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我上高中时有这样一个变态的规定,要背下来三字经和弟子规才可以参加高考。这可难坏了我们,每次一背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后面的就怎么也被不下来。现在回想起来,百家姓为什么要以“赵”为首呢?这里面有什么含义?
宋代编写的《百家姓》将赵姓列为全国首姓,是因为赵姓是宋朝的国姓,实际上以人口和望族排列并非如此。据专家考证,赵姓是当今中国的第七大姓。
赵氏出自蠃姓,与秦国蠃姓同祖。赵氏的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是夏朝东夷族首领,蠃姓各支的嫡系祖先。
伯益的9世孙造父,是西周时着名的驾驭车马的能手,传说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以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
有一次西行至昆仑丘,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正在这时听到了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镐京,及时发兵,平定了叛乱。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将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称为赵氏。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赵姓的祖先是蜚廉,蜚廉有二子,一曰恶来,恶来之后为秦;二曰季胜,季胜之后为赵。季胜的曾孙就是造父。造父六世曰奄父,为周宣王御。
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为晋文侯御,这样,赵氏便进入晋国,他的后世事晋为大夫。周威烈王时,与韩、魏分晋,列为诸侯,开国君主赵烈侯(名籍)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建都晋阳,后迁都邯郸,战国时为七雄之一。赵姓归於以国名为氏的一类。
赵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秦代,河北正定人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於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於今广东、广西一带。
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河南上蔡人刘龙天在广州建立南汉,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兄弟三人因此而在南海安家。
元兵攻陷杭州后,南宋末代皇帝帝迁於崖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不久兵败,帝沉海而亡,南宋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於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由於秦汉以来,尤其是唐宋以后,赵氏遍布江南、岭南各地,加之南宋赵氏政权统治淮河、秦岭以南的半壁河山长达150多年,所以,目前赵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
赵氏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长期多次的民族大融合中还有不少人融入北方的匈奴族和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中.
原来百家姓以“赵”为首还有这么多含义。其实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代编制的百家姓将赵排在了首位。宋朝的皇帝可是姓赵的,自然要把自己的姓放在第一位。
中国古代如何解决“看病难”?
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患病就医自然必不可少。对于如何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历朝历代都曾出台过很多“医改”办法,比如西汉时期汉平帝刘衎的“赐药”于民;北魏时期孝文帝元宏设立“别坊”提供免费就医;唐玄宗李隆基“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向民间公布实用医方……唐朝还通过立法对医疗行为加以规范,《唐律疏议》中曾规定:“诸医违方诈疗病,而取财物者,以盗论”;对下错药方的即便没吃死人也要“杖六十”……
