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通过史上的战乱,我们评出了史上的十大。
1. 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秦庄襄王之子。
公元前247年,即秦始皇13时岁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即秦始皇21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7年,秦王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2.亚历山大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古代史上着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7月20日或21日或22日- 前323年6月22日,生肖:牛),古马其顿帝国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皇帝,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恺撒大帝,拿破仑)。
20岁甫一继位,就发动隆隆战车,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统一希腊全境,进而横扫中亚,荡平波斯帝国,大军开到印度河流域,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埃及全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占据其三。征服全境约500万平方公里(西起古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
公元前323年的亚历山大帝国是当时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超过东方七国领土总和),其个人征服领土超过成吉思汗本人征服领土面积。亚历山大大帝在短短的13年时间里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希腊古文化的繁栄和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点击查看更多图 据普鲁塔克记载,他皮肤白皙,胸膛和脸颊周围呈红色。他的声音尖利、洪亮,头发浓密且卷曲,从额头向后梳成中分,鼻子直直伸向额头,从铸币的雕像上看其额头略高于眼睛。亚历山大石棺及其统治时期的铸币都显示亚历山大有圆圆的下巴,直挺的鼻子及微微凸起的额头。亚历山大个头不高,但身材非常匀称。他身体敏捷,体力充沛。据大家记载,他非常的情绪化,从自发的仁慈和宽宏大量到突然勃然大怒。亚历山大天资聪明,从幼年起他就酷爱诗歌、尤其是荷马史诗,并且表现出在音乐和马术上的天赋。
十二岁起,师从亚里士多德,学习哲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几何学等,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系统化教育。其军事才能很可能得力于他父亲腓力二世的亲授。亚历山大是天生的征服者,每当波斯使臣出使马其顿时,他都会询问波斯的地理情况,这些为其后来征服波斯打下了坚实的地理基础。
波斯使者称小亚历山大才是真正的王者。事实也证明了使者们的观点,亚历山大大帝在32岁时就完成了征服世界的梦想,至今无人超越。
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蒙古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蒙古族,也是蒙古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
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着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金泰和元年(1201)二月,与汪罕战胜以札木合为首的蒙古高原十余部盟军。十年复以金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为口实,攻占中都(今北京)。病死于六盘山。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上庙号太祖。次年,追上谥号圣武皇帝,至大二年(1309)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马克思在谈到成吉思汗时曾说:“成吉思汗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在《马克思印度史编年稿》一书中,马克思写道,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军队,他“依靠这支军队征服了东蒙与华北,然后征服了阿姆河以北的地方与呼罗珊,还征服了突厥族地区,即不花剌、花剌子模和波斯,并且还侵入印度。他的帝国的疆土从里海一直沿伸到北京,南面伸展到印度洋和喜马拉雅山西面到阿斯特拉汗和嘉桑。他卒后这个帝国分为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元朝;前四部分由汗统治;最后一部为帝国的主要部分由大汗直接统治”。
拿破仑说:我不如成吉思汗。不要以为蒙古大军入侵欧洲是亚洲散沙在盲目移动,这个游牧民族有严格的军事组织和深思熟虑的指挥,他们要比自己的对手精明得多。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个虎子都争为其父效力,我没有这种好运。
有人曾统计过,成吉思汗一生共进行60多次战争,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无一失败。因此中国学者刘乐土在其《成吉思汗》一书中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他麾下的铁骑,势如破竹,硝烟漫卷到了俄罗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脚下”。“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
4.罗马帝国的屋大维
