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为何反奉?除内部派系之争外,他给张学良的答复暴露其野心
郭松龄,字茂宸,1883年出生于奉天东郊渔樵寨村,祖籍山西汾阳县。据族谱溯源和后人代代传述,郭家是大唐名将郭子仪的后裔。
我们一提起郭松龄,想到的便是他作为奉系的头号大将,却成为奉系历史上唯一一个大规模武装反抗张作霖的人,作为深受张家大恩的他,为何发起了军事反奉的战争?
根据现存资料,郭松龄反奉,除了内部的派系之争外,还有其强烈的独占东北的野心。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奉军内部逐渐形成了“老派” “新派”。老派是奉军中的实力派,绝大多数都是当年和张作霖一起出道的结拜兄弟,成员有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孙烈臣、吴俊升等人,这些人在奉军中都担任军政要职。
而新派则分为“士官”派和“陆大”派,都是军校出身的人。“士官”派大多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以杨宇霆为首脑,成员有姜登选、韩麟春、于珍、常荫槐、王树常、于国翰等人,他们对杨宇霆甚为依赖,视杨为“智囊”、 “精神领袖"。
“陆大”派大多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以郭松龄为首。张学良虽不是陆大派的首领,但对陆大派最为赏识,陆大派成员多是担任师长、旅长等职。郭松龄和奉天省省长王永江一样,都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
而杨宇霆倚仗张作霖的信任,极力主张奉系势力向中原地区发展,俨然成为张作霖称霸中原的最得力助手。
杨宇霆和郭松龄都是性格有缺陷的人。杨宇霆专横跋扈,恃才傲物,好搞小圈圈。他仗着大帅张作霖的宠信,有时对张学良也不放在眼里。而郭松龄呢,属于那种不苟言笑、特别严肃的人,为人心胸狭窄,刚愎自用。
奉军在整编军队时,杨宇霆作为奉系的军需长,常限制第二、六旅的经费预算和军械弹药的供应,张学良都感到“事事受杨的刁难”。
杨宇霆与郭松龄历来不合,现在分别仗着老帅和少帅的宠信,更成水火不容之势。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地盘之争。张作霖原先预定由姜登选去接江苏,郭松龄去接安徽。不料杨宇霆也想要个地盘,结果杨宇霆去了江苏,把姜登选挤到了安徽,郭松龄则落了空。
郭松龄在此次直奉战争中立下大功而未获赏,心中自然是极为不满。
后来,杨宇霆、姜登选将苏、皖丢失,郭松龄气愤地对张学良说:“东北的事都叫杨宇霆这帮人弄坏了,安徽、江苏失败,断送了3个师的兵力,现在杨宇霆又缠着老帅,给他们去打地盘子,这个炮头我不再充当了。要把东北事情办好,只有把杨宇霆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赶走,请少帅来当家。”
此时,郭松龄已露出反奉的心思,但张学良没有在意。
1925年10月24日,郭松龄应张作霖的电召回到奉天,随后被派到天津去部署进攻北伐革命军。郭松龄到天津后,代表张学良组织第三方面军司令部。他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安置亲信,并与冯玉祥频繁联系,为武装反奉作准备。
11月13日,张学良在天津召集郭松龄、李景林等将领开会,传达向革命军进攻的密令。郭松龄在会上公然抗命,痛切陈述不可再战。
此时,张作霖也察觉出郭有异心,遂发急电令调郭所部集中在滦州,回奉听候命令。郭松龄立即派人携带一份密约去包头与冯玉祥接洽,双方议定由冯玉祥据西北,直隶、热河归李景林,郭松龄则管辖东三省,冯、李共同支持郭军反奉。
11月20月,郭松龄以军团长张学良的名义下令部队撤退到滦州。次日,郭松龄在滦州车站召开军事会议,约有百人参加,郭的夫人韩淑秀亦出席会议。
郭松龄痛陈国内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并说: “在老帅面前专与我们作对的是杨宇霆,现在叫我们为他们收复地盘,为他们卖命我是不干的…我已拿定主意,此次绝不参加国内战争。”
郭松龄订好两个方案,一是移兵开垦,不参加国内战争;二是战争到底,武力统一,请大家选择签名,何去何从各从己愿。
与会将领绝大多数表示赞同,大家相继在第一个方案反奉宣言书上签了字。唯有第五师师长赵恩臻、第七师师长高维岳、第十师师长齐恩铭、第十二师师长裴春生等30多人犹豫不决,有的人还表示了反对。
郭松龄将这些人逮捕,押往天津李景林处关押起来。事已至此,郭松龄说: “我这样行动等于造反,将来成功自然无问题,倘不幸失败,我唯有一死而已。”夫人韩淑秀应声道: “军长若死,我也不活!”
11月21日晚,郭松龄发出讨伐张作霖、杨宇霆的通电,提出三大主张: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
11月23日,郭松龄亲率麾下的7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奉天进发,一场奉系内部的血战拉开帷幕。
郭松龄敢于起兵反奉,与张学良的充分信任和纵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学良秉承其父张作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作风,对郭松龄有着超乎寻常的信任,这在奉系集团内部早已成为美谈。
因此,当郭松龄“对张作霖的军政措施,时常表示不满”时,张学良对郭松龄则“每表同情”,并不加以制止。后人分析,张学良对郭松龄太过信任,一点儿也没有想到他真会起兵造反。
对郭松龄起兵,张作霖也是万万没有想到。张作霖始终把郭松龄看做辅佐儿子张学良的人物,郭松龄的快速升迁与张学良有着很大的关系,更与张作霖的寄予厚望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张作霖论功行赏,将山东督军给了张宗昌,江苏督军给了杨宇霆,安徽督军给了姜登选,而贡献最大的郭松龄却什么位子也没得到。
对此,张作霖的解释是: “将来我的位子就是小六子的,小六子掌了大权,你郭松龄还怕没有位子吗?"
张作霖认为,将来的东北就是张学良和郭松龄的。在张作霖心中,郭松龄就等同于张学良,所以好武器、好装备都先提供给郭军。可以这么说,奉军精锐当时几乎尽在郭松龄麾下。
郭松龄的突然造反让张作霖如闻惊雷,开始时他还误以为张学良跟郭松龄一起反老子呢。弄清真相后,他一面指使杨宇霆辞职退隐大连,以去郭松龄起兵的口实,一面派张学良出面劝说郭松龄。
24日,张学良急赴秦皇岛,期望劝说郭松龄罢兵言和。26日,张学良在秦皇岛通过日本顾问仪峨与在滦州的郭松龄身边的日医守田福松电话联系,要求与郭面谈,遭到郭松龄的婉拒。
11月27日,张学良第二次派仪峨与守田接触,希望郭松龄先行停止军事行动,有什么要求尽可以提出协商。
郭松龄这次有了回复,提出下列停战条件: 1、山东归岳维竣; 2、直隶归冯玉祥;3、热河归李景林; 4、郭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至此,郭松龄反奉之目的已然明朗,他要独自掌控东三省,以实现其改造东三省之目的。
张学良得到郭松龄的回复后,知道自己劝说郭松龄的工作完全失败,不再对其抱有幻想。于是,派飞机在郭军上空投撒传单,揭露郭松龄盗用自己名义倒戈反奉,谴责其忘恩负义。
郭松龄反奉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12月24日,历时仅一个月的反奉斗争以失败告终,郭松龄夫妇被俘,旋即被就地枪决。
本文参考自:《走进大帅府,走进张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