羿与后羿不是一个人,理由如下:
(一)大羿与后羿生活年代不同。据《山海经·海内经》(古本)记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既是帝俊之臣,应该生活在帝尧舜禹之前,那么可以肯定这里的羿,应该是大羿。而后羿则更多是指夏朝时期有穷氏族首领。
(二)大羿与后羿称呼不同。在帝尧舜禹时代,能被称呼为帝者,当属部落联盟长,譬如帝挚、帝尧,当 然在《山海经》当中,就连帝尧的儿子丹朱(被帝舜放逐)都被称为帝丹朱,这也是值得深思之处。而大羿则是以大为前缀者,多是指某些方面比较杰出者,或者是以羿为大。
而后羿这个称呼,我们首先要了解“后”是什么意思,从帝“禹传子、家天下”之后,启开始被称呼为后启,这里的后指称为君主之意,其意义等同于后世之“王”、“皇帝”,后还多少保留了点母系氏族的味道。而后羿,说明这个羿曾经一度取得过政权,而事实上,根据夏朝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等历史事件来看,传说这个有穷氏首领羿趁着夏后启之子太康无道,遂造反,趁机取得了夏王朝的政权,而其弟子寒浞也是以同样的办法不仅取得了政权,还有后羿的一切,直到少康兴起有夏复兴。
结论是:大羿和后羿不是一个人,但有可能是同一部落不同年代的人,且大羿在后羿之前。
关于射日的真相
(一)汉字“日”字含义探轶。在这里,我们要搞清楚“日”这个汉字的解释,汉字意思很多,主要选取其中三种:一是甲骨文和小篆字形,据《说文》记载,“日者,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二是指一昼夜,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是指时节、光阴,如好日子……
(二)关于射日相关的传说。我们再看《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到这里,就产生了几个问题,如下:1、帝俊是谁?2、羲和是谁?3、羲和怎么生日?4、羲和怎么浴日?
首先,关于帝俊,传说不一,相当神秘。其一肯定是一位部落联盟首领,因为以帝为称号;其二,帝俊的主要活动年代;其三,帝俊在典籍中多以“天帝”出现,这里的天帝究竟是神还是人,天帝在殷商时代是最高神,其神格与人格合一,君主被普遍认为是天子。
那么如果说帝俊是天帝,那么人间应该是帝尧时代,在我看来,帝俊应该是一位君主,其活动年代介于帝高阳与帝尧之间,且很有可能就是帝高阳或者帝喾(帝高辛)。而进一步考据,笔者推断,帝俊就是帝高阳颛顼氏。这个想法源自一部名为《颛顼历》的历法。结合颛顼历,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帝俊与妻子羲和创立阳历,十大天干;与另一位妻子常羲创立阴历十二地支;这与颛顼时期创立《颛顼历》是相符合的。
到这里,基本可以回答上述四个问题:1、帝俊就是帝高阳颛顼;2、羲和是帝俊的妻子;3羲和生日就是创立十大天干阳历;4、羲和浴日就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历法。同样的还有关于常羲生月与浴月(《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但这与射日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射日的猜想很多,但不外乎个:一是羿正面说。无论是大羿还是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倘若天空当中出现十个太阳,现代科学也从不同侧面给与解释了,譬如光折射效果等;又或者镇压了九个以太阳为图腾的部落,图腾崇拜并不稀奇;这大抵可以归为一类,共同点是为了大多数人们的利益。二是羿负面说。即帝俊家族创立新历法(天干地支),那么所谓射日,实际就是反对新历法,这是违反历史正向进步的,因而不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故而以负面事件被记载。
后羿老婆与手下通奸生子始末
太康乃夏启的儿子,也许是小时候太过于娇生惯养。仔细分析一下,像太康这样的人能不娇生惯养吗?爷爷是大禹,治水英雄,老爸是国王,夏朝国王。大禹一生治水,把腿都给弄歪了,据说是得了关节炎。夏启为了夺取天下,也过着刀光剑影的日子,即使当上了夏朝的君主,还和反对他的诸侯有扈氏进行了“甘之战”,并镇压了反叛自己的弟弟武观,可谓战斗一生。至于享受,大禹没获得多少,夏启也只是在年老了才奢侈一点。