从秦汉到清末史书均有朝廷“赐药”于民的记载
早在上古周代,朝廷已设有专门为老百姓服务的“疾医”,《周代·天宫》称,疾医的职责是“掌养万民之疾病”。
在古代,方便群众就医,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较常见的办法之一是“赐药”。
西汉皇帝主政时,大都曾开展过赐药活动。如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发生旱灾,并发蝗灾,尤以青州(今山东境内)地区最为严重。当时的皇帝汉平帝刘衎年仅10岁,把持朝政的王莽便以皇帝和朝廷的名义,为灾民免费发药,提供医疗服务,此即《汉书·平帝纪》(卷十二)中所记载的“为置医药”。
古代赐药活动多出现在瘟疫、传染病流行期间,针对看不起病的老百姓,平常也会赐药。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魏、南朝齐、北朝魏都曾在平常背景下这么做过。
从秦汉到清末的历代相关史料,几乎所有朝代史书上都有赐药的记载,到了宋元以后,赐药事例更多。如本专栏以前《古代购药也“实名制”吗》(详见2012年9月7日42版)一文提到的南宋朝廷给京城临安(今天杭州)居民送医送药一事,即属于赐药行为。
针对京城病疫流行,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六月二十一日,宋高宗赵构要求翰林院派出4名医官,给临安城内外的老百姓看病巡诊、赶制药品;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宋孝宗赵慎则要求所有医务人员上岗,走上临安街头,挨家挨户上门发药。
不只朝廷和皇帝会赐药,地方衙门和官员,也不时为辖区内老百姓提供免费医疗。《后汉书·钟离意传》记载,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会稽郡一带(今江浙境内)发生特大疫情,死了好几万人。当时负责地方具体事务的钟离意,便亲自到疫区照看、慰问病人,送去医药,因此赢得民心。
“赐药”并不是一种制度,也不属于“祖宗之制”的范畴,而是慈善性质的“仁政”内容。特别在瘟疫、传染病流行时期,赐药最为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问题。
北魏时期孝文帝设“别坊”免费看病就医
建立公众医疗机构,是古今通行、方便患者就医的最可靠办法。西周时期已有专门为贵族服务的医疗机构,但由官府成立的面向老百姓的医疗机构,一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出现。
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间更需要医疗服务。当时,南朝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建立“六疾馆”,救济、收养穷人。“六疾馆”并非专门的医疗机构,仅相当于现代的福利院。开办给老百姓看病的官办医院,则是少数民族鲜卑政权北魏(公元386-557年)设立的。
当时的皇帝叫元宏,史称孝文帝。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小皇帝之一,虚岁5岁继位,年号“太和”,在冯太后助推下,北魏在“深水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连姓都改了,易“拓跋”为“元”,史称“太和改制”。
北魏的“医改”创新突出地表现在解决民间看病的问题上。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北魏便曾开展过临时性“送医上门”活动,派医生到“基层”,为患者免费看病、发药。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北魏创办了中国历史上首个面向基层的政府医疗机构“别坊”。别坊有别于为官员和贵族服务的“太医院”,是专门为看不起病的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
有学者称,“别坊”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人民医院”,其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费用全免。
