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晏子谏杀烛邹的典故介绍 晏子以什么著称

由 许爱花 发布于 经典

晏子谏杀烛邹

《晏子谏杀烛邹》这则典故来源于《晏子春秋》。在这段典故中讲述齐景公因为烛邹没有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为了解救他,于是用委婉的话语提醒齐景公,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使放弃了杀烛邹的念头。

《晏子谏杀烛邹》事件图

事情起因于齐景公,生性喜欢捕鸟,于是将捕来的鸟给烛邹管理。谁知有一天,鸟竟然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和伤心,下令想要让官吏杀了看管鸟的烛邹。晏子认为不能让烛邹应为这点小事而被杀,于是灵机一动。晏子说“烛邹应有三条罪状,请让我细细将他的罪状说出来加以斥责然后就可以杀掉他。”齐景公应声道“好的。”于是晏子开始当着齐景公的面列数他的三条罪状:“烛邹你是专门负责看鸟的,却让鸟飞走了,这是其一;你的行为让我们的君王因为一只鸟而要杀掉一条人命,这是其二;若要让诸侯听到此事,可能会认为我们的君王是个重鸟轻人的人,这是其三。好了,罪状列举完了,可以杀了他了。”谁知,景公深思熟虑了一番竟说;“不用将他处死了,我明白你的语意了。”就这样烛邹在晏子的帮助下逃脱一命。

这则典故的寓意在于通过这件事,揭露了当时帝王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思想本质。另一方面赞扬了晏子的聪明机智以及正直的精神。也告诫了人们在人与人交往中要掌握适当的技巧,在劝诫和指正别人的同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晏子谏景公

“晏子谏齐景公”来自于《晏子春秋》一书中,它主要记录了晏子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主要提醒齐景公在执政方面要忠实百姓疾苦。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晏子画像

齐景公还在位时,天气伴随着下雪一直不放晴,当时的齐景公身着白色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进朝面谏君上,站立了一会,景公说道:“真是奇怪,下了几天雪,天气却不冷。”晏子回答:“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我听别人说,以前古代的国君,自己吃饱后却不知别人饿着,自己不冷却不知别人的寒冷,自己过的安乐却不知别人的贫苦。现在君王却也不知道了。”听完,景公:“好!我已经领悟了。”于是就命人拿出皮衣,拿出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

齐景公想要建高台,于是发动百姓劳动,高台建成后,又想要造钟。于是晏子进谏道:“所谓的君王不能以百姓的劳苦作为自己的乐趣。君主已经建造了高台,现在却又想造钟,这样会对百姓造成很大的负担,百姓必然也不会接受。君主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行的,这样会导致矛盾的产生。”于是,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停止了造钟的想法。

全文主要通过晏子与景公之间的对话宣扬了爱民思想,并劝诫了君王为民着想的执政之道,只有这样国家才会强盛。

晏子使吴

关于晏子使吴的典故想必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当时晏子出使吴国时发生的事情。

宴婴画像

一年,宴婴接到使命出使吴国。在一天清晨,宴婴进宫面见吴王,在宫门口等待了片刻,侍从传了命来说:“天子召见”,宴婴愣住了,吴国的国王什么时候变成了天子。虽然当时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但各诸侯国人就称他为“天子”,于是宴婴立马反应了过来。原来吴王这是向他炫耀国威啊。灵机一动,装作听不见一般。侍卫见他没反应,再一次重复说道,宴婴仍就装作不予理会。侍卫见此招行不通,便在他耳朵边又一字一句的说:“天子请见”。宴婴又装作很惊诧的表情看着侍卫:“臣受齐国国王受命,前来吴国,谁知我如此愚笨,竟走到天子的地方了,实属抱歉,请予原谅,请问何处才能找到吴王?”侍卫很无奈再一次进去向吴王禀告,随后只得传命:“吴王请见”。说完,宴婴一改前副姿态,立马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见吴王,向他行了礼仪。

