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了什么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的一首诗,苏轼是宋代伟大的词人,他一生创作出了无数的有名词句,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记忆,被后人所崇拜,被后人所模仿,苏轼的精神永不消灭,流传于今。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在词上的造诣已经谈过了很多,现在掉转回头,重新来欣赏下苏轼的诗。诗不同于词,诗的格式较为固定、单一、整体感觉乏味、旧时、刻板。诗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种,而诗的格式上又只有四句和八句的分别,就算是进行排列组合,也逃不出那四种组合,所以久而久之便让人觉得枯燥无趣,这也是为何后期词的推出后,立刻便赢得名声之大噪了。
但苏轼的诗却给人眼前一抹亮色,让人觉得清新无比,也让人的心情为之开阔,精神为之一振。比如他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便将山水之景色刻画的栩栩如生,将西湖的拟人化,造就了千古一绝作。
同样的,这首七言律诗,前两句描述景色,后两句通过近处之景,抒发远处之情。先看前两句,在灿烂的阳光下面,西湖的水显得清澈无比,十分美好,而在下雨天的时候,西湖被群山围绕,显得烟雨蒙蒙,充满了其妙的色彩,也是十分奇妙的。后面的两句是借景抒情,本意是将西湖比作西子,犹如是一个妙龄的美女,怎么样的装扮都显得十分美丽,实际上是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以及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苏轼的少年游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
苏轼《少年游》书法作品
苏轼的这首词诉的是相思,表达了他对家的思念。苏轼曾经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到了杭州。这是苏轼一段最快乐的时光,从他在这段期间做的词就可以看出来。杭州的秀丽风景,市民还有同僚对他的敬重,还有一些僧人与歌姬对他的敬仰,这些都让苏轼感到了在朝中不曾有的愉快。还有他后来再娶的妻子以及还在牙牙学语的儿女也让他感到十分的惬意。这对于曾经在朝中为了一些事情弄得焦头烂额的苏轼来说是一种安慰。所以苏轼对于这样的生活是万分的满意,不是身为官员,有时不能就按着自己的想法做事,苏轼有时不得不暂时放下这样的生活去其他地方忙碌。有一次因为要去赈济灾民,苏轼离开了他爱的家近一年,这首词就是写在那个时候的,诉说着自己的思家之情。
从这首词的文学方面来看,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先是用雪和杨花的形状是相似的这一点来产生一种不一样的“对比”,雪和杨花是两个季节的东西,相互之间有一种比喻的感觉,还可以用来表示气候由冷到了暖,时间已经过了很久。用这样的画面来隐喻心中那份对于家的思念。还有就是这首词的构思十分地新颖。从双栖的燕来反衬单栖的人,有对比才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还有词中有一段这样的联想,月亮上面的嫦娥她只爱着那些成双成对的燕,一点也不可怜那些空闺独守之人,在这样的渲染下,使得人思绪万千。
苏轼书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轼的“书论”是他在日常学习中通过拜读前人的书画作品,总结出的心得。“书论”又像是苏轼的题注和心得,通过学习他人的书画作品来充实自己对书画知识的理解。比如张旭的草书、柳公权的书法特点、欧阳询的书法作品等等。
《书论》欣赏
苏轼通过拜读书法大师们作品,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后来汇成“书论”一文。苏轼总结他人书画作品特点时,只用数十字,就能将自己的领悟表达出来。
在“书论”一文中,苏轼认为欧阳询的书法作品结构紧致,字形优美,尤其是小楷最为美观。苏轼欣赏张旭的书法作品时,认为张旭的书法形神俱佳,字体飘逸美观,被苏轼称为“神逸”。并称张旭的草书飞舞,形散而神不散,是草书书法技巧集大成者。苏轼当年在长安看见了张旭所写的《郎官石柱记》,给苏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论”一文中,苏轼除了对各大家的书法作品进行了鉴赏评析之外,还提到了书法写作技巧。其中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例来说明要想练成一代书法大家,需要很多的努力。以王羲之的“墨池”为例,王羲之坚持练习书法数十年,期间将池水都染黑了,毛笔写秃了很多支。王献之小时候练习书法时,父亲王羲之通过看王献之拿笔姿势就知道他是否能成大器。换而言之,只有正确的书法姿势和写作技巧,才能提升书法水平。
苏轼“书论”一文,以每位书法大家为例,讲述了自己对草书、篆书等的理解,文章浅显易懂,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苏轼与秦观是什么关系