屋大维(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盖乌斯·屋大维,被尊称为“奥古斯都”(Augustus),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统治罗马长达43年。
前43年,他与马克·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打败了刺杀凯撒大帝的共和派贵族。前36年他剥夺雷必达的军权,后在阿克图海战打败安东尼,消灭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回罗马后开始掌握一切国家大权。前30年,被确认为“终身保民官”,前29年获得“大元帅”称号;前28年获得“奥古斯都”(神圣、至尊的意思)称号,建立起了专制的元首政治,开创了罗马帝国。公元14年8月,在他去世后,罗马元老院决定将他列入“神”的行列,并且将8月称为“奥古斯都”月,这也是欧洲语文中8月的来源。
一般认为屋大维是最伟大的罗马皇帝之一。BC27年1月13日,屋大维实行元首制,独揽政治、军事、司法、宗教大权,统治罗马超过40年。他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内战,使罗马帝国进入了相当长一段和平,繁荣的辉煌时期。
历史学家通常以他的头衔“奥古斯都”(尊崇的意思)来称呼他。这个称号是他在BC27年的时候获得的, 那时他36岁。元老院觉得屋大维有能力镇压奴隶和保卫奴隶主的利益,就赠给他“奥古斯都”的称号,意为神圣、庄严、伟大。在元首制下,元老院实际上受元首的控制,屋大维本人是元首、统帅、终身执政官、首席元老、大祭司长,独揽军事、司法、行政、宗教等大权,实际上是皇帝。所以,屋大维树立的元首制实质上是一种隐蔽的君主制,屋大维统治罗马是罗马帝国的开始。
5.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
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Bonaparte1769.8.15~1821.5.5),人称奇迹创造者,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1814,1815)、军事家、政治家,曾经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领土,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得到了更为广阔的传播,法兰西共和国近代史上着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位前期是法国人民的骄傲。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他一生亲自参加的战役达到60多个,而其指挥的多个战役,直到今天在军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义。但是他的征战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均衡,导致其他欧洲强权7次组成反法同盟,最终彻底击败拿破仑。在拿破仑战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上,新的欧洲秩序与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来。
虽然拿破仑曾经叱咤风云数十载,但是他的功绩是短暂的,在他退位后,法兰西共和国的疆域很快又恢复到他执政前的样子,拿破仑的戎马生涯对之后的欧洲历史并没有重大影响。唯一能让他载入史册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编撰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是很多现代民主国家法律体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仑也是最早提出欧罗巴合众国构想并试图通过武力来实现的人。虽然他本人并未成功实现这个梦想,今天的欧洲正在朝向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6.德意志铁血宰相俾斯麦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德语: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 -1898年7月30日),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德语:Eiserner Kanzler;“铁”指武器,“血”指战争)、“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担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铁血战争统一德意志,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又译“帝国总理”)。俾斯麦是保守派,维护专制主义,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由于其对德国统一的贡献,加上卓越的伟大成就,俾斯麦最后获升任为德意志帝国陆军上将。
俾斯麦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1890年3月被威廉二世解职。俾斯麦下台时被封为劳恩堡公爵。此后他长住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著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1862年上任时提出“铁血政策”,并于1866年击败奥地利统一德国(除奥地利),1870年击败法国使德意志帝国称霸欧洲大陆。俾斯麦结束了德国的分裂,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这在历史上是进步的。但是统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受“铁血政策”影响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这是俾斯麦不可推卸的责任。俾斯麦被称为“德国的建筑师”、“德国的领航员”。
7.威廉一世