《北史·魏本纪三》记载,当年九月丙申日(阴历9月12日,阳历10月24日),元宏下了一道诏令,为年满70岁无子孙和60岁以上不在服丧期内、养活不了自己的老人,免费提供衣食;与60岁以下的残疾人、看不起病的穷人一起,集中安置,住进“别坊”。元宏先是派专门的医师去救护他们,后又安排4名太医,预备药物,给别坊里的老人、穷人提供免费治疗。
次子元格(魏宣武帝)继承皇位后,也贯彻了开办“人民医院”的制度。永平三年(公元501年)十一月丙申(阴历11月6日,阳历12月3日),元格“诏太常立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咸令居处。”
同时,皇帝严令北魏的卫生部(医署),分派专业的医务人员进馆,救治病人。为了防止医生不负责任,朝廷还对医生进行了分类考核,按诊治水平的高低给予不同的奖励,这在中国古代医疗史上同样是一大创新。
北魏这套面向特定人群的“免费医改方案”,被称为古代中国医改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唐玄宗李隆基“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
然而,北魏的“别坊”主要是针对京城地区的,对外地或边远地区的患者则采取赠送指导性医药手册的办法,供基层医务人员和患者参考、选择。
为此,北魏专门安排医署主管官员,召集当时的一流医疗专家,选择医方精华,汇编成30卷“医疗手册”,在全国公开免费派送。这种汇编医方、普及医药知识的做法,早在皇兴四年“送医上门”活动时,便搞过一次。
为了更好地普及医药卫生常识以解决基层看不起病的问题,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时,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32年)九月七日,“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八月,李隆基再下“刊广济方诏”,要求进一步宣传广济方。担心有的人家连方单都抄不起,他还命令地方一把手,在乡村要道口办“黑板报”,让老百姓都能了解点自我防病、治病常识。唐朝多位皇帝都很重视这一点,如唐德宗李适主政时,曾颁广利方敕,希望达到“不假远召医工可以立救人命”的目的。
后来的宋朝,在推广和普及医药知识方面做得更到位。皇帝不只以个人行为来推广,还用政府令,颁布了《圣惠方》、《庆历善救方》、《简历济众方》等一批灵验、有效药方,这在交通不便、诊疗技术落后的古代,具有实用意义。
唐朝的医疗卫生机构相当完备,大大缓解了以前朝代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但唐朝为老百姓“看得起病”所作的努力,具有创造性的“医改”设计,要算立法,以法律条款形式,来规范医生的职业行为,强调医德,突出救死扶伤。
《唐律疏议》中有好多条是关于医德和医患纠纷的。如卷二十五“诈伪”中就有这么一条规定:“诸医违方诈疗病,而取财物者,以盗论”,并在疏议中强调,此规定专门针对“诈疗疾病,率情增损”行为,控制医生漫天要价。另外,唐朝对医生误诊误治,也有严格规定,下错药方、拿错药,医生是要坐牢的。即便没有吃死人,也要“杖六十”。
宋朝推广民间慈善医疗机构“养病院”“安济坊”
古代为解决老百姓“看得起病”做得最好的并非是国力强盛的唐朝而是宋朝。宋朝有“弱宋”的说法,但在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方面,却一点也不弱。
虽然街头药店在东汉时已出现,但多是个体民营性质,到宋代时才纳入政府医疗体系中。北宋积极开办官办药店,提供疗效、价格都有保证的成药,深受老百姓欢迎。
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药,这是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宰相王安石变法中“医改”方向之一,新实施的“市易法”将药品纳入国家专卖。在“吃药方便”的同时,北宋在大力解决看病难、尽量让穷人看得起病方面成效显著。
宋朝的做法是,裁减为高层服务的宫廷医药机构,增加慈善性质的民间医药机构,推广“养病院”。
在唐朝,除设有给一般官员、宫人看病的“患坊”外,还在寺庙中设“悲田养病坊”,为僧人、穷人治病。宋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赵恒(宋真宗)当皇帝的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七月,朝廷开始设置“养病院”。
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为北宋的“医改”也做出过贡献。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担任杭州通判的苏轼,为了控制当地疾病流行,给穷人提供就医方便,苏轼创建了“病坊”,起名“安乐”,崇宁二年(公元l103年)由官府接管后,易名为“安济坊”。
