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还没完全复课,校外培训机构就迎来了新一轮整改。5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为各地查处培训机构超标超前培训行为提供了具体依据,共涉及义务教育阶段语、数、英、理、化、生六门学科。其实,教育部校对外培训机构的整改自2018年就已拉开大幕,从线下到线上,从培训资质到教师资格,再到此次详尽的超标超前内容,可谓全方位为教培机构戴上了“紧箍咒”。
据悉,六科负面清单包括“原则要求”和“典型问题”两部分。各科“原则要求”均提到,培训不得超出现行义务教育课标规定的各学段要求,不得超出相应教科书的难度,不得超过当地教学同期进度和要求,禁止在寒暑假培训下学期教科书的知识内容;禁止将初中知识类的教学内容提前至小学教学与测评,或将高中课标规定的知识类教学内容提前至初中教学与测评等。
另外,化学科目禁止在九年级寒假之前及寒假期间进行系统的中考复习。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禁止使用繁、难、偏、怪的练习题。在六门的“典型问题”中,数学涉及的内容最多。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此次负面清单把减负令中禁止超前超纲教学做了标准化的规定,明确了什么能教什么不能教。但关键的问题是能否有效落地。学校体系首先要做到依法执教,不超前教学。其次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过程性监管,建立新的监管体系,实行教育备案审查制度。传统监管强调机构要有合法资质,这是突出前置审批,而在有合法资质后,机构仍需将培训内容、师资和收费情况向监管部门备案。
事实上,这不是教培机构第一次收到严监管的信号。自201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开始,针对教培机构的整治大幕便已拉开。针对线下培训机构,教育部首次提出除营业执照外需要取得办学许可证,紧接着,“坚决禁止应试、超标、超前培训及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师资准入、生均面积、预收费标准、黑白名单制”等多项规定接连出台。而这些规定也适用于在线教育培训机构。
“教培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这条影响巨大。”资深从业人士彭迪坦言,很多中小机构都受困于现金流压力。机构需要把预收款当做收入,用于扩张和营销。疫情下,超半数的中小机构面临资金链断裂,就算扛过疫情,持续的整顿政策也会急剧压缩其生存空间。
此前,北京市海淀教科院副院长林子尧就曾表示,K12机构综合办学成本明显上升,有机构认为直接成本上升大约15%以上。
在日渐上升的成本压力之下,诸多不合规的教培机构被淘汰出局。据悉,2019年全国有12000余家教培机构关闭,一系列机构爆雷、跑路事件层出不穷。同时,林子尧还曾分析,线下培训学费将继续上涨。从去年秋冬季K12培训业的收费来看,已同比上涨了10%-15%。这是告别无序竞争后的必然结果。
而正如彭迪所言,如今监管的持续收紧和疫情的冲击叠加,成为教培机构新一轮洗牌的助力。
指明灯智库创始人吕森林表示,此次负面清单再次给K12教培机构画了红线,也会加剧机构的同质化教学问题。都教同样的内容,各家如何吸引生源?除了营销,就是打磨优质产品形成良好口碑,师资和教研教学水平重要性凸显。客户最终是为效果买单。此外,在家长“不愿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下,学科类培训被禁止超前超标后,或引发一波学科类素质教育培训热,需求被转嫁到思维、编程等领域。
事实的确如此,即便政策在持续收紧,但仍然挡不住家长的“抢跑思维”。孩子即将升入一年级的西城区家长王女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孩子已经学了一年级的一半内容,毕竟最后的中考还是应试导向,多学总比少学强。孩子更多取得学科证书对于升学总有好处。加之培训机构的宣传,比如4、5岁孩子已经掌握了几百个汉字和单词。”
“疫情下在线教育普及度和渗透率大增,用户线上使用习惯加深。尽管疫情后线下教育依然会恢复,但教育在线化趋势不可逆,拥有线上线下融合能力成为教培机构发展标配。”彭迪谈道。在线教育已经跑出相对头部机构,大班课的盈利模型也得到验证。在合规运营上大机构显然比中小机构成本更低,也拥有更雄厚的资本进行营销战,可以预见,马太效应将进一步加剧。
北京商报记者 刘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