生于1028年,8岁时继承父亲的公爵位,15岁时被封骑士,开始在领地执政。1046年至1055年间多次平息贵族的叛乱。1054-1060年间反对国王享利与安茹的马特的同盟。1063年征服曼恩。1066年向英格兰开战并于同年9月引兵渡海,首先攻占了佩文西和哈斯丁斯镇。10月,击败了英格兰国王哈罗德的抵抗。圣诞节,威廉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为英格兰国王。为了确保边疆的安定,威廉于1072年入侵苏格兰,1081年入侵威尔士,并在边境设立特殊的居民地。
他一生的最后15年多住在诺曼底,任命老友兰弗朗克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把英格兰朝政交给主教掌管,有5年或7年时间,他根本未到英格兰一次。1087年,死于诺曼底。
征服者威廉为人严厉、残忍,而且精力旺盛。有两个因素对威廉的性格及他对历史的影响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一是他的私生子身份。他是他的父亲,绰号为“魔鬼”的罗伯特和被他拐来的农家姑娘阿莱特生下的儿子,但却是唯一的儿子。罗伯特费劲说服了诺曼底贵族,才确立了威廉的继承权。1035年,8岁的威廉继位,他的私生子身份使他经历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嘲讽、歧视和挑战,他的三个监护人和老师先后被人杀害。这就铸就了日后威廉冷酷、多疑的性格。
另一个因素则是诺曼底的传统。诺曼底公国是法国国王在无奈之下封给入侵的诺曼人的产物,于841建立。公国实行集权统治,有一支相对固定的军事力量,和相对固定的财政收入,还有着诺曼人固有的尚武和善于航海的传统。这些因素,帮助了威廉的征服,并影响了他日后在英国建立的一系列制度。
年轻的威廉一世已经初步显示出他的才智。他先是在法王的支持下于瓦莱杜尼战役大败公国内部的反对派,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然后利用南部曼恩伯国和布列塔尼公国的内部矛盾,吞并了它们。这时,威廉又开始将他的野心投向隔海相望的英格兰。
为一个外来政权,威廉在初期遭到英格兰人的坚强抵抗。威廉在残酷镇压了各地反抗的同时,也铲除了各地的地方力量,为他实行集权统治做好了准备,到1071年,各地抵抗基本平息。威廉下令没收英格兰贵族的地产,将其七分之一留给自己,其他的分封给随他来的诺曼贵族,并仿照诺曼底公国的制度改组了英格兰的中央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同时抵制罗马教皇的压力,顽强地保留了对英格兰各主教的任命权。英格兰形成了当时西欧国家中最为强大的王权。
8.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威廉二世
他在1859年出生于柏林,是腓特烈三世和维多利亚皇后的长子。维多利亚皇后是亚历山德拉皇后(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妻子)的姑妈,英国爱德华七世的姐姐。由于出生时发生臀位生产,令他患上了Erb's Palsy (暂译作:尔勃氏麻痹),以至左臂萎缩。在上面的相片中,他就用健全的右手掩着了左手。在很多相片中,威廉经常用左手拿着一对手套,让左手看起来长一点。他也喜欢用左手倚在剑或拐杖,做到比较体面的效果。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后,他父亲被加冕为腓特烈三世皇帝但不久死于咽喉癌,同年六月威廉二世继位成为皇帝。
虽然威廉在未当皇帝前,曾很仰慕俾斯麦,但他登位后,就马上与这位铁血宰相发生冲突。究其根源,当时的德国正由封建社会直接进入帝国主义社会,以俾斯麦为代表的旧官僚阶层已无法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变革。于是,作为德国帝国主义阶层的最高代表,威廉二世在1890年命令俾斯麦辞职。后来,他先后任命卡普里维伯爵、霍亨洛厄和伯恩哈特·冯·比洛继承职务。在1909年,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成为首相。威廉尤其尊重贝特曼·霍尔维格的意见,并肯定他对内政事务的远大目光,例如他的普鲁士选举法改革。在战争进行三年后,威廉才在1917年勉强地与他分道扬镳。
廉二世生性冲动鲁莽,故此未能在德国的对外政策上保持理性。其中一个例子是,他跟统治英国的表弟及英国一种爱恨纠缠的关系。对威廉二世而言,跟英国发生武装冲突是“最难以想象的事”;然而,随着威廉二世大量扩建海军的计划开始,德国的崛起令英国甚为忧心。
在1914年,战争爆发时,他认为自己是因为其舅父所设的外交陷阱而被卷入战争。实际上,威廉未曾想到,自己的鲁莽行为已经让自己帝王的形象受损。1896年,德兰士瓦的总统克鲁格成功镇压詹森远征,威廉二世竟然用电报向德兰士瓦总统祝贺。当时布尔人与英国关系紧张,因此英国对这克鲁格电报感到极为愤怒。而在八国联军事件中,他发表演说,勉励参与战役的德军,要仿效匈奴人般攻打中国。导致德军在后来的战争中被冠上“匈奴人”的绰号。
9.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德语: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政治家、战略家、演说家。德意志籍奥地利裔的政治人物,纳粹党首,第二次世界大战兼种族灭绝计划核心人物。
1889年出生于奥地利布劳瑙,早年曾经在维也纳求学作画,被美术学院院长拒绝后参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巴伐利亚步兵团,获得过一级铁十字勋章。
德国在一战的失利,促使他决心投身政治。1919年加入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1921年成为党首,1923年因为啤酒馆暴动失败而被捕。出狱后的他,以德意志帝国主义、日耳曼民族主义、雅利安种族主义、反犹主义、反共主义等宣传手段和宗旨得到支持。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卖力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比如在这方面影响力最大的“泛德意志同盟”,其成员多为大资本家、议员、律师、媒体老板和主笔、政府官员、军官、牧师和教授等。
1933年出任德国总理,从1934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元首兼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将德国从民主共和国家转变为纳粹集权、一党专制的独裁统治帝国。