安济坊是一种带有平民医院性质的慈善医院。此后,“安济坊”这类平民医院在多地建立了起来,明清也效仿过,所创设的“养济院”,都带有慈善医院的色彩。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为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做过很多努力,并不仅上述几种。如减免税赋,增加民众的收入,也是常规办法,且往往常与“赐药”办法一起使用。以明朝为例,便曾多次为灾民免税,朱翊钧(明神宗)当皇帝时,曾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先后两次免除顺天府、保定地区的老百姓税赋。
古代御医怎样给皇帝女人看病 如何回避女性隐私
古时御医为娘娘、公主们看病,不能直接望、闻、问、切,只能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俗称“悬丝诊脉”。
一日,乾隆皇帝宣御医看病,御医不知是那位妃子染恙,心想先讨个吉利再说吧。于是,在悬丝上诊了一会儿“脉”后,喜形于色地说:“启禀万岁,是喜脉!”乾隆一听,暗地笑了,说道:“就凭这根细丝诊脉看病,朕不信!”御医忙磕头道:“臣诊脉从未有过差错。”乾隆命太监带御医去看悬丝的另一头。
原来皇帝想试试御医的本领,丝线的另一端并未系上病人的手腕,而是系在凳腿上。御医看了大吃一惊,险些吓晕,这可是欺君之罪啊!但他不愧是个有经验的老御医,稍定了一下神,他搬起凳子细细查看一遍后说:“敢请劈开凳腿,便知微臣讲的是真是假。”
乾隆立即命太监取出利斧劈开凳腿,只见凳腿中有一个小蛀洞,洞内有只小虫正在蠕动。御医忙跪奏:“万岁请看,此为木之孕也,所以叫喜脉。”皇上一听,面露喜色,点头表示认同,这才命其给正在生病的格格诊治。此时,这位御医已是吓得大汗淋漓,连衣襟都湿透了。到底“悬丝诊脉”能否诊断病情,名医施今默曾道出其“天机”。
施今默是旧时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曾为清朝皇室内眷看过病。施老先生说,“悬丝诊脉”亦“真”亦“假”:“真”是说真有这回事;“假”是说这纯属一种形式。旧时,娘娘、公主们生病,总有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御医也总是详细地向太监询问各种情况,诸如舌苔、大小便、饮食、病症状况等。
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御医们常常给太监送礼,得到最这些贴身情报后,御医也就胸有成竹了。“悬丝诊脉”时,太医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对皇室的尊敬;二是利用此时字斟句酌,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说错话或用药不慎而惹祸。
可见,“悬丝诊脉”虽确有此事,不过是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骗人形式而已。如果太医事先不通过各种途径获知详细病情,不论他医术多高明,光靠“悬丝诊脉”,是不会看好娘娘、公主们的病的。
《红楼梦》中年轻女子看病防嫌,主要是通过放下帷幔,只露出手来——甚至也不能全露。
请看五十一回太医胡君荣给丫鬟晴雯(林黛玉影身)看病的描写:
正说时,人回大夫来了。宝玉便走过来,避在书架之后。只见两三个后门口的老嬷嬷带了一个大夫进来。这里的丫鬟都回避了,有三四个老嬷嬷放下暖阁上的大红绣幔,晴雯从幔中单伸出手去。那大夫见这只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的通红的痕迹,便忙回过头来。
有一个老嬷嬷忙拿了一块手帕掩了。那大夫方诊了一回脉,起身到外间,向嬷嬷们说道:“小姐的症是外感内滞,近日时气不好,竟算是个小伤寒。幸亏是小姐素日饮食有限,风寒也不大,不过是血气原弱,偶然沾带了些,吃两剂药疏散疏散就好了。”说着,便又随婆子们出去。
彼时,李纨已遣人知会过后门上的人及各处丫鬟回避,那大夫只见了园中的景致,并不曾见一女子。一时出了园门,就在守园门的小厮们的班房内坐了,开了药方。老嬷嬷道:“你老爷且别去,我们小爷罗唆,恐怕还有话说。”
大夫忙道:“方才不是小姐,是位爷不成?那屋子竟是绣房一样,又是放下幔子来的,如何是位爷呢?”老嬷嬷悄悄笑道:“我的老爷,怪道小厮们才说今儿请了一位新大夫来了,真不知我们家的事。那屋子是我们小哥儿的,那人是他屋里的丫头,倒是个大姐,那里的小姐?若是小姐的绣房,小姐病了,你那么容易就进去了?”说着,拿了药方进去。
给丫鬟看病的排场写得如此庄重,但诊过脉后,连病主身份、性别都搞不清初,真够鲁莽灭裂的——所谓“新大夫”,似非世家出身。给“正经主子”的年轻女性看病就更不用说了。第83回写医学世家出身的王太医给黛玉看病:
