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却难出数学大家,不是没有原因

中国学生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却难出数学大家,不是没有原因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IMO,世界上级别最高的数学竞赛,我国从1989年获得IMO团体冠军后,直到2019年再次获得冠军,31次参加IMO比赛,中国获得了20次冠军,在世界上所向披靡。

但是,中国选手们的成绩如此优秀,在最后很少有人走上职业数学家的道路。在我们看来,中国能够获得如此多金牌,反映了我们的智力上是顶尖水平的,另外中国全民奥数的气氛,导致了奥数的热潮提供了动力。

中国学生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却难出数学大家,不是没有原因

中国的奥数在全世界这么厉害,却出不了费马、笛卡尔、欧拉这样的数学家呢?其实,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

奥数的

急功近利

中学阶段学生都在学奥数,期望更深层次的课程培训,出一些对于常规课程有利的方法,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奥数的题目都能解决,平时普通考试的题目不在话下?在以往的考试中,有很多常规考试的题目思路来自奥数,甚至在高考中也不例外。

中国学生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却难出数学大家,不是没有原因

我上中学的期间,获得省竞赛一等奖,就有保送资格,或者高考降分录取,这对于学生来说,诱惑不小,,老师和家长不惜给孩子进行奥数培训,希望高考时多一条路来选择,这个也是中国全民奥数的根本原因。

翻开中国教育历史资料,我们垄断IMO金牌的年代开始的年代,就是中国全民奥数,奥数拔尖可以保送清北,银牌也能去名校,再者奥数大军人数众多,从冬令营再到集训队选出6个国家队员,那个个是人中龙凤,而当下奥数热潮退去,保送名额大幅减小了,如今的学生学习奥数除非真的是天赋异禀,最近几年国际赛场上,中国的表现,已经不复当年勇了。

缺少与世界对接的机会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估计很多人会说华罗庚和陈景润,实际上他们学术研究“解析数论”,实际上解析数论研究的空间发展不大,进步空间小,有点类似走进了“死胡同”,另外一个数学家陈景润穷极一生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但是事实上哥猜,就算证明出来对数学的推动意义也很小,不计其他领域分支的贡献。

中国学生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却难出数学大家,不是没有原因

在数学领域上,真正的质数领域的老大是“黎曼猜想”以及“费马猜想”等,揭示数的规律问题,当时陈景润如果有大师去指导的或者建议的话,以他的功力去投入到“黎曼猜想”,带动一批数学家的发展,那么他的历史地位比现在应该会更大的。

北大的数学家许晨阳,长江特聘教授,印度数学界的拉马努金奖、2007年获得世界“科学突破奖”。2018年的时候,许晨阳离开工作了6年的北大,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是因为在国内这个环境,已经没有这种级别的数学家能够同他对话了,远赴他乡,在那种环境,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对他来说,是一个更好的我选择。

西方数学重视

在美学

欧洲古希腊认为数学是和谐、美丽、明确以及有秩序的艺术。他们以一种痴心数学的研究是因为看到自然的真谛,他们认为宇宙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布分列的,研究生这个过程中,我们能认识他们。

中国学生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却难出数学大家,不是没有原因

最经典的案例是《几何原本》,伟大的数学家欧几里得,后人称为“几何之父”,他曾面对年轻人的质疑:“你的几何学有什么用处?”直接对侍从说:“请给这小伙子三个硬币,因为他想从几何学里得到实际利益。”

中国学生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却难出数学大家,不是没有原因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宇宙的真理:比如"1"是数的第一原则,万物之母,也是智慧;"2"是对立和否定的原则,是意见;"3"是万物的形体和形式……"10"包容了一切数目,是完满和美好。在那个时代,数学是和政治、宗教、哲学合一的一个团体。

中国的教育水平整体发酵也仅仅是近40年的事,近100年来欧美也没有出现过像高斯,欧拉这样的数学家。经典数学理论在上上个世纪已经趋于完善,很难再出现跨时代的数学家。

中国学生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却难出数学大家,不是没有原因

中国的教育水平确实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的输出,中国人在基础教育乃至理工科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这中间得益于教育的普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但是,在实际顶尖人才的培养上面,中国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95 字。

转载请注明: 中国学生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却难出数学大家,不是没有原因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