1939年指挥德国入侵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以闪击战的方式,迅速占领了整个欧洲,而且还占领了中东等其他一些地区。于1941年6月22日进军苏联,但在库尔斯克会战兵败后转入战略防御。随着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始节节败退,逐渐走向灭亡。
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的总裁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犯。同时,他也是一个出色伟大的演讲家、政治家和冒险的军事家。不过在政治体制上,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相对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倾向于民族保守主义的。他和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东条英机领导的日本联盟结成轴心国,这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在他的领导下干涉西班牙内战,扶持佛朗哥政权,并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兰、法国、英国、苏联等国家。
10.日本陆军大本营“剃头将军”战时首相东条英机
东条英机,二战时日本首相、陆军大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法西斯主犯之首,也是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时任大政翼赞会总裁、日本皇军的陆军大将、陆军大臣,昭和天皇最忠诚和最愚鲁的手下。长于行动,短于思考,在关东军因独断专行、凶狠残暴有“剃刀将军”之称。
在其出任日本陆军大臣和内阁首相期间(1941年10月18日-1944年7月22日),发动太平洋战争。疯狂侵略、践踏东南亚和太平洋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44年被解除一切职务,1945年战败后自杀未遂,1948年12月23日作为日本罪行最大的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仅次于希特勒、墨索里尼、昭和天皇的法西斯头目,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亚洲、侵略中国的头号战争罪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任日本陆军大将和第四十任内阁首相(1941年10月18日-1944年7月22日),战后被定为甲级战犯,在其出任日本陆军大臣和内阁总理期间,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军队策动攻击美国夏威夷珍珠港,疯狂侵略、践踏亚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数以千万计的生灵涂炭。
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十大战役
TOP10:百团大战第三阶段
时间:1940年10月6日——1941年1月24日
地点:中国华北
中国军队伤亡:百团大战总伤亡1.7万人
1940年10月19日,八路军总部下达反扫荡作战命令,百团大战进入了最惨烈的反扫荡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在这段时间里,八路军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太行、太岳、平西、北岳、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
反扫荡作战异常惨烈。最为惨烈的是关家垴战斗。战斗中,八路军129师各部队一度遭到日军有力阻击,损失惨重,战事呈拉锯状态。彭德怀甚至大骂刘伯承:“拿不下关家垴,杀头不论大小,撤销129师番号。”最终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基本肃清关家垴之敌。不过八路军走后,日军竟然疯狂屠杀无辜群众达6000余人。晋察冀军区的阜平、王快战斗,120师对晋西北军区的坚壁清野同样十分惨烈。
时间:1938年3月16日——1938年3月13日。
TOP9:徐州会战中的滕县阻击战
地点:山东滕县(今滕州)
中国军队伤亡:2000余人(川军122师全部)
1938年徐州会战中,津浦正面日军矶谷廉介第十师团自一月上旬占领山东充州、济宁、邹县一线后,非常轻狂,认为当面中国军队不堪一击,攻占徐州易如反掌,便沿津浦路向南突进。3月16日,日军第10师团一部进攻滕县。守卫滕县的川军122师
在师长王铭章将军的带领下,死守滕县,寸土不让。
王铬章所部第一二二师是纯正的“草鞋加步枪”川军子弟兵,“脚蹬破烂的草鞋,身着破旧的军装,肩背土制步枪,胸挂四川土造“麻花手榴弹””是当年300万川军的代表形象,这是一支装备低劣到不堪使用的军队,这是一支给养短缺到“几乎没有”的队伍。然而,就是这支严格说来都算不上正规军的川军队伍,硬是凭着顽强斗志与牺牲精神顶住了日军三天狂轰滥炸。但是最终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腾县城破,122师从师长王铭章以下2000余人全部殉国!但是藤县阻击战延缓了日军南进,给李宗仁布下台儿庄口袋阵宝贵的时间。
TOP8: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
时间:1938年10月7日——1938年10月17日
地点:江西德安万家岭
中国军队伤亡:2万余人
1938年10月,中国军队在抗日名将薛岳指挥下,巧设“口袋阵”,在万家岭歼灭孤军深入的日军106师团9000余人,史称“万家岭大捷”,即万家岭战役。使得第106师团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迫使日军放弃了进攻南昌的企图。
这是一次对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进行沉重打击的战役。但是也反映出来了日军和中国军队差距之大,特别是战斗素养方面。要知道,106师团堪称日军最差师团!而中国军队的参战部队是第七十四军(即后来的整编第74师),第六十六军,第一八七师,第九十一师,新编第十三师,第一四二师,第六十师,预备第六师、第十九师,第一三九师的一个旅,新编第十五师的一个旅,共十万余人,是精锐中的精锐。而且,张灵甫的74军敢死队1000多人在一次夜袭中几乎死伤殆尽!