一时贾琏陪着大夫进来了,便说道:“这位老爷是常来的,姑娘们不用回避。”老婆子打起帘子,贾琏让着进入房中坐下。贾琏道“紫鹃姐姐,你先把姑娘的病势向王老爷说说。”王大夫道:“且慢说。等我诊了脉,听我说了看是对不对,若有不合的地方,姑娘们再告诉我。”
紫鹃便向帐中扶出黛玉的一只手来,搁在迎手上。紫鹃又把镯子连袖子轻轻的搂起,不叫压住了脉息。那王大夫诊了好一回儿,又换那只手也诊了,便同贾琏出来,到外间屋里坐下,说道:“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
但《红楼梦》以自相矛盾见长。给丫鬟看病需要掩帐,甚至给耄耋之年的贾母看病,老妈子们都“请贾母进幔子去坐”。可给十二钗正册中赫赫有名、袅娜妩媚的秦可卿看病,则没有这么多罗嗦。请看第十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于是,贾蓉同了进去。到了贾蓉居室,见了秦氏,向贾蓉说道:“这就是尊夫人了?”贾蓉道:“正是。请先生坐下,让我把贱内的病说一说再看脉如何?”那先生道:“依小弟的意思,竟先看过脉再说的为是。我是初造尊府的,本也不晓得什么,但是我们冯大爷务必叫小弟过来看看,小弟所以不得不来。如今看了脉息,看小弟说的是不是,再将这些日子的病势讲一讲,大家斟酌一个方儿,可用不可用,那时大爷再定夺。”
贾蓉道:“先生实在高明,如今恨相见之晚。就请先生看一看脉息,可治不可治,以便使家父母放心。”于是家下媳妇们捧过大迎枕来,一面给秦氏拉着袖口,露出脉来。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宁神细诊了有半刻的工夫,方换过左手,亦复如是。诊毕脉息,说道:“我们外边坐罢。”
太平闲人批云:“书中写诊女脉皆用帐幙遮隔,此而无有,见秦氏不容隐也。”书中还有一个被医生看了“金面”的人,是六十九回的尤二姐,她和秦可卿都犯了一个“淫”字,都有乱伦父子聚麀的嫌疑。
可以说《红楼梦》中存在这样的规律:写给品性高贵的女性看病,哪怕出身下贱,也遵守礼法;写不地道的女子看病,哪怕身份高贵,也不自觉守礼。帐幙之遮与不遮,实即春秋之褒贬。
在古代,做妇科男医生属于冷门职业,诊断时不能直接触摸女体。
中国古代不只有接生婆,也有男性妇科医生。据说华佗就是。他给妇人看病的时候,甚至不把脉,手帕也不隔。他就看着那个妇人的手腕——一动不动地盯着她的脉搏,就能知道她肚子里的情况。丞相的老婆怀孕了,找华佗来看是男是女,华佗不好意思摸人家的肚子,就让旁边的女人来摸,摸完了以后告诉他肚子里的情况,供他诊断。
古代男性妇科医生有这么一种器具,是一个裸体女人的雕像,不是很大——太大了不好藏,让别人看见多不好意思啊。他给女病人看病的时候,就拿根教鞭指着雕像的某部位问:“是不是这儿疼啊?”那女病人也指着说:“不是这儿,是这儿。”这是为了双方都不害臊和尴尬。
《夜谭随录》上讲了个故事。霍家有个兄弟,有一天,他看到了电线杆子上的《征医启事》:有一家人家的小姐病了,要请医生来治病。治病的医生必须又高又帅又年轻,还未婚,最好不要有房,有车的坚决不能来。霍家弟弟甚至不能称为医生,只是偶尔调调药膏的年轻人,不过他还是好奇地跑去了。
小姐很漂亮,不能让人看的部位盖着手帕,霍弟弟一看,认为是普通的皮肤病,涂点药膏就能治好。开明得令人发指的老太太笑着说:“既然小姐什么都被你看到了,你就娶了我的女儿吧!”霍小弟就娶了小姐,幸福快乐地过了一生。
古代女人令人脸红的10大绝密隐私
看古装剧的时候,里面的丫鬟小姐们个个都是光彩照人,连睡觉都是浓妆艳抹。不过,您仔细想下——古时候压根就没有粉底,没有睫毛膏,没有沐浴露,没有女用剃须刀,没有卫生巾,没有胸罩……,还有,她们“大姨妈”来的时候怎么办啊?天哪,古时候的女人是怎么过的呀!
1、古代女人上衣是肚兜,那她们穿内裤吗?
古人说的衣裳,上半身为“衣”,下半身为“裳”。
“裳”有点像裙子,说白了就是块遮羞布。直到春秋时代,才有了裤子。
后来,女性月经时会多穿一条旧裤子在内,避免弄脏外裤,慢慢地男人也效仿,逐渐演变成今天穿的内裤。
如今,不穿内裤却成为另一种性感的表达。
2、古人女人刮除体毛吗?
比起她们与时俱进的高智商,中国的女人在刮除体毛上可没什么进化。
事实上,很早之前古代女性就推崇将眉毛剃掉,再用黑色颜料画眉……
没错,黑泽明的电影《乱》里的女人喜欢把眉毛搞成一小点儿,就是师从中国先人的成果……
除此之外,古代女人们还流行“挽面”,就是用线除掉脸上的细毛……都说只有男人爱面子,看来并非如此。
3、古代有女同性恋吗?
在中国古代,女同性恋多称为“磨镜”,双方相互以厮磨或抚摩对方身体得到一定的性满足。
由于双方有同样的身体结构,似乎在中间放置了一面镜子,故称“磨镜”。
也有一人女扮男装,在腰间系一假阳具和对方进行性交的。
古代女同性恋多发生在后宫,因为宫女们接触的男人只有皇帝和太监,在男性不足的情况下,宫女只好自行“内部消化”。
4、古人女人如何避孕呢?