回过头一想,在整件事情上,吴王本想利用这个办法对宴婴进行羞辱一番,结果事与愿违,自己到讨得尴尬。但他似乎并不放弃进行羞辱宴婴的心,于是装出一副诚恳姿态说道:“作为一个国家帝王,想要长久守护自己的疆土,应该怎么做,什么方法比较可行呢?”宴婴则机智的回答说:“要想一个国家长久,人民是最基础的,只有先将人民的生活安定好,然后再是国家;先施惠,在责罚;强不欺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不以自己的威力去破会其他国家,不已自己的势力来兼并他国。或许也只有这样的方法了,相反的,危险就会将至。吴王听完宴婴的陈述,再也想不出什么难题来安慰他了。因此,宴婴再一次通过自己的机智头脑,取得了出使的胜利。


 

晏子的资料

晏子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他是山东夷维人,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还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在齐灵公二十六年,他的父亲宴弱去世,就由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晏子雕像

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于诸侯界。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孔丘曾赞过他说:“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其中关于他的代表作品是著名的《晏子春秋》。

在朝政上面的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1、治国之道。主要推崇“仁政爱民”作为施政的中心,还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2、劝谏艺术。晏婴在劝谏君王时往往不是直接的强谏而是委婉的曲谏或诱谏,从中显示了他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高度智慧。并且他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场合采取不同的劝谏方式,取得最佳的效果。3、就是个人修养。晏子生性乐观,对生死淡然视之。他说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仁者、贤者、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从来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规律。他始终保持乐观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晏子逐高缭

“晏子逐高缭”这则典故是出自于《晏子春秋》的一篇历史故事,这里主要讲述的核心思想为“在其位,谋其政。”其中的故事提到高缭侍奉晏子三年,却在期间没做任何的贡献,最后被晏子辞退了。这则故事主要从侧面反映了晏子赏罚分明的作事风格。

晏子画像

高缭曾是晏子手下的一名官员,可是一天,晏子却把他辞退了。他身边的随从表示很不理解,于是规劝他说:“高缭在您手下当官已经三年之久了,您不但没有提拔他,反而还将他辞退了,在道德的角度来看并不允许啊?”晏子则说:“我是一个卑微的人,需要通过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够稳定,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效力,可是高缭虽服侍我三年之久了,但从来没有指正过我的不足之处,也没有纠正我办事失误的话,这大概就是我要辞退他的原因了吧。”

如今,细细回想晏子对高缭说的这些话在我们的工作中,绝大部分领导对那些踏实能干,襟怀坦荡的总是给予信任,并委以重任。就要像晏子那样严格要求自己,多听不同意见,这样才能辅佐齐景公,使之国家成为强国。古今中外,用人的问题不是一般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晏子逐高缭”这一典延至今日仍具有现实意义,在现时生活中,有些人唯唯诺诺,虽按时到岗,却不出谋划策,毫不称职。而晏子对高缭的“辞职处理”给今人敲响了一记警钟:“为官之道,重在用人。”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晏子辞谢更宅

晏子春秋是中国古老的传说故事集。作者详细记录了三朝君王与晏子之间的传说和故事,里面共有215个小故事,构成了完整的晏子形象。而“晏子辞谢更宅”就是其中的一个小片段,体现了晏子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的精神品质。

晏子雕像图

这则故事是这样的:齐景公想要给晏子换一个住房,他认为晏子的住房靠近市集,地势较低,有狭窄,环境质量很差,根本没法居住,于是想要晏子换到一个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去。但是晏子却推辞了,他说道:“君王,您的先臣曾在这里居住过,我不能够继承祖业,这房子对我来说已经是极好的了,更何况我的住处离市集较近,买东西也方便了许多,这样有利于我的事情怎么能劳烦别人给我盖房子呢!”景公听后笑道说:“你离近市集,知道东西的贵贱吗?”晏子则回答说:“我私下里也存过钱,怎么可能不知道呢?”景公反问道,那你知道什么东西便宜什么东西贵吗?由于这时期正是景公滥用刑法的时期,市集上有一些贩子专门贩卖假的刑具。所以回答说:“假脚贵,鞋子便宜。”景公听后,心里有些感伤,有一点怜悯之心。自此之后,齐景公就减少了用刑。

晏子辞谢更宅,一方面是为了接近群众,从百姓的生存情况,来更好地为国君提出有力意见,为百姓解决困难。另一个角度就是宣扬了节俭为民的治国方针。整篇故事体现了晏子不谋私利,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精神品质。


 