TOP7: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
时间:1938年3月23日——1938年4月6日
地点:山东台儿庄
中国军队伤亡:3万余人
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路夹击徐州。1938年3月23日,日军南下跳进包围圈,和中国军队遭遇。日军疯狂进攻台儿庄,每天居然发射六七千发炮弹。后来发展为巷战。我军用血肉之躯和日军的坦克、步兵厮杀,和日军争夺每个房屋、街道……
在台儿庄战役激烈进行的时候,日军凭借火炮优势,攻入台儿庄内。守卫的31师师长池峰城立即组织敢死队,准备夺回阵地。战士们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依然踊跃报名。池峰城宣布:“每名敢死队赏大洋30块。”报名的战士当即表示:“要钱干什么?我们打仗是为了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作日本人的奴隶,是要争取民族的生存。”敢死队趁夜色冲入敌阵,白刃战中,有的受了伤,又从血泊中爬起来,用大刀砍杀敌人;有的拉响身上的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阵地夺回来了,57名敢死队员却只剩下10人活着回来!
TOP6:豫湘桂会战中的桂柳会战
时间:1944年9月6日——1944年12月10日
地点:广西一带
中国军队伤亡:1.3万余人
日军为打通由平汉路经湘、桂两省至越南的陆路交通线,于1944年8月攻陷湖南衡阳后,由湖南、广东分兵向广西进犯。1944年八九月间,蒋介石严令第四战区(广西属第四战区作战地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在广西的桂林、柳州等地进行防御抗敌。这次对日寇防御作战,史称“桂柳会战”。属于豫湘桂会战的一部分,是豫湘桂会战中最惨烈的一战。
这是国民政府抗战期间又一败笔。国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居然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三省相当于英国领土面积的土地!那时,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已经投降,北非的德意军队已经缴械,苏联战场的反攻也气势如虹,中国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也开始了大反攻。国民政府居然失利如此惨重,简直不可理喻。不过,桂柳会战中中国军队表现极其英勇,使日军付出极大伤亡才取得战役胜利。比如:日军在10天战事阵亡17000士兵,大佐9名全部阵亡,30名中佐仅4名侥幸活下。漓江水面血红,浮尸中日军双方尸体达5公里。日军阵亡中佐残存日记以颤抖笔触写:从南京天堂掉到地狱!
TOP5:长城抗战
时间:1933年3月5日——1933年5月31日
地点:长城1933年
中国军队伤亡:1.8万余人
长城抗战是中国军队在长城沿线抗击日军侵略者的斗争,是中国人民早期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3月至5月,中国军队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是中央军、西北军、东北军联合抗战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抗战初期不可磨灭的伟大战役。
漫漫长城线上,有山海关将士殊死拼杀的感人场面,有喜峰口中国军队欢庆胜利的激动场面,有古北口、冷口的阵阵枪声,有古北口七人岗哨面对飞机大炮独立战斗,击毙日军百人的壮举,还有29军大刀队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气势和银光闪闪的让侵略者胆寒的大刀。中国军队在火力屈居劣势的情况下,依靠着他们信念中的精神支柱,奋起抗争。在长城上,一曲曲壮烈的战地史诗壮烈上演。
长城抗战悲壮又惨烈,中国军队损伤1.8万余人,但是歼灭日军6000人以上,给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弘扬了中国人奋勇抗敌的精神!