太康就不同了,他的爷爷和老爸把夏国搞得富裕非凡,太康天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就连国王的位置,也不需要自己争,夏启一死,就把位子让给了他。大禹和夏启穷其一生,不就是为了临死的时候,能够让自己的儿子顺利地当上国王,而不再实行那可恶的“禅让制”吗。
看着唾手可得的国王之位,太康显得力不从心,他不知道该怎样使用国王的权力。在他的眼里,当国王,除了享受,还真找不出有其他的工作要做。于是,太康就利用手中的权力,竭力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明理人都知道,国王一昏庸纵欲,就离亡国不远了。
此时,有一股势力开始冒头了,领头的叫后羿,他的组织叫有穷国。补充一下,此人不是射太阳的那个后羿,那个后羿生活在尧时代,身体再好,也不会活这么久的。此后羿是那个后羿的后代,见祖宗的名字叫着好听,也就这么叫了。
一次,太康带着大批卫队外出狩猎和露营去了,估计三个月才能回来。这个后羿瞅准了一个时机,带着他的兵卒,趁势将夏都城斟浔郡给端了,估计太康的宫殿那时不是茅草做的了,即使不是金碧辉煌,也应该是当时最好的房子了。后羿没有贪图宫殿里的享受,陈兵于洛水北岸,布下口袋阵,等着太康落网。不过幸运的是,太康发现了后羿的企图,他急忙向自己的诸侯们发消息:赶快来勤王啊。可惜,那些诸侯受够太康的气了,个个都想痛打太康这个落水狗,可能帮忙吗?
太康只好流落到阳夏安家,最终老死该地。大禹和夏启忙乎了两辈子的夏国,就让这个不争气的太康给断送了。
权力的实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而这后果往往还能反作用于权力,促进或者限制权力的继续发挥。瞧瞧,太康就被手中的大把权力闹得回不了家了。各位看官,被权力害苦了的君主多着呢,我们接着往下瞧。
后羿虽然夺取了夏国都城,可也不敢随便当国王。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招数被他用到了(错了,应该是曹操后来使用了后羿的招术),后羿扶持了一个傀儡——太康的弟弟仲康当了国王。
当上摄政王了,后羿一下子拥有了无限的权力,他变得逍遥自在,也就不再理朝政,只是专心练习他祖上传下来的技能——射箭。只是那个傀儡仲康也不消停,经常给后羿找麻烦,后来后羿干脆一脚把仲康推开,自己当了国王,也就更加自在了。
后羿不知道,他推翻政权的时候,犯了几个错误,首先,他对太康和仲康以及他们的后代,一直采用的是放任的态度。其次,他当了国王,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巩固自己的政权,只是天天玩乐。总之,面对国王莫大的权力,后羿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用。
后羿的疏忽,使得自己身边的阴谋家寒浞有了可乘之机。寒浞这个人干的尽是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在有穷国的时候跟着后羿吃香的喝辣的,后羿手握大权思想腐化了之后,寒浞不仅不规劝,还鼓励后羿继续腐化。不仅如此,寒浞还给后羿戴绿帽子,和后羿的妻子玄妻暗中勾搭,收买后羿的随从、家奴,就连后羿箭术的关门弟子蓬蒙,也被他收买了。
接下来,寒浞动手了,他让蓬蒙用桃榈把后羿砸死,接着将后羿剁成肉酱,让后羿的儿子吃。后羿的儿子偷偷地想逃走了,哪知道,正钻进了寒浞的口袋阵,被乱刀砍死了。后羿父子死了,寒浞顺利地睡到了后羿的那张国王大床上了,就连大床上的女伴,寒浞也没换,他把后羿的老婆玄妻据为己有,并且让其为自己生下了两个强壮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在处理敌人后代上,寒浞可谓穷思极虑,斩草除根。杀了后羿的儿子不算,他还到处追杀一个老死的仲康的儿子相。
似乎一切都顺利了,寒浞本以为可以安心坐自己的宝座。不料,又传来了消息,自己的儿子浇太大意了,当初率兵杀相的时候,竟然让相的一个怀孕的妃子跑了。如今,这个妃子藏在有仍国生下了少康。少康在,夏国就有可能复国,寒浞心急如焚,夜不能寐。
各位看官要理解寒浞当时的心情,他自己的位子本来就是抢来的,如今,他屁股下位子的主人还在,他能坐安稳吗?可不,四千年后,明成祖朱棣篡了自己侄子建文帝的位子,因为没有看见侄子的尸体,心就不安,硬是派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满世界地去寻找。夺权者最忌讳的就是斩草不除根。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那是很可怕的。