苏轼和秦观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秦观是婉约派词人代表之一。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苏轼比秦观大12岁,俩人虽然是师徒关系,却也是生活中的挚友。苏轼名满天下时,秦观还是一位学子,他十分欣赏苏轼的才情和文风,便以弟子身份拜在了苏东坡门下,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秦观画像
后来,俩人一见如故,成为了良师益友。苏轼被贬谪至黄州时,苏轼经常给秦观写信,让秦观多写一些作品。苏轼鼓励秦观说,秦观之前所写的“练兵”和“治盗”两篇文章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对统治者来说也有很高的借鉴意义。随后,苏轼还劝告秦观,让他在学校之中少谈论政事,毕竟谈论政治立场是一件忌讳的事情。同时,苏轼劝告秦观,让他一面写文一面参加科举考试,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苏轼全集》中有有两篇是苏轼写给王安石的书信,其中有一篇就是苏轼给王安石的推荐信。这封信的内容比较长,他列举了秦观是位全方位的人才,希望王安石能提拔秦观,让他为北宋朝廷献出一份力量。当时,王安石在北宋朝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王安石能重用秦观,那么秦观也就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民间传说中,秦观是苏轼妹妹的丈夫。相传,苏轼有一个长相美丽且冰雪聪明的妹妹,名为苏小妹,而这位苏小妹长大后嫁给了秦观。民间广为流传的“苏小妹三难新郎”就讲述的是苏小妹和秦观的故事。
苏轼的山水诗有哪些
苏轼的山水诗是宋朝时期山水诗的最高峰,他在山水之上又营造了更高的意境,苏轼是通达儒家、道家、佛家之人,他的山水诗有种超脱万物之感。
苏轼雕塑
苏轼故乡在眉山,眉山是四川的一个小县城,成年以后就离开了故乡,除了回家戴孝以外,其余时间都在外地,故乡是苏轼想回去回不了的,因此诗中有不少是描写家乡的山水景色,所以诗中常见到“峨眉”、“岷山”等地点,这些都是故乡之景,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苏轼的山水诗从故乡到被贬谪的地方或者路途上的景色都包含在其中。诗中的“海南”、“钱塘”、“齐安”、“岭南”这些地点是路中之景或居住地之景,表达诗人心高气傲、不肯为权贵折腰,总是被贬。
而家喻户晓的《题西林壁》里面的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将山水的宏大和当时的困苦的心境描写了出来。
苏轼的山水诗不光带我们看到了风景,还看到风景之外的世界。诗中包含的不仅仅只是山水,还包含着对百姓的关怀和时间万物规律的认识,这些都是普通人到不了的意境。比如《题惠崇春江晚景》里面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虽然很简单的描写却将春色展现在人们面前。
山水诗开始于汉朝,在魏晋时期已经初具规模,诗人主要采用写实的手法,表现诗人的眼中之景,到了唐朝时期,诗人更喜欢用景来表达心中之情。苏轼却不是用山水诗来纾解心中郁闷,更多的是表达一种豁达和开朗,不为当时的困境所困扰,而是看得更高、更远。苏轼的仕途非常的艰难,他的才能和名气都是其他人想害他的原因,种种困难,只让苏轼更加的勇敢,看事情更加透彻。
苏轼是怎样评价王维的
王维,唐朝时期的大家,他的诗、词、画都有很高的成就,但是他和苏轼、韩愈等人一样,由于人生坎坷的命运和官场上的不得意,而无可奈何,他的诗词曾经得到过相隔几百年以后的苏轼的评价。
王维画像
苏轼在后世看过王维的诗词赞赏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其是写作山水的诗词称为了最高的成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比得过王维的造诣。但是在王维后期的作品里,苏轼并不怎么看好,因为王维的诗中大多写的是自己的心中幻想,王维虽然人生坎坷,但是和苏轼却大不相同,苏轼是抱着豪迈的眼光看人生,而王维则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反映当时的黑暗。
在唐代的时候,山水田园派是当时的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当时有很多的人喜欢关于王维山水的诗歌,因为一方面这些诗歌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另一方面也是代表着很多一部分人的思想。
苏轼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无论从性格还是人生态度上来讲,苏轼对于王维还是比较的赞赏。
晚年的时候王维无心再作诗词,他的作品改变得也是很厉害,那些诗词也都没有流传下来,不值得在后世流传和讨论,全面的说王维此人也算是不幸之人。无论后来他做过什么,就以苏轼对他的赞赏,我们也无话可说,也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