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前半生可谓是悠闲自在,怡然自得,不过他的后半生却是任劳任怨,积劳成疾。诸葛亮的一生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来概括,他一生都在为蜀汉的事业而奋斗。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为了感谢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便为刘备出谋划策,提出了“隆中对”,两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遂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平定荆州、益州和汉中,最终三分天下,登基称帝。可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刘备征讨东吴,不幸去世,只留下诸葛亮一人肩负起了蜀汉的重任。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上书刘禅,请求北伐,刘禅同意之后,诸葛亮亲自领兵进驻汉中,北伐曹魏。为了此次北伐,诸葛亮谋划多年,他志在必得。街亭是蜀军的粮道所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诸葛亮想要派遣一位大将镇守,这时候马谡主动请缨,镇守街亭,并且立下了军令状。马谡常年待在诸葛亮的身边,出谋划策,没有领兵打过仗,也没有立下军功,因此他想借着这次机会表现一下自己,证明自己的实力。
马谡的出发点是好的,要用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可惜的是,上天没有给他这次机会。马谡来到街亭之后,没有按照往常一样在山下面驻军,而是反其道行之,将大军驻扎在山上,美名曰“置之死地而后生”。
滥用兵法,乃是兵家大忌。马谡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是没有真正的理解。张郃领兵围困马谡,切断水源,蜀军战败,街亭丢失。马谡丢失街亭,赵云战败箕谷,双线作战失败,诸葛亮只能撤军。
为了阻挡魏军追赶,诸葛亮便留了下来,上演了一出“空城计”。诸葛亮正襟危坐在城门楼上,还弹着一首小曲,看似稳中带皮,实则慌中带急,诸葛亮已经是冷汗直流了,他这是拿自己的生命在博弈。
成功了,诸葛亮就能活着,失败了,诸葛亮就死了。诸葛亮安排了四个“扫地兵”在门口扫地,开着城门,他为何要这样做?其实是用来迷惑司马懿,让他分不清真假。果然,司马懿看到诸葛亮和四个扫地兵之后,不敢进军,而是驻足观望。
诸葛亮的内心是挣扎的,司马懿的内心也是挣扎的,进兵还是退兵,这是一个问题。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司马懿是了解诸葛亮的,他知道诸葛亮为人谨慎,不愿意冒险。
诸葛亮上演空城计,安排四个士兵扫地,还开着城门,这是一种非常冒险的手段。诸葛亮如今如此冒险,这就说明他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不得不这样做,如果诸葛亮尚有一丝生机,他就不会这样做。
司马懿断定,城中没有伏兵。可是为何司马懿就撤兵了呢?因为只有诸葛亮活着,司马懿才能活着。司马懿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如果狡兔死了,他这只“走狗”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呢?
再说了,曹睿一直怀疑司马懿,如果不是诸葛亮,司马懿早就被杀了。司马懿看懂了这一点,因此放了诸葛亮,所以他还活着。不然的话,诸葛亮的死期,也就是司马懿的死期。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这篇文章,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留言、点赞、分享,谢谢!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三国志》、《魏书》、《蜀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