寒浞让浇再次出马,到有仍国去抓藏在那里的少康。可有仍氏对寒浞恨之入骨,不但不帮忙,反而提前通知了少康,让少康顺利逃脱了。为什么有仍氏这么做呢?这完全归因于寒浞,他和太康、后羿一样,不知道权力到底该怎么用,一味地为所欲为,下面的诸侯国当然都不满意了。
少康,毕竟是大禹的子孙,他遗传了前辈的智慧,巧妙地利用寒浞和各地诸侯的矛盾,在各诸侯国之间展开巡回的演说。终于,各个诸侯国被鼓动起来,将寒浞和他两个儿子杀死,迎接少康回到了夏国的都城。就这样,少康又把祖辈丢掉的国家恢复了。
因为吸取了国家灭亡的教训,夏国后面的几位君主都做得不错。但是,夏国的第十四个帝王孔甲还是干了一件荒唐事。
孔甲原本是夏国国王不降的儿子。知子莫如父,不降知道自己的儿子孔甲的斤两,所以在设立接班人的时候,舍弃了自己的儿子,让自己的弟弟扃继承了王位。扃乐呵地当了一辈子国王,又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胤甲。叔叔和弟弟的快乐生活刺激了孔甲,他决定夺回原本属于他的王位。偏偏凑巧,孔甲稍微纠集了一些力量,发动个政变,就轻松地获得了王位。孔甲心中暗喜,以为是上天在助他。
既然有天佑,孔甲干起事情来,也就毫无忌惮了,整天玩乐,从不理朝政。这不打紧,要命的是,一次他误入农妇家中,见农妇刚生完一个男娃娃。这孔甲立马认为,这是老天赏赐给他一个孩子啊。于是,堂堂的国王,抱着这个男孩就跑回了宫殿。
孔甲就把这个男孩养在宫殿里。国王抢男孩,本就是笑话一桩。更可笑的是,一日,这个男孩玩耍时,不小心触到宫殿的斧头死了,孔甲竟然不伤心,还谱了一曲,取名“东音”,歌颂这桩命案。我估计,此时孔甲又把这个孩子当作瘟神了。
国王草菅人命本身就不对,把草菅人命的事迹变成歌曲传唱,这能不激起民愤吗?这个残忍无道的昏君谱出的“东音”唱出了夏王朝的挽歌。从此以后,夏王朝的德威荡然无存,其统治也就岌岌可危了。但是,真正将夏王朝推向灭亡的是我们所熟知的夏桀。
中秋史话:揭秘嫦娥鲜为人知的四段艳情
一年一度秋风劲,今日又逢中秋节。每逢中秋佳节,金秋、桂子、明月、美酒、嫦娥、玉兔等又成为了人们笔下的话题。今天要写嫦娥,不能不提及一首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是唐代李商隐笔下的一首题为《嫦娥》的佳作。嫦娥奔月之后却处境孤寂,不由得后悔万分。此诗语言含蕴,情调感伤。颇能切中了月宫中的嫦娥当时的心境。
其实,嫦娥在人间早已享受过最普遍男女情爱,也正因为如此,她在天边冷清的月宫更觉得寂寞孤独。据说,嫦娥早先曾有过鲜为人知的四段艳情秘史。而且每一段艳情都有一个非比寻常的故事。也正是这四段鲜为人知的艳情,为中秋的历史传说,蒙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
第一段艳情,嫦娥与舜曾有的一次婚姻经历
据现存历史文献表明,嫦娥在嫁作后羿的妻子之前,曾有过一次婚姻经历,嫦娥的前夫是赫赫有名的舜。这位叫舜的嫦娥前夫就是那个继承了尧的王位的舜。舜出身低微,因为道德高尚,被举荐给当时的天子尧,尧经过多方考察,发现舜治国有方,堪当大任,于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并在自己年老退位后把王位传给了舜,这就是历来为中国文人所羡称的尧舜禅让的故事。
这个故事记载在《尚书》的《尧典》一篇中,被儒家当成中国王道历史的第一页。但是,这个故事实际上并非历史,而纯属神话,这个神话的源头之一,就是那本有名的怪书《山海经》。
据说,舜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帝俊,根本不是人间的德行高尚的王者,而是天上统领众神的天帝。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位叫羲和,《山海经》说她生了太阳,另一位叫常羲,《山海经》说她生了十二个月亮,就是一年十二个月。当然能够生养太阳和月亮的当然非女神莫属,而帝俊作为女神的丈夫,而且还是太阳和月亮的父亲,当然也是神,所以说,舜,或者帝俊,原本是天上的神仙,而非凡间的帝王。
帝俊的第二位妻子常羲就是嫦娥的前身,因为嫦娥、常羲原本是一个名字,娥和羲二字,在古汉字中的形、音皆同,实属一字之分衍。而且常羲生月亮,表明她是月亮之神,“嫦娥奔月”的故事当然就是从这里演变出来的。有人说,常羲就是嫦娥依据不足,但是神话故事,又有多少依据呢?