TOP4:常德会战
时间:1943年10月
地点:常德
中国军队伤亡:6万人
1943年秋,日本中国派遣军为牵制中国军队对云南的反攻,并掠夺战略物资,打击中国军队的士气对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结合部发动的一场战役。日军第11军出动45个步兵大队约8.5万人左右冲破了第六战区右翼的第10、第29集团军防线,在外围中国军队30个师的围攻下攻克了常德,并重创了前来解围的日军第10军等部队后撤退。
中国军队在常德会战上损失惨重。虽然常德之围被解除,歼灭日军一万余人。但是中国军队也付出了伤亡6万人的惨重代价。电影《喋血孤城》真实的记录了常德会战第57师师长余程万和他手下8000弟兄抵御外侮的感人故事。
TOP3:滇西会战
时间:1944年5月11日——1945年1月27日
地点:云南西部,靠近中缅边境
中国军队伤亡:6.1万人
1943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作战失败后,远征军一路退往印度休整,一路退往滇西休整。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后,前者改编为驻印远征军,下辖新一军、新六军,展开缅北大反攻;后者改编为滇西远征军,下辖第11集团军、第20集团军,展开滇西大反攻。
比起缅北大反攻的一路顺利,滇西大反攻就显得十分艰难。滇西远征军渡过怒江后,进攻便被迟滞在“大碉堡”松山。中国军队艰苦奋战将近三个月,付出万余人伤亡的惨重代价才攻克松山。而后,腾冲、龙陵的战斗更显惨烈,中国军队伤亡都在万人以上。然后,滇西远征军切断滇缅公路,与驻印远征军遥相呼应,最后会师芒友,惨烈的滇西反攻宣告结束。
滇西会战是中国机械化军队和日军交手的典型战役,歼敌21000余人。不过在松山、腾冲、龙陵的战役中,中国军队伤亡竟然在日军5倍以上。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先进、训练有素者,基本上都被消耗在滇西战场。
TOP2: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作战
时间:1942年3月——1942年5月
地点:缅甸
中国军队伤亡:6万余人(远征军损失过半)
简介: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日军分兵出击东南亚各地,连接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两大运输线——滇越铁路和香港通道相继被切断,西方援华物资只能先运抵缅甸仰光,然后经过滇缅公路辗转运抵昆明。“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坐以待毙。”日军妄图切断滇缅公路,困死中国抗日军民。中国军队应英美要求派出10万精锐部队赴缅甸作战。
中国军队在异国发扬军威。戴安澜将军死守东吁,写下战争史诗;孙立人将军在仁安羌以寡击众,解救3000余英军,获得英国女王颁发的勋章。但是中国军队进入缅甸是仓促应战,而日军却蓄谋已久,所以远征军苦战三个月,在没有任何生力军支援的情况下,终于未能取胜而败退。
撤退途中远征军损伤更大。撤退往印度的部分远征军从热带雨林野人山撤退。野人山令人毛骨悚然,什么吸血蚂蝗、蝼蛄、吸血蚊虫还有可以置人于死地的小巴虫“应有尽有”。在撤退途中,基本上每撤退一步就会发现一个死人!戴安澜的200师又是第5军的前卫。为了迷惑日军,戴安澜将军牺牲自己,竟然迎头往日军2个师团的方向走!在战斗中,戴安澜将军身负重伤,在连夜降雨又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他不幸牺牲。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都表示深切哀悼。
第一次缅甸作战,远征军伤亡过半。但是这塑造了一支意志坚强的部队,为滇西缅北日后大反攻打下了基础。
TOP1:淞沪会战
时间: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地点:上海
中国军队伤亡:25万人(有些史料记载20万人)
