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这样吐槽德军后勤:“1941年德国到处丰收,面包和牲畜都不缺少。但铁路运输能力太差,能够送到本集团军驻地的德国食物实在太少。虽然如此,军队和苏联人民的粮食还是够吃,以我们地区中最重要的奥廖尔镇而论,就有可以维持到1942年3月31日的存粮。”
从古德里安的这段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出,东线德军吃饭并不存在问题。德军的后勤问题主要体现在作战物资的短缺上。
比如北方集团军的第四坦克集群,6月26日攻到了杜纳堡,结果因为缺油缺弹,停滞了整整8天。7月10日,该集群距离列宁格勒仅有120公里,但再次因为缺油缺弹,被迫推迟进攻时间。
南方集团军群,在7月下半月时,由于弹药补给不足,战斗力下降了六成。
8月1日,各集团军的弹药储备只有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个基数。
中央集团军群,在占领斯摩棱斯克之后,由于弹药消耗量巨大,不得不压缩给养的供应量来保障作战物资的供应。
我们可以看出来,德军的后勤不能适应德军的闪电进攻,甚至是严重拖了后腿。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德国高层对于后勤的忽视。
一、过分轻视苏联导致物资准备不充分,后勤准备不足
1940年西线战事结束后,希特勒就准备对苏联开战,要求德军总参谋部制定作战计划。1940年12月底,巴巴罗萨计划被希特勒批准。
希特勒和大部分德军高官都认为,只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摧毁苏联,因此巴巴罗萨计划就在这个盲目乐观的基础上制定的。
总参谋部没有认真研究过进入苏联境内后的后勤补给问题,反而要求后勤要服从闪电战的要求,也就是携带的物资不能多,要尽可能减少。
巴巴罗萨计划制定的时候也没有让军需总监参与,等到计划被批准后,军需总监才知道了计划,此时离战争爆发只有半年的时间,根本就来不及准备物资。
当时德军预备役司令根据西线的消耗,强调德军必须准备维持两百个师的全部物资,同时还要备足至少12次大规模战役消耗的物资。
但在闪电战的指导思想下,德国只准备了三个月的油料,其中柴油只够一个月。军队进入苏联时,只带了两到三个基数的弹药储备,加上只够20个师消耗的物资储备。
在这种盲目乐观的思想指导下,希特勒还减少了陆军的军工生产,将资源转向海空军。1941年9月,希特勒下令陆军裁减了40个步兵师,将人力调往工业方面。
二、苏联的气候、地形和道路的复杂性对德军后勤形成了严峻考验
苏联国土辽阔,但道路质量很差,大部分为沙土路。而秋季多雨,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车辆很难行使。冬天雪大,车辆更加难以通行。
由于德军最初的计划过于乐观,完全没有想到会拖到秋季甚至冬季,连冬装都没有准备,当然就更不用说冬季作战物资了。
恶劣的道路状况使得车辆损耗很大,车辆的补充和维修跟不上。耗油量也增加了,完全超出了之前的计划。开战后不到二十天,跟在各集团军后面的运输车队,就已经损失了四分之一的重型卡车。
冬季来临后,部队缺乏冬装和防寒器材,严重打击了士气和武器效能,导致战斗力严重下降。坦克和汽车的水箱在严寒中被冻裂,汽油结成冰,润滑油也被冻住了,橡胶失去了弹性等等,各种问题。
三、运载能力严重不足
正如古德里安吐槽的,德国的铁路运输能力不足。苏联铁路的轨距和德国不同,不能直接利用,改造起来又费时费力。缴获的苏联机车也非常少,德国的机车还不能直接用苏联的煤,必须掺杂德国的煤或者加燃油。
铁路修复速度远远赶不上部队推进的速度,加上管理不善,装卸工作很慢,经常发生堵塞,通过能力很低,更加影响前方供应。
德军的汽车数量也严重不足,尤其是军用载重汽车数量很少。每个集团军群所拥有的汽车团,运输能力只有2万吨,只能保障陆军作战的最低需要。
而步兵师的补给品大部分依赖马车,每个师有1300辆马车。
德军后勤体制也限制了运输能力,当时德军后勤缺乏统一指挥,陆军后勤由两个互不统属的部门主管。
陆军总司令部运输部长负责铁路、水路运输;空运和海运则由空军和海军分别掌握;弹药、油料是由陆军总司令部的军需总监负责。
军需总监又监管战区的汽车运输,直接领导配属各集团军群的汽车团,这些汽车团不受集团军群司令指挥。
这种体制妨碍了资源的统一调用,严重影响了补给和运输的及时准确。
总之,德国自身资源的不足,导致希特勒寄希望于用闪电战瞬间摧毁苏联。盲目乐观,轻视苏联,又导致了对后勤保障的忽视。最终,德军在东线遭遇了巨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