第二段艳情,嫦娥与后羿的美好爱情生活
嫦娥,本叫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枯石烂。眼看老百姓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了百姓的尊敬和拥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而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到了后羿的身边。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西王母,便向西王母求得一包长生不死的神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美丽的妻子,只好暂时把神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逄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长生不死的神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神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但月宫生活寂寞清苦,每当夜晚,唯有烛影和屏风相伴。嫦娥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因此,李商隐才有如此感叹。
第三段艳情,嫦娥与太白金星的风流韵事
嫦娥的秘史绝非到此为止,嫦娥感情生活中还有风情旖旎的一页,足以和中国历史上任何浪漫故事相媲美,只可惜历代文人大都注重嫦娥奔月的故事,把这一页轻轻地疏忽过去了。于是,东晋人写下的嫦娥和太白金星之间一段秘而不宣的风流韵事,成为揭秘嫦娥婚外情的最早证据。
这个故事记载在东晋时期的小说集《拾遗记》中,故事讲的是嫦娥和太白金星之间一段秘而不宣的风流韵事。东晋文人文采风流,写这种文字最是当行,原文有诗,复述难尽其韵致,其故事的主要情节如下:
……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经历穷桑沧茫之浦。时有神童,容貌绝俗,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降乎水际,与皇娥宴戏,奏便娟之乐,游漾忘归。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
帝子与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熏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帝子与皇娥并坐,抚桐峰梓瑟。皇娥倚瑟而清歌曰:“天清地旷浩茫茫,万象回薄化无方。浩天荡荡望沧沧,乘桴轻漾著日傍。当其何所至穷桑,心知和乐悦未央。”……白帝子答歌:“四维八埏眇难极,驱光逐影穷水域。璇宫夜静当轩织。桐峰文梓千寻直,伐梓作器成琴瑟。清歌流畅乐难极,沧湄海浦来栖息。”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亦曰桑丘氏。
这是一段非常“人神恋”的艳情故事,意思是说,皇娥晚上在璇宫织布,独居一人,深感寂寞无聊,就丢下手头的女红,独自一人乘着木筏游玩,随风漂泊,漂到在烟波苍茫的穷桑之浦,与水际一位英俊的男子邂逅相遇,这位英俊的男子乃是太白金星化身下凡。两个人一见钟情,相互倾心。于是,二人携手出游,泛舟湖上。太白抚琴,皇娥高歌,两情盈盈,乐不思归。最后,皇娥竟然与太白金星一夜风流,天明而归。但是回来后不久,就生下了少昊。
这个故事的女主角叫皇娥,有人说她就是嫦娥。但也有人说依据不足。于是,说她是嫦娥的人认为有三大依据,可以证明皇娥就是嫦娥。其一,皇娥是少昊的母亲,少昊在古代神话中也非等闲之辈,他被视为秋天之神、西方之神,与东方的春天之神太昊遥相呼应,太昊是太阳,少昊自然就是月亮,而皇娥是少昊之母,当然也就是月亮之母,也就是《山海经》中的常羲;
