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字公嗣,小名为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儿子,同时也是蜀汉的第二任皇帝。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刘禅继承皇位,史学家称他为蜀汉后主。刘禅在位41年,蜀汉灭亡投降魏国,后来在洛阳病逝,享年65岁。
刘禅画像
刘禅在刘备去世后继承了皇位,诸葛亮辅佐朝政。等到诸葛亮等大臣相继去世之后,蜀国逐渐开始衰败。后来,魏国开始派兵进攻蜀国,刘禅选择了投降。刘禅先是留在了成都,后来司马昭认为不太安全,于是把刘禅等人安置在了洛阳。司马昭为了稳定人心,巩固对蜀国的统治,用魏国皇帝的名义封刘禅为安乐公,并且把他的子孙后代和一些臣子都封了候。虽然司马昭觉得刘禅这个人没有什么进取的态度,复国也不太可能,但是司马昭为了以防万一,便想了个办法试探刘禅。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让人表演了蜀地的节目,蜀国的大臣看到后十分感伤,但是只有刘禅咧着嘴巴看得正乐。司马昭看了他的表情,认为他这个人不太需要担心了。之后,还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地,刘禅却说不想念,在这边挺开心的。之后,刘禅大臣告诉他应该要痛哭流涕,司马昭也许会放了刘禅他们。在等到司马昭再次问他的时候,刘禅照做了,但是装的不太像,司马昭便明白了,笑着说不像刘禅自己的语气,刘禅便承认是自己的服从教他的。司马昭听后觉得刘禅的确是个糊涂的人,就没有想杀他的想法了。
刘禅怎么死的
刘禅,蜀汉后主,刘备的儿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蜀汉的第二任皇帝。幼年的时候多灾多难,幸亏有大将军赵云的相救才得以幸存,刘备在平定益州之后入蜀,在建立蜀国之后立刘禅为太子。刘备去世后,继承了皇位,在位时间长达41年。后魏伐蜀,刘禅投降。蜀国灭亡之后,刘禅被魏国封为安乐公,后来在洛阳病逝。
电视剧《三国》刘禅扮演者
在历史一向被认为是弱智的刘禅,在自己在位期间里确实是没有什么建树。刘禅把朝政和军事的权力全部交给了诸葛亮,自己只留下祭祀祖宗的权力。所以。在刘禅当政的时候,事实上并没有行使多大的权力,而是一直由诸葛亮主权。
作为皇帝,知道自己没有什么用,甘愿放弃自己手里的大权,这何尝不是一个“大事不糊涂”的举动呢?历史上有多少皇帝自己明明什么都不懂,还要仗着自己的权力一意孤行,结果就是祸国殃民,自己的性命不保,还要弄的全面人心惶惶。但是,刘禅却不一样,他不与诸葛亮争辩,也不跟他斗,凡是都是顺从诸葛亮的意思,多少免去了内耗。
此外,刘禅举国投降的举动,也是一件挺理智的事情。因为从军事的实力上看,蜀国根本没法跟魏国比。如果投奔其他的地方魏国也会进攻,所以,刘禅根据目前的形势选择了投降,这样就能够保全百姓的性命,至少能够保住蜀国人的后代,或许之后还有复国的可能,因此,刘禅的做法现在来看还是挺明智的。
后主刘禅
刘禅,小名叫阿斗,刘备的儿子,蜀汉的第二任皇帝,史家称他为“后主”。公元263年,蜀国被魏国所灭,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封为安乐公。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让人奏蜀国的音乐,借机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却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自此人们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刘禅的软弱不能。
刘禅画像
可问题是,刘禅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帝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中,却能执政那么久的时间,岂是一个昏庸的君主能做得到的。刘禅十七岁的时候继位,不担心政权在大臣的手上,让有能力的人担当,也不胡乱指挥,展现出他知人善用的大度风范。
刘禅对于诸葛亮的建议是言听计从,所有的军事大权都由诸葛亮掌握,虽然自己已具备了掌权的年纪,但仍甘愿当一个“见习皇帝”。虽然不太赞成诸葛亮北征的提议,但是仍然清除意识到诸葛亮的治国策略,对蜀国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诸葛亮去世之后,仍然沿用诸葛亮的治国策略,并重用诸葛亮为他选拔的人才,使得蜀国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仍然维持了三十年的稳定局面。