古人没有保险套和避孕套,那如何避孕呢?在古代宫廷,皇帝如果不希望他的妃子怀孕,会命令太监把那女子倒挂起来,用藏红花来清洗下体。
过去的青楼女子也会服用一种含有麝香的“凉药”来避孕。
不过,效果也不是百分之百的,韦小宝八成就是他妈避孕措施没做好才蹦出来的,甚至还有人喝剧毒水银。
当然,多数古人不会刻意避孕。
5、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的?
涂脂抹粉是女人从古至今从未改变的爱好。
古代女人最常用的三样法宝是:黛粉、妆粉和胭脂。“黛”是一种黑色矿物,把它先磨成粉再和水,可以用来画眉。妆粉就是现在的粉饼。
胭脂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
现在琳琅满目的化妆品让女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假面”功力更胜古人几筹。
6、古代没有卫生巾,女人来月经了怎么办?
古代妇女身上最长的东西,除了头发、裹脚布,就数“月经布”了。
月经布是一根长布条,用于“大姨妈”来时紧紧包裹下体。但是,由于古代妇女参加体力劳动比较频繁,所以依然难免“见红”。
此外,因为中国向来崇尚节俭,使用过的布条还是会经过清洗后重复使用。
7、古代皇帝后宫嫔妃真有3000人吗?
3000嫔妃,其实这只是一个保守的数字。
古代皇帝在女色方面上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著名的昏君隋炀帝,就曾下诏广征天下美女,更是选了3000童贞女子入宫供他“消遣”。
隋炀帝还是小菜一碟,排行榜冠军当属唐玄宗。别看古书中把他和杨贵妃的爱情写得惊天地、泣鬼神,他的后宫人数可是高达四万……
嗯,一天一个,也得100多年才能用完。
8、古代的婴儿会喝羊奶或牛奶吗?还是只喝母乳?
古代的婴儿如果可以喝羊奶或牛奶,就不会有这么多幼年夭折的惨况了。
古人通常到了一定的年纪才能喝动物奶。婴儿还是以含有人类抗体的母乳为主,因为那时候动物奶还没有现在的杀菌处理技术,婴儿对细菌没有抵抗力。
若母亲没奶怎么办?只能“借乳”了,奶妈这一职业由此诞生。没奶的穷人家,只能用米磨成适合吞咽的细浆来作替代品。
9、古人女人如何减肥?有丰胸的偏方吗?
比起现在五花八门的减肥药,古人的办法就简单多了,比如用喝茶来减肥。
不过,古代的老百姓难得大鱼大肉,一天到晚都得干又重又累的活,哪儿还胖得起来?
古人丰胸的方法比较自然,比如运用红豆和黄豆等食补的方法来达到丰胸的效果。
此外,古人认为穴道按摩也能助长胸部汹涌。
10、古代女性宫刑是什么?女性割哪里?
宫刑男女都可以受的,男的受宫刑就是割掉生殖器官,就和太监一样;女的受宫刑在法制史上还不是很具体,大多是拿木棒重击小腹使其生殖器官破坏,失去性能力和生育功能。
至于是什么器官坠落,有人认为是子宫,有人认为是阴道前壁,但这两种脱垂并不能从根本上断绝性交。
对此,清人吴芗见解独特,他说,妇女阴道深处有块小骨叫“羞秘骨”,一旦施加外力使它坠下来,就会像闸门一样闸封阴道,无法性交,从而达到惩处女子的目的。
古代妓女房中之术:男人无不成俘虏
在提到妓女这个词的时候,似乎很多人都持着一种不屑的态度去看待她们。其实,不少妓女对文化发展,特别是性文化的发展,还是作出了大贡献的。比如,本文所讲的五位妓女,她们破解男人身体的性密码,就颇有些文化的味道。
洞悉男人腰间的秘密
宋代名臣寇准曾感叹说:“老觉腰沉重,慵便枕玉凉”,这句话无意间泄露了当时许多男人的秘密,即“腰”的秘密。有位名叫香兰的妓女,似乎洞察了这个秘密,特别善于在男人腰间施展功夫,“兰指弗过,客莫不癫狂”,一时间生意火爆极了。据《武林旧事》记载,香兰不惑之年,依然保持了勾栏头牌的身份,与其高超的“腰间”撩拨技术恐不无关系。
从性文化的角度来看,男人的肚脐以下到耻骨处,满布着性感神经与触点,它和大脑甚至有着不平常的激情连结。所以,妓女香兰由此下手撩拨男人,会让男人兴奋地难以自持,直到因渴望而濒临决堤的边缘。时间长了,男人焉能不感觉“腰沉重”?