其二,皇娥是少昊之母,而在其他古代文献中,则说少昊之母是常仪,也就是说,皇娥又名常仪,常仪和常羲、嫦娥几个词的形、音全同,都是一名之异传而已;其三,这个故事中,皇娥和太白金星在西海之滨得到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桑椹,人们知道嫦娥奔月是因为她偷服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讨来的长生不死的神药。这三大依据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要想说服所有的人绝非易事。其实,既然是一段秘而不宣的风流韵事,恐怕其中就有不清不楚的情节。
第四段艳情,嫦娥与猪八戒的感情纠结
古典名著《西游记》中说,猪八戒原是天庭中统领十万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由于蟠桃会上喝酒醉后调戏月宫仙女嫦娥,打了两千锤后被贬下凡,又投错胎变成猪模样,入赘高老庄。后经观音菩萨指点,拜唐僧为师,一同赴西天取经。取回真经后,猪八戒由于“又有顽心,色性未泯”被封为净坛使者。在小说当中,由于他的懒惰、贪吃和好色,常常使唐僧师徒陷于困境当中。
那么,当时还是天蓬元帅的猪八戒与嫦娥的关系,真的是调戏与被调戏的关系吗?那就先看看《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一章中是怎么说的。
这一段自我介绍说了猪八戒从小时候巧遇真仙到官居天蓬元帅,再到因调戏嫦娥而被严厉惩罚,最后一直到被贬下凡、入赘高老庄的非凡而惨痛经历,其中说道她与嫦娥的关系时有这样关键几句话:“只因王母会蟠桃,开宴瑶池邀众客。那时酒醉意昏沉,东倒西歪乱撒泼。逞雄撞入广寒宫,风流仙子来相接。见他容貌挟人魂,旧日凡心难得灭。全无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
再三再四不依从,东躲西藏心不悦。”这几句话的关键词,一是“酒醉”,二是“撞入”,三是“来相接”,四是“失尊卑”,五是“要陪歇”,六是“不依从”,七是“心不悦”。从这七个关键词中不难看出,猪八戒是酒醉之后撞入广寒宫的,而嫦娥是亲自前来迎接的。但是当已是天神的猪八戒看到嫦娥雪明花艳的容貌时,不禁凡心雄起,便失去了尊卑礼仪,拉住嫦娥就要上床。面对猪八戒再三再四的无礼之举,嫦娥当然是断然拒绝了,看到嫦娥东躲西藏,猪八戒心中勃然大怒,更是色胆包天地大声吼叫。以后猪八戒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了。
从这一段话看来,猪八戒和嫦娥是相识的天庭同事,听到猪八戒来了,嫦娥立即亲自出来相迎,这说明嫦娥对猪八戒并非一点情谊都没有。再说,这猪八戒当时本是天庭之上掌管十万水军的天蓬元帅,也就是天庭之上的海军司令员,位高权重,甚有威仪,作为月宫之中的嫦娥,难免没有由尊重到亲近的倾慕之情。而猪八戒心目中嫦娥乃是“风流仙子”的形象,也难免没有爱慕之情。只是平时由于有着严肃的天规,二人相遇时也只能是礼仪有加,因而平时相安无事。俗话说,酒是色媒人。因此,色胆包天的猪八戒是趁着酒醉,以酒遮脸,才惹出泼天大祸的。
猪八戒与嫦娥的非常情谊,在《西游记》第九十五回“假合真形擒玉兔,真阴归正会灵元”一章中也能看出蛛丝马迹。这一章中写的是月宫里的玉兔变成天竺国的公主,抛绣球打着唐僧,“欲为配偶,诱取元阳”,被孙悟空识破,追赶打杀之时,太阴星君带着姮娥仙子救下了。但是,当天竺国王急召皇后嫔妃与宫娥彩女等众,朝天礼拜的时候,猪八戒动了欲心,忍不住跳在空中,把霓裳仙子抱住道:“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儿去也。”行者上前揪着八戒,打了两掌骂道:“你这个村泼呆子!此是甚么去处,敢动淫心!”八戒道:“拉闲散闷耍子而已!”