刘禅的不战而降,现在看来未必是一件坏事。当时魏国来势汹汹,双方的实力差距太大,蜀国如果进行反抗,无疑就是使得伤亡人数不断增加,还可能让百姓受苦。刘禅打开城门投降,虽然因此背上了千古的骂名,但是却保住了百姓的安危和财产的安全。
如何评价刘禅
有个典故叫“扶不起的阿斗”,说的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的故事,说他软弱不能,不思进取,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即使有诸葛亮的辅佐也没有用,最后江山也落到了别人的手中。到现在,人们也常常将那些不思进取,没有进取心的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于是,从古到今,刘禅在人们心中昏庸的形象日渐深刻,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电视剧《三国》刘禅扮演者
外貌从刘禅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分析。在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上,刘禅体现出大度和忍让。
首先,刘禅在继位的时候才十七岁,刘备在临终前叮嘱他要凡是都跟丞相进行商量,都要听从丞相。于是乎,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是按照丞相的意思办,对于掌管大权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谦让。
其次,刘禅对于诸葛亮的治国策略都予以支持,尽管有所不和谐,但是刘禅还是选择相信诸葛亮的行事方法。诸葛亮发动劳民伤财的北伐战争,刘禅并不是很同意,但是考虑到蜀国的稳定,刘禅还是选择了支持诸葛亮北伐。
再次,刘禅不仅对诸葛亮百般忍让,对于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因为叛乱被杀,刘禅没有对魏延进行否定,而是说既然已经获罪,仍然念及之前的功劳,赐予棺材安葬他。这一点能看出刘禅对臣子的宽容,不会因为叛乱而把之前的功劳全部抹掉。
最后,刘禅因为生活开始腐化,受到了大臣的劝谏,刘禅也没有因此大怒而杀掉他们。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刘禅采取不轻易用武,而是选择将事情化小的态度。
刘禅是怎样的人
世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看待三国时期的人物都多有偏颇。刘禅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在演义之中,他的形象是庸碌无为的懦弱君主,一生毫无建树,亡国后还在洛阳安逸渡日,对于蜀国毫不怀念。他一直作为历史的反面教材,口口相传于世人之间。
刘禅
然而刘禅真的如此无用吗?他17岁登基为帝,在帝位42年,是三国时期为帝最久的,就是在中国的封建王朝里,他作皇帝的时间也是排的上数的。在和平时期做一个皇帝都不容易,更不必说是动荡的三国年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多次夸奖刘禅聪颖智慧,且他在《与杜微书》中也称赞刘禅天资仁敏。诸葛亮自是不必说违心之话,而刘备也不是不会识人之人,他们俩都是有名的政治家,蜀汉政权就是他们两人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刘禅不会是愚笨之人。
刘备去世之后,虽说刘禅继承了帝位,但是蜀国的实际权力还是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上。君臣相较,国必伤之。刘禅对诸葛亮的处处相让,不和他争辩高低,不是他懦弱,反之说明了他心志的坚忍。
乐不思蜀,是刘禅被后人批判的最主要的原因。蜀国原本就是三国之间最弱的一个国家,蜀国的国力是年年在后退,亡国是迟早的事,所以他向魏国投降。没有一个在金字塔顶峰做过国君的人会愿意去做人家的臣子,但如果他不降,蜀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司马昭设了一场鸿门宴,若他不说乐不思蜀,不做出这样的行为,那些蜀汉旧臣们必会遭到司马昭的截杀。说他愚笨,倒不如说他是大智若愚。
刘禅为什么投降
当时邓艾与钟会分别进攻蜀汉,蜀汉主要的军力都由姜维率领与钟会对战,而邓艾此时偷渡阴平兵临城下,诸葛瞻战死在绵竹。刘禅手上没有军队与邓艾相抗衡,在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投降。
刘禅