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大举进攻,炮击闸北一带,中国军民奋起反击,这就是“八·一三”事变。8月14日,日守军开始总攻,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15日,日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张治中将军对日本侵略军发起全线进攻,出动空军轰炸虹口日军司令部,双方展开激烈战斗。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军队反击、双方相持、日军反攻。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60余万人,伤亡达25余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十分惨烈,常常是一个整编师开赴上去,三四天不到就被打残,每天从战场上抬下来的尸体至少在3000具以上。日军甚至一度对中国军队使用毒气。但是淞沪会战反应了中国人团结一致、英勇不屈的精神。中央军、川军、湘军、桂军摒弃前嫌协同作战。战役中最著名的是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给予日军重大杀伤。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用鲜血打破了日本为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幻想。
中国海军哪次战役几乎全歼参战日本海军舰队
日本政坛兴起修改和平宪法的风潮,让外界对日本重走军国主义道路的担心日益增加。亚洲各国之所以对日本“修宪”保持高度戒备,是由于日本的野心带来的惨痛教训并不只限于二战。
发生在公元1592年,即中国明万历二十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日本后阳成天皇天正二十年的壬辰战争,就是这样一场由日本野心家发起、企图改变东亚政治格局的战争。
这场历时七年的战争最终的确深刻改变了东亚政治格局,只是这种改变并不是以战争发动者的妄想为结局的。直到三百年后,当西方强势进入东亚时,壬辰战争的影响仍依稀可见。
统一战争刺激丰臣秀吉野心
作为壬辰战争的策源地,日本早就开始战备工作。1590年7月,时任日本关白兼太政大臣,同时也是日本实际统治者的丰臣秀吉实现对日本领土的完全控制。
不过相当多领主仍保留着自己的军队和领地,成为日本政治稳定的严重隐患。丰臣秀吉希望通过发动对外战争,靠战争消耗各家实力。
同时统一战争的胜利,也使丰臣秀吉对日本实力和自己的政治军事才能产生了不切实际的估计。他制订出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借道朝鲜进攻并征服中国,随后以中国为基地征服印度及东南亚。
丰臣秀吉对战争的自信,来自于手下的精兵强将。此时日本刚结束国内战争,拥有大批在实战中锤炼出来的优秀将领和精锐士兵。
武器装备方面,通过与荷兰的贸易和自行研发生产,各大领主主力部队已较大程度实现火器化,侵朝日军更是把火枪火炮作为主要装备。日本水军以整编后的海盗为骨干组建,作战经验丰富。
侵朝日军共集结陆军15万人,水军700余艘主力舰船,加上后备力量,总兵力达28万人以上。
作为日军首要目标的朝鲜,此时还对即将发生的战事茫然无知。朝鲜李氏王朝已有二百多年没有经历战乱,军队训练水平低下,战略设施年久失修,而且朝鲜政局正处于“东人党”和“西人党”的激烈内斗之中,甚至连政令都无法通达。
此时的中国处于万历皇帝统治时期。万历十九年,朝鲜使团访问明朝,通报日方要求借道朝鲜攻击明朝的消息。万历皇帝虽然意识到战争即将来临,却并未加以重视。
当时万历二十年初爆发的哱拜叛乱吸引了明朝大部分的注意力,直到壬辰战争爆发后,明朝才组建入朝部队。当时明军的组织和装备较为混乱,士兵来源复杂、待遇低下,欠粮欠饷情况普遍存在。
武器装备更是五花八门,从传统的刀枪弓箭到新发明的各种火铳、火箭,什么都有,但整体火器制造和运用水平与日军有着不小的差距。明军对日军具有优势的是骑兵和火炮。同时在后勤补给上,背靠国境的明军远胜依靠海路长途运送的日军。
日军先后两次侵朝
1592年4月13日,丰臣秀吉向集结在九州的日军下达出发命令。侵朝日军先头部队小西行长第一军团一万八千人分乘400余艘舰船跨过对马海峡,于4月14日在釜山登陆,仅用两小时即攻克釜山。
随后日军主力部队陆续在朝鲜登陆,以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和黑田长政三个军团为主要突击集团,向汉城迅速推进。5月2日,小西行长军团进入空无一人的汉城。
此前两天,朝鲜宣宗李昖已与文武百官一起逃往平壤。6月11日,李昖放弃平壤,再次向中朝边境的义州出逃,并遣使向中国求援。
12月26日,明朝新任命的防海御倭总兵官李如松率领四万三千人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李如松率领的明军与朝鲜联军五万人进抵平壤城下。
李如松采用中国传统的“围三厥一”战术,并组织大量火炮和火箭猛烈轰击城内日军,一举破城。小西行长率残部突围时又遭明军伏兵攻击,此役日军损失近九千人。