从这一段描写中,可以看出猪八戒与“风流仙子”嫦娥,也就是“霓裳仙子”,原来是一对相恋已久的情人。那一天 “王母会蟠桃,瑶池邀众客”,猪八戒作为天蓬元帅是被邀请的客人之一。在宴会上猪八戒发现嫦娥没有赴宴,估计是留守在广寒宫看家了。猪八戒见时机难得,便趁着一时醉酒,赶往广寒宫私会嫦娥。但是,他与嫦娥的感情还没有达到可以上床的阶段,因此,他想霸王硬上弓只能遭到嫦娥的坚决拒绝。
再说猪八戒那天运气也不好,就是“那日吾当命运拙”,他的“色胆包天”的举动被“纠察灵官”发现了。“纠察灵官”便就此跑到玉皇大帝那里报告这件事,玉皇大帝得知后勃然大怒,遂派遣诸神去捉拿猪八戒,并依律判处了死刑。结果由于太白金星出面说情,才改判为重责二千锤。二千锤打得猪八戒皮开肉绽,然后又被贬下凡,最后错投了猪胎,变成猪模样,取名猪刚鬣。
玉皇大帝对猪八戒狠下如此重手,显然是有原因的,因为猪八戒严重违反了天庭神仙不能谈情说爱的规定,何况猪八戒借酒遮脸强行要嫦娥陪他上床。玉皇大帝作为天庭最高统治者,虽然自己结婚生女,而且一口气生了七个女儿,但是,他既不准天宫之中有男欢女爱的现象出现,更看不得热恋男女的一夜风流。猪八戒的行为无疑是对玉皇大帝的权威的公然挑战,是对天宫秩序的严重破坏,是对天宫胜境的肆意玷辱。因此,猪八戒受到如此严重的处罚也在所难免了。
当《西游记》就要结尾了,猪八戒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心上人,不由“动了欲心”,又搂又抱,格外亲热。其实,但凡突然看到自己多年未见的倾心爱慕的心上人,都会有如此举动。这说明猪八戒的举动无疑是一个男人的真情流露。而这个太阴星君应该是月宫的领导,他一定是知道当年猪八戒与嫦娥那件事情的,但太阴星君借着来帮孙悟空收伏玉兔的机会,带着“霓裳仙子”同行,让她与猪八戒见面,一是出于领导对于下属的关心,二是也是为了却她与猪八戒的这一段感情纠结的姻缘,从而让他的这位美女下属此后能够安心本职工作。
采阴补阳:古代中国神女以性爱给男人疗伤治病
古代人的性观念里头,相信男性能够从女性性高潮时的分泌液(“女精”、“阴精”)中获得好处,小一点的好处是治病,大一点的便是长生,更进一步,连女性的唾液、乳液等也都有“补益”之效,这就是所谓的“采阴补阳”之说。因此女人可以通过与男人做爱来拯救男人。
道士作为性的启蒙者、传播者是被公认的。霍去病是一代名将,他一生中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二十二岁就当上大司马骠骑将军。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就因病去世了。
关于他的死,南北朝时期托名班固所著的《汉武故事》是这样说的:当将军霍去病生病的时候,汉武帝在柏梁台向一位神女祈祷,于是神女出现在霍去病将军面前,求与之合,被霍去病断然拒绝。此后,霍去病的病情益发严重,不久谢世。神女向汉武帝禀告原委,说霍去病阳气亏损,她本想以自己的阴气补其阳气,无奈遭拒。
这个故事反映出古代人的性观念里头,相信男性能够从女性性高潮时的分泌液(“女精”、“阴精”)中获得好处,小一点的好处是治病,大一点的便是长生,更进一步,连女性的唾液、乳液等也都有“补益”之效,这就是所谓的“采阴补阳”之说。因此女人可以通过与男人做*爱来拯救男人。
那么我们再反过来,男人是不是也可以通过与女人做*爱来拯救女人呢?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就有这样一个病例。 济北王侍者韩女生病了,症状是腰背痛,全身发寒热,很多医生都治不好。汉代的名医淳于意经过诊脉认为她得病的原因竟然是“欲男子而不可得也”。
至于淳于意最后是不是叫一个男人上去和韩女嘿咻一番,书上没写,不好乱说。不过中医里头有“一滴精,十滴血”的说法。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男性精华里所含有的胞浆素,能阻止细菌核糖核酸的合成,并能像青霉素那样杀灭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致病菌,对女性来说是防治各类妇科炎症、癌症的特效药。可见男人的精子是一味好药了。
我们知道中国古人总是喜欢把理论建立在神神道道的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抽象的看不见的地方上,像“气”就是这样的一个东东。这气在男人身上是阳气,在女人身上则是阴气。做爱呢,则是“合气”了。 马王堆汉墓出土简书《十问》是这么说的:待彼合气,而微动其形。能动其形,以致五声,乃入其精--虚者可使充盈,壮者可使久荣,老者可使长生。……玉闭坚精,必使玉泉毋倾,则百疾弗婴,故能长生。
可见,关于男女做爱对彼此双方的身体健康是有益的这一点,古人是很早就认识到的。从马王堆出土的性学书籍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汉代是中国房中术比较流行的朝代,一是因为西汉初期尊奉黄老之术,所谓的黄老,指的是黄帝和老子,也就说道家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虽然此后有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做法,但是道家总体来讲,还是一直比较受人民群众信赖,这种信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士们身兼养生专家、性学顾问两个职位。