晏子以什么著称

一朝齐国宰相,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就是“晏子”,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齐国的朝政,虽位居宰相职位,但他的家境并不是那么的富裕,历史上的他是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的。

晏子画像

他曾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恳请治国,体恤农民,在齐国有很高的威望。虽然身居高官,但他的一生过的非常简朴,不谋私利,廉洁奉公,在他的父亲去世时,就大胆突破旧的礼节,从简了事。即使做了相大夫,依旧过着清苦的生活。少食肉类事物,穿着简朴,就连他的家人也是这样。邻居们对他的形容就是:“食不足,肉不给”。他还常常节省生活用品的开销,把省下来的钱或者粮食拿出来救济贫穷的人。他不仅吃饭节俭,在穿戴方面依旧不讲究奢华。他一身布衣,就连一件御寒的皮袄也足足穿了30余年。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家人穿着也是朴素简便,从来不穿丝帛材料制成的衣服。其次居住环境也是简陋,居住的还是祖先留下里的房子,房子周边仅靠市场,环境杂乱。当初景公想要给他换个房子住,也被拒绝了。

晏子曾在临终前,叮嘱他的家人办丧事要一切从简。后来他去世后人们根据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他的故宅,后人称那里为“清节里”。从晏子一生的简朴和节俭的行为实际很好的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张明镜。

 

晏子是哪国人

晏子,名婴,字仲,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对内辅助朝政,屡谏齐王,对外智抗楚国,维护国家威严,是当之无愧的齐国人。

晏子像

晏子具有政治远见,并多次谏言齐景公。在齐景公即位之初,晏子被派去治理东阿,在晏子治理期间,齐景公多次听见关于晏子的坏话,便责问晏子,晏子听闻后,对齐景公保证:三年后让齐景公听到赞扬的话。三年后齐景公果然听见了许多赞扬晏子的话,准备赏赐晏子,晏子却推辞不受,齐景公大感疑惑,细问原因,晏子回答说:“三年前,我秉公办理、不畏豪强,不为礼逢迎,引起了权贵的不满,所以散播我的坏话,三年后,我反其道而行之,自然就开始说我的好话了,所以本该奖励臣,却责罚臣,本该责罚臣,却奖励臣,臣实在不敢领恩。”齐景公听后,自觉不对,知道晏子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贤才,于是开始重用晏子,使晏子辅助朝政。

晏子不仅有治国之才,也有外交之才。晏子出使楚国,遇到楚国羞辱,使其钻狗洞,晏子严加拒绝,最后从大门进去。在楚国朝堂上,晏子又遭楚王戏弄说:“齐国没人了吗?派你来出使。”晏子回答到:“齐国到处都是人,挥汗成雨,比肩接踵,怎么会没人了呢?”楚王又问:“那怎么派你来了呢?”晏子说:“齐国对贤明的君主就派贤明的使臣,对无能的君主就派无能的我来了。”使得楚王和其众大臣面面相觑,成功的维护了齐国的威严。

晏子的所作所为是齐国人的榜样,维护了身为齐国人的尊严和齐国的威严。

唐雎和晏子

作为同是中国历史上的外交人物唐雎和晏子,两个人都在外交上取得了胜利。但是对于取得胜利果实的途径和智慧确是不一样的。对于外交,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下面就让我们对比一下这两个人物在外交上的不同之处。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乃是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为人有胆有识,不畏强权,敢于为国家利益而献身。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晏子聪敏机智,能言善辩。在外交上很灵活,坚持原则。

但对于俩人的外交对比,有人认为唐雎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勇气,能够为了国家不怕牺牲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不怕强权,虽然也表现了对秦王心态的正确的把握智,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勇。能够临危不惧,不畏强暴;相比之下的晏子,则认为他在外交方面更多表现在智,他的应变能力很强,能够利用局势把自己的弱势转化为自己的优势。并通过自己机智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和思维、超人的口才,来讽刺自己的对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弱国无外交。”从国家形势上来说,唐雎就像是解放前的中国外交家,而晏子就像是国力富强后的外交家。不一样的背景,因此外交表现也不一样。所以,对于一个好的外交家他们是没有固定的成事思维,只有最适合的作事方法和审时度势的态度,机智的头脑才能在外交中随机应变取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