慑于平壤之败,驻守平壤以南黄州、凤山、中和等地的日军不战而逃。至1月20日,明军收复开城,朝鲜北部黄海、平安、京畿、忠清四道光复。但过于乐观的李如松试图以轻骑三千突袭汉城,结果遭优势日军围攻被迫撤退,此后与日军形成对峙之势。
丰臣秀吉也意识到战争陷入僵局,他授权小西行长作为代表与明朝和谈。3月下旬,双方达成协议,日军于4月下旬撤出汉城,7月明军撤离朝鲜。万历援朝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丰臣秀吉并不甘心,经过四年休养生息,1597年2月,日军再次集结14万陆军和2。4万水军入侵朝鲜。战争初期,由于兵力不足和指挥失误,援朝明军接连失利。
但日军士气也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日渐衰落。万历二十六年五月,丰臣秀吉眼见军无斗志,且钱粮消耗过大,只得默许撤军。至八月,原本在朝的14万日军只剩6万。
明朝此时则开始大量加派军队入朝,力求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朝鲜问题。万历二十六年七月,在朝明军人数已达7万,明军在朝鲜长期处于兵力劣势的局面终于得到扭转。
至九月,明军在朝兵力已达到14.2万,对日军形成压倒性优势。日军处境更艰难的是,由于海上交通线被明军水师封锁,在朝日军得不到海路运来的补给,饥寒交迫,更迫切希望尽快回国。
而此时日本正在风雨飘摇之中。8月,丰臣秀吉病逝。他逝世仅9天,五大家老一致决定从朝鲜撤军。9月15日,五大家老决定向明廷提出和议要求,试图为驻朝日军赢得撤退时间。9月28日,五大家老向在朝鲜的日军发出总撤退令。
中朝联手的“露梁大捷”
当撤退命令下达后,小西行长几次组织小规模撤退,均被中朝联军水师挫败。从日军的行动中,中朝联军水师提督陈璘和李舜臣敏锐地判断出:这是日军总撤退的信号。
联军决定将计就计,在露梁海峡地区组织一场围点打援的战役,彻底歼灭日本水军,断绝残余日军的最后退路。
联军故意放弃对11月18日回国的加藤清正军团的拦截以麻痹敌人,将全部水师兵力集中到顺天附近海域,由老将邓子龙率明朝水师一部埋伏在露梁海以北,切断日军退路;由李舜臣率朝鲜水师埋伏于露梁海以南的观音浦;陈璘则率明朝水师主力埋伏在昆阳竹岛,计划用三支舰队将前来救援小西行长的岛津舰队包围歼灭。
19日凌晨,岛津舰队刚驶出露梁海峡即落入联军包围。岛津舰队一面使用火炮和火枪还击,一面继续前进。战至天明,岛津舰队被联军舰队逼入观音浦,出口已被联军封死。
为打开突围航道,岛津义弘指挥舰队反复向港外发起冲击,联军水师与岛津舰队陷入混战。在狭小的港湾里,火枪火炮已施展不开,双方水兵互相跳帮,展开惨烈的白刃战。
七十高龄的邓子龙率领亲兵不停冲向被围困的朝鲜战船,跳上甲板杀散船上的日本水兵,救出多艘朝鲜战船。日军战船随后集中火力轰击邓子龙坐舰,并组织舰船抵近用火枪齐射,邓子龙胸前中弹,当即阵亡。
邓子龙战死后,岛津舰队也已损失过半。岛津义弘决定集合残余的二百余艘战船向港外发起最后一次冲击。李舜臣看出岛津义弘的意图,率领朝鲜水师迎着岛津舰队的航线冲了上去。
激战中,一发流弹击中李舜臣。弥留之际,李舜臣叮嘱左右暂时不要公布自己的死讯,以免影响士气,不久便溘然长逝。
李舜臣的阻击为中朝水师赢得了重新组织的时间,在陈璘的带领下,明军水师对岛津舰队展开追歼。战斗一直打到当日正午,岛津舰队几乎全军覆没,除岛津义弘率50艘战船突出重围外,其余450艘战船全部被击沉,日军阵亡一万余人,史称露梁大捷。
岛津义弘之后率残部逃至釜山,搭上回国的最后一班船。至此,朝鲜已不存在成建制的日军部队,壬辰战争在开始的地方画上了句号。
壬辰战争打出两百年的和平
壬辰战争的失败,相当长时间内打消日本向大海那一边扩张的野心。丰臣秀吉虽然部分达到了削弱其他领主的目的,自己的嫡系却也同样损失惨重。他死后,在战争中最大限度保存实力的德川家康轻而易举地扫平其他诸侯,建立起幕府。
在1853年美国佩里准将的黑船叩关之前,德川幕府一直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无论是无组织的倭寇还是有组织的日本水军,再也没有敢向中国沿海发动大规模入侵。整个东亚地区保持了两百多年的相对和平状态。
壬辰战争的胜利,使朝鲜终于保住了自己的国家和王朝。而对于明朝而言,壬辰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东亚的核心地位,维护东亚朝贡体系的稳定,也为明帝国乃至其后的清帝国争取到一个较为安定的外部环境。
壬辰战争后,朝鲜开始对明朝奉行坚决的事大主义外交路线,其后在与后金的战争中,朝鲜也的确起到了对后金的长期牵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