《汉书·艺文志》关于房中术的著作共有八家、一百八十六卷之多,分别是:《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务成子阴道》三十六卷;《尧舜阴道》二十三卷;《汤盘庚阴道》二十卷;《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天一阴道》二十四卷;《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单单从书名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书基本上是道士写的。
为什么道士会成为性学专家呢?我们就得说说汉代班固写的《白虎通义》,这本书是东汉章帝在建初四年(79年)于洛阳白虎观召集诸儒,讲论五经同异的会议记录,最后由班固整理出来。全书分十卷,主要是强调纲纪伦常,其理论依据是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以作为当时官方对经学的标准答案。
在这本书中,经学大师们对性问题非常重视,甚至讨论了老年人的性交问题:男子六十闭房何?所以辅衰也,故重性命也。又曰:父子不同礻施,为乱长幼之序也。《礼·内则》曰:妾虽老未满五十,必预五日之御。满五十不御,俱为助衰也。至七十大衰,食非肉不饱,寝非人不暖;七十复开房也。
即强调上了年纪的男人需要通过性交以获取女人阴气,补充自己衰退的阳气。连老年人都不忘记提醒一把,可见汉代人对性教育的重视,认为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既然重视性教育,就要有人传授,《白虎通义》对此特别指出:“父所以不自教子何?为渫渎也。又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妇变化之事,不可父子相教也。”父亲不能教自己的儿子,那母亲就更不能,那该由谁来教呢?《白虎通义》上没有说。
但是我们可以猜,是道士,因为他们是出家人。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老婆孩子——在汉代,道士是有老婆的,比如创立道教的张天师,他就有一个名叫张衡的老婆——而是说他们的社会网络和平常人不会有太大的交集。所以呢,由他们来教导孩子显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我们这里还是先引《汉武故事》吧:上(武帝)造神君请术,行之有效,大抵不异容成也。神君以道授宛若,亦晓其术,年百余岁,貌有少容。卫太子未败一年,神君亡去。自柏台烧后,神稍衰。东方朔娶宛若为小妻,生三子,与朔同日死,时人疑化去未死也。自后贵人公主慕其术,专为淫乱,大者抵罪或夭死,无复验云。
再看《神仙传》,里头记载了张天师向其徒众传授房中术作为修炼之法:“故陵语诸人曰:‘尔辈多俗态未除,不能弃世,正可得吾行气导引房中之事,或可得服食草木数百岁之方耳。’”
总之,道士作为性的启蒙者、传播者是被公认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很多明清小说中看到。即便在正史中,只要稍微留心,也有不少。像汉代就有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冷寿光等人,《后汉书》上就说冷寿光“年可百五六十岁,行容成公御妇人法,常屈颈鹬息,须发尽白而色理如三四十时”。
魏晋时代,东晋的葛洪,南朝梁的陶弘景,也都是房中术的大理论家之一。宋朝的茅山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也是一位房中术专家,宋徽宗赵佶就曾向他求“广嗣之法”。明朝开创武当派的张三丰据说也是。
除了道士之外,房中术的专家就非医生莫属了。因为中国古代的性科学从来就不单纯局限于性的常识、性技巧、性功能障碍治疗与受孕等方面,它如果不是和道家的长生概念联系在一起,就是和医家的保健概念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中国历代的医学家,没有不研究房中术的。像隋唐时的孙思邈就是一位房中术大师,所著《千金要方》中就有不少房中术的重要理论。
古代男子变态处女嗜好竟是为了驻颜养生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女子是否为处女之身都十分的看重。不论你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只要失去了处女之身,便被人们认为是破烂货,让人们瞧不起。那么,为什么古人们对于处女之身如此的重视呢?传统的“落红”是否真的可以检验女子是不是处女的呢?
