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当今这个学历非常重要的社会,高学历的人才总是会更容易得到社会资源,也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尊重。
尤其是清华、北大两所国内最顶级的学校。只要学生能够进入这两所学府,并拿到文凭,可以说下半辈子就不愁了。可是,也并非所有的清华、北大毕业生都能在科研或事业上顺风顺水。今天要说的这位主人公,就因为“想不开”而选择了出家。
智宏法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是名副其实的高材生。而且她读的专业是十分高大上的哲学专业。按理说,智宏法师在清华学哲学,应该越活越明白才对,可智宏法师却认为在哲学里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1995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决然地出家为尼。
为了寻找生命的真谛,智宏法师走过了许多地方。最后,她在秦岭脚下的一处庙宇落了脚。在那里,她每日打坐参禅,从佛学的基础上去思考人生。可是,在几年的清修后,她还是一片迷惘。生命乃至宇宙的真谛到底是什么?自己又到底是在追寻什么?智宏法师想不明白。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01年。那一天还是早春,冬日的寒意还未褪去,智宏法师照例在佛堂里修行。突然,一丝奇怪的声音传入了她耳内。智宏法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走出了庙门,却看到一个模样秀丽的小女孩在庙门前哭泣。很显然,这个女孩儿被人遗弃了。
其实,把小孩遗弃这件事在以前十分常见。许多没有责任感的父母,利用出家人“慈悲为怀”的特点,将自己的孩子狠心地抛弃在寺庙外面。这样,孩子大多都会被出家人收养,他们也能心里有个安慰。
但是对于当时还年轻的智宏法师来说,这实在是一个难题。要知道庙里都是修行的人,每日吃斋念佛,哪有人能够照顾孩子呢?可这么点大孩子一个人在外面,还生着重病,如果不及时安置的话,必然会有生命危险。
智宏法师也顾不得那许多,将孩子带回了寺里。在智宏法师的精心照料下,孩子的病情逐渐好转,瘦弱的身体也慢慢高大起来。智宏法师给孩子取名为:德道。智宏法师知道,自己在2001年的那个夜晚,得到的不只是一个小女孩,也得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智宏法师不再去想那些虚无缥缈的道理,而是切切实实地做起了好事。从收养第一个孩子德道开始,智宏法师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又陆陆续续地收养了26个被遗弃的孩子。
这些孩子大多无名,有这样的疾病,但智宏法师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们。她教孩子们读书,也教他们生活的真谛。在孩子们的心中,虽然智宏法师不是他们的父母,但她的恩德比抛弃他们的父母要大得多。对这些孩子来说,智宏法师不仅是他们的启蒙老师,也是他们的终身家庭成员。
在哲学里没有找寻到的答案,智宏法师在孩子身上找到了。或许,不管是哲学、佛学亦或是别的什么学科,尽管研究的方向不同,但爱却是共通的,也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