吸吮男人的“飞机场”
唐人于邺在《扬州梦记》里叙述了这样一个事情,说扬州妓女喜欢“珠翠填咽风流事,恣意朋客胸脯间”,这也是有说道的,并非空穴来风。男人轻轻啃啮、挑弄、百般爱抚女人那饱满紧挺的双峰时,内心会激起排山倒海的**的爱欲狂潮,女人同样会在男人胸前的那两颗小豆豆上做文章,获得感官上的享乐。
王书奴的《中国娼妓史》里,也有类似的记载,说唐代妓女多深谙此道,会采用许多种办法让男人胸前的两个小豆豆硬挺起来。有的使用香料,也有使用丹药、蜂蜜、果糖之类的润滑剂,结合双唇在其上轻拂、绕圈,然后再含住它,用力吸吮,让它在温热的口中溶化。
不但会吹“枕边风”
古代妓女与客人之间,吹“枕边风”是常有的事情,比如某妓女受人之托,求某客人办事等等,这不奇怪。但是,许多妓女会利用客人的耳朵行撩拨之事,让客人欲火焚身,这就很新鲜了。据《中国古代房内考》一书记述,西汉文帝时,洛阳某妓“擅耳技,巧舌如簧,或吹,或吸,尝令(客人)血脉张也。”成语“巧舌如簧”是否出于此处,笔者不知,但这句话似乎跟性文化大有关联。
不得不钦佩妓女对男人生理情况的深刻了解!事实上,对男人而言,耳朵确是点燃热火的要塞,只是经常被粗心大意者地忽略罢了。根据研究,男人的耳朵比女人要敏感得多,它们绝对值得女人在共享云雨时给予非凡的呵护与关注。对于男人的耳朵,女人的舌头是唯一派得上用场的利器,先缓缓伸进耳朵内,再沿着其轮廓轻点舔吻,别忘了适时转动舌头,接着赐以微微呵气,再以双唇含住耳朵,用力吸吮(可别用力过猛)。
对男人的脖子要“狠点儿”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唐代著名歌妓李端端说的。据说当时以写侠士诗闻名的唐人崔涯,每将诗题于娼肆,不胫而走。他的毁誉,能令娼馆或门庭若市,或门可罗雀。有一次,他写诗嘲笑李端端,李忧心如焚,请他可怜,另写一首好的,崔涯应允了,于是豪富争到李家去。为了感谢崔涯,李端端使出浑身解数,相陪了数月,后作诗戏说:“崔郎文章利如刀,只是脖颈怕鸿毛。”看来崔涯的性敏感区正是在脖子上,被李端端搞得门儿清。
对女人的玉颈,男人也许轻柔细慢才会管用;但对男人来说,颈部的挑逗得狠点儿,否则就不吸引。最好用上整个嘴唇,用力吸吮,转以间歇的轻咬,若再加上发声娇喘和低呤,女人的投入表现将使男人的欲望完全清醒,还有什么比欲火焚身的女人更能引起男人的行动呢?李端端的探索,尤其宝贵。
解码“双球”,男人无不成俘虏
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到一个非常火辣的妓女,碰到任何男人,无论是在宴席上,还是在房间里,她都会一屁股坐到人家身边,然后俯下身来,双手抚弄男人下身的“双球”,鲜有男人不大呼“投降”的。这位妓女实在是位直接得不能再直接的人物了,无需铺垫,目标明确:用最短的时间,把男人弄上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