花蕊是中国古代常常用来形容女阴的,在《佛说秘密相经》中就以“莲花部”来代表女性生殖器;与处女性交叫“开苞”,猛烈的性交动作叫“直捣花心”,处女膜破了而流血叫“落英缤纷”等等。
古代嫖处女妓,为她“开苞”,嫖客要花十倍以至几十倍的代价。至于非处女,那当然没有处女“值钱”了,娶了非处女,要遭人耻笑。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寡妇再嫁,有人就送上一副喜联:“花径昔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是把女阴形容为“花径”,这条小路过去已有人“扫”过了,现在换个人再“扫”一下吧,实在是极尽揶揄之能事。
古代男子的处女嗜好,主要还是出自私有财产观念。如果妻子婚前已非处女,那么就很难保证她所生的子女是出自丈夫的血统,也很难保证丈夫的财产不落入“野种”之手。同时,妻子既然是丈夫的私有财产,那么丈夫就要保证自己有“首次使用权”,如果是吃了“剩菜”,用了“旧货”,那会十分损害男子的自尊心。
处女嗜好之所以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古人对于“童身”特别迷信,认为和童男、童女性交能驻颜养生。六朝时的性学古籍《玉房秘诀》中说:“夫男子欲得大益者当御童女。”古典小说《封神榜》中曾提到使用“万点梅花帐”(处女初次性交处女膜破裂热血染帐上)可以大破鬼神之敌,这也说明处女之宝贵神奇。
在许多朝代,宫廷都要选美,由各州府选拔少女送往宫廷。选美有许多条件,例如年龄、身高、健康、容貌、身体发育程度以及种族等等,但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必须是处女。如果把非处女送进宫去,那可是大罪,因为是非处女,进入宫廷时也可能有孕,如受皇帝“宠幸”,生下的“野种”变成“龙种”,那就使皇家血脉混乱了。
在中华性文化博物馆中展出了一个瓷印,上有“守珍印”几个字,是宋代州府选美送往宫廷时,证明某个女子是处女的凭证。把这个印蘸上朱砂,盖在女子臀部,不易脱落,这就算“产品合格”证明了。
那么,在古代民间是怎样检测新娘是不是处女的呢?
在古代民间,常以初夜性交是否“见红”来检验新娘是否处女。丈夫在和新娘第一次性交后,要以染上血的手帕以示亲友,表明所娶的是“黄花闺女”、“原装货”,于是大家一片欢呼。
古代的狎词和性小说中多有表露。例如清末的一首俗曲五更调《闹新房》里,从一更众人闹新房,二更新人入罗帏,写到三更的“海棠枝上试新红”之后,新郎就喜滋滋地“验红”了:“三更里明月来相照,奴好似狂风吹折嫩柳腰。郎爱风流不顾奴年少,忍痛含羞随他来颠倒。弄出一点红,滴在白绫标,不怕羞丑拿到灯前照。新郎见了喜红,心中多欢悦,说奴是黄花女,喜笑在眉梢。”
这种“见红”的手绢,不但新郎要看,有时连外头的宾客和男方的家长都要赞叹不已地传看这块血迹斑斑、代表新娘贞洁的手绢。如果新娘不“落红”,而外面又围着一大堆等着见红的人,那场面的确十分尴尬,后果十分严重。例如《醒世姻缘传》中就有这样一段情节,有个叫魏三封的人娶程大姐为妻,初夜不见红,就对她毒打拷问,然后押送她回娘家:
开了街门,只见程大姐蓬头燥脑,穿着一条红裤,穿了一件青布衫,带上系了那块鸡冠血染的白绢,反绑了手。魏三封自己拿了根棍子,一步一下,打送到她门前,把她赔的两个柜,一张抽头桌,一个衣架、盆架之类,几件粗细衣裳,都堆放在大门口,魏三封在门前跳着,无般不识样的毒骂。
当程大姐的母亲孙氏出来与魏三封吵闹,被魏三封拳打脚踢时,看热闹的人把他们拉开,还纷纷指责挨打的孙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