首先,绵竹是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诸葛瞻和黄崇的军事能力都不错。但是诸葛瞻战死,绵竹失守,邓艾率领大军直接到达成都。朝中很多大臣子都人心惶惶,全都没有了主意。臣子们向刘禅提出的建议不是逃亡东吴就是要求南下,没有人说要坚守城池,他们不觉得蜀汉能逃过此次大劫。想的都是逃亡之策,而不是坚守之法。
其次,成都内的军队实力不及邓艾,在当时的情况下,反抗只能产生更大的伤害。而且如果刘禅真的与邓艾打战,蜀汉的都城成都就会成为主战场,那么千千万万的蜀汉百姓因为这场战争会家破人亡,成都地区会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且这场战争还一定能打的赢,如果坚持到姜维的援军,赢了,但是蜀汉在短时期不能承受第二次战争。东吴和魏国随便哪国来攻打,都是必败之势。如果还是输了,那么亡国的百姓,他们的生活会更加的困难。刘禅是蜀汉的君主,他的选择将会决定整个蜀汉百姓的生死,有哪个君主愿意做亡国奴,愿意做投降者。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只要他心里有百姓,他就没得选择,只能投降。
后人因为刘禅不战而降,觉得他特别的昏庸,并给他冠上了“扶不起的刘阿斗”的称讳。什么样的君王才能算好君王呢。
刘禅昏庸吗
刘禅并不昏庸。后人认为刘禅是软弱无能的昏庸君主,有两个很大的原因,一是邓艾兵临城下之时,刘禅没有率领士兵做抵抗,而是接纳了谯周投降的建议,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二是司马昭在宴中演奏蜀中乐曲时,刘禅没有一丝的伤心,还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刘禅
刘禅十七岁登基为帝,刘备在遗诏之中,嘱咐他诸事都要和诸葛亮讨论,无论政事大小,都要听从诸葛亮的决策。在当时,他实际就是一个傀儡皇帝,手中并无实权。诸葛亮曾经夸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的形象历来是光明磊落的,所以他不会奉承迎合刘备来说违心之语,由此可见刘禅是聪慧的。所谓“大智若愚”,诠释的最完美的就是他了。若他不聪慧,真有那么昏庸,他如何在帝位达42年;若他不装聋作哑几十年,怎么会有一个平和安祥的蜀汉。诸葛亮在建兴十二年就去世了,剩下30年的君王之路都是刘禅一人走过来的。若真没本事,昏庸无道如何在那么动乱的三国生活下来,怎么在君位之上安安当当地坐着,又怎样让蜀汉百姓生活地安宁。
刘禅的投降与“乐不思蜀”,恰好说明了他胸中有丘壑,心里有百姓。大军进犯,失败是必然的,作为一国君主,并不是只要自己英勇就好,他身上还承担着千千万万的蜀汉百姓的生命,如果不投降,蜀汉必将血流成河。而在司马昭的问话之时,若他表现一丝伤感,必会引起司马昭的戒备,后果不知会怎样。刘禅并不昏庸,反之他聪慧,是真正的心有百姓。只是他生于乱世,身为帝王,手中却无实权,一切只能归于无奈。
评价刘禅
世人都说刘禅是懦弱的、无能的人。其实不然,世人的如此偏见如此可笑。殊不知刘备是何人,能开创了蜀汉基业的又岂是泛泛之辈。他会将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交给一个无能的懦弱无能的人么?
刘禅
其实刘禅的才能都被后人所误解了。刘禅登基,对外交好吴国,对内让百姓休养生息,将军李邈在诸葛亮去世后上书含沙射影的说诸葛亮有对蜀汉有不轨之心,想以此讨好刘禅,谁知刘禅勃然大怒,下令将李邈处死,因为他知道诸葛亮可能能力还有所欠缺,但是对蜀汉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这里可以看出刘禅的识人之能,一个无能的人不会有这样的才能的。
还有一件事更为体现刘禅识人用人的能力,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就废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了蒋琬做大司马,主管行政方面的事情,还监管军事。随即有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方面的事情,监管行政。这就是将原本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二,而且两人所主管的事情都是对方所监管的,让他们两个人相互制约。还有蒋琬、费祎能与诸葛亮和董允被合称为“蜀汉四相”又岂是泛泛之辈,所以刘禅能慧眼识人。试想,能做出这样一种政治安排的人难道会是庸劣之主吗?
其实刘禅只是一个文学与史学的牺牲品,为了神化一个人,就要减少他的错误,提高他的才能,甚至于还要将其本身的错误推给其他人。很不幸的,我们的后主刘禅就成了神化诸葛亮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