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搞不定的蒙古,为何对大清马首是瞻?

《蒙古帝国》中有载:“大蒙古国在鼎盛时期统治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东欧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国。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技术交流,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交流。整个丝绸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只有一个国家控制,这使得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比其他分裂时期要容易得多。大蒙古国的驿站制度,形成了当今邮政的雏形。”

众所周知,蒙古人有着一段极为辉煌的历史时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在欧亚大陆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并建立起了强悍的蒙古帝国,后进入中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统王朝——元朝。

明朝搞不定的蒙古,为何对大清马首是瞻?

尽管后来朱元璋灭元建明,蒙古人被赶会了草原,但明朝也无法真正做到压制蒙古。蒙古人更是时常骚扰明朝边境城市;明英宗时期,蒙古人还曾率军俘虏明英宗,一度兵临北京城下,差点颠覆明朝江山。可见明朝对蒙古是无可奈何的。

然而随着17世纪上半世纪以后,女真部落的强势崛起,最终蒙古大汗额哲率部投降后金,这个持续了数百年的蒙古帝国灭亡了。

那么为何在进入清朝以后,昔日这些荣耀加冕、不可一世的蒙古人却甘愿为满清人所征服呢?

清朝如何征服明朝

明朝不可为,而清朝可为,自然就要看其实力对比了。

明末时期,满族虽然只有几十万的人口,八旗的军队战士更是区区不过六万,然而满族人却最终征服了疆域辽阔的大明王朝。尽管满人是在马背上打的天下,士兵骁勇善战,但若是真的只有6万士兵,如何能踏平天下呢?

明朝搞不定的蒙古,为何对大清马首是瞻?

事实上,所谓的6万八旗兵马只是军队在最初成立时的数字,随着满清的强大,最终建立清朝时,八旗兵自然不只于此。

彼时的努尔哈赤在创立八旗制度时有规定:300壮丁为1牛录,5牛录为1甲喇,5甲喇1固山。而固山便是八旗中的一旗,因此每一旗有7500人,合八旗便是6万人。

但努尔哈赤的八旗是在不断壮大的,八旗兵的人数也一直在增加。再加上后来所谓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满清就一共有24旗,自然就远远不止6万人了,并且兵强马壮。

满清的实力如此,而当时的明朝人口虽多,却内忧外患严重。国内更是民不聊生,怨言四起,而士兵缺乏锻炼,战斗力下降,根本不是清军的对手。

再者,明末时,朝廷内部争斗严重,没有形成抗敌的合力,无可用之人。于是一盘散沙的大明王朝就这样,被迅速崛起的清军打得节节败退,直至江山倒塌。

明朝搞不定的蒙古,为何对大清马首是瞻?

满清对蒙古的三大政策

清朝之所以能够让蒙古臣服,一方面是实力,而另一方面也在于清朝所采取的政策。

满清对蒙古有所谓的三大国策——南不封王,北不断亲、分封以制其力、崇释以制其生。

南不封王,北不断亲

这个政策就是指不断派遣宗室女子来与蒙古贵族和亲,利用这些宗室女子和蒙古的贵族组成了所谓的满蒙联盟,以共同压制汉人。

此外,清朝后宫中也有很多的蒙古女子。彼时努尔哈赤起兵时,女真族的势力还是比较小的,于是为了对抗明朝,他便把与明朝不合的蒙古人拉拢了过来。努尔哈赤采取了最直接的办法——联姻。

如此一来,蒙古和满清就成为了密不可分的姻亲关系,等到清人入关,蒙古自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反抗情绪了。

明朝搞不定的蒙古,为何对大清马首是瞻?

分封以制其力

彼时的清朝统治者为了拉拢蒙古的贵族,于是大肆为其加官进爵,清朝的王公制度同样适用于蒙古。并且清廷还会根据每个人的品级不同,给予相应的食碌和赏赐。于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便达成了一种局面——满清世代为天子,蒙古世代为王公。

在古代社会中,君为臣纲的思想可谓是根深蒂固,蒙古在久而久之之中已经有了臣子的思想,自然就不会去反抗满清,而是甘愿的臣服了。

崇释以制其生

满清时期还大力弘扬喇嘛黄教(亦称中国藏传佛教),对喇嘛给予了种种的优待。

清朝时期,统治者在蒙古各部之间大力推行黄教,还兴建他大量的喇嘛寺庙,以便让大量的蒙古男子去寺庙信奉黄教。

清朝甚至还有规定:每家只需留出一个男子传宗接代,其他男子都要去寺庙信教、当喇嘛。

明朝搞不定的蒙古,为何对大清马首是瞻?

这样一来,应该是军队主力的壮年男子都去信教当喇嘛了,便没有心思造反。于是,蒙古昔日骁勇善战的民风逐渐演变成了信教的风气,没有了杀伤力。

同时,满清统治者还禁止蒙古人接触先进汉文化,即便是蒙古王公,也不能够聘请汉人书吏、学习汉语汉文,甚至于收藏汉文书籍。如此做,便是为了以愚民政策来稳定清朝统治。

被同化的文化,内部的分裂

首先,一个民族的根源在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只有坚固本民族的文化,才能让这个民族长久、稳固的发展。

但是在忽必烈将首都迁移到北京的时候,便已经表明蒙古人被同化的过程。

在迁都到北京之后,忽必烈不仅在汉族的宫殿中进行统治,更是举行了复杂的儒教仪式,还建立孔庙。如此一来,忽必烈已然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中国式”的封建君主。

明朝搞不定的蒙古,为何对大清马首是瞻?

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想要强盛,最基本的便在于人口,人口多才能够促进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

而蒙古国的人数太少,再者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过于原始。一个昔日在马背上打天下的民族,虽然能够在战场上如鱼得水,但在稳定安居的环境下,蒙古的游牧文化就开始摇摇欲坠了。

再加上与汉族人口的大差距,蒙古就很容易被同化,这便是衰败的开始。当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开始摆脱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时,也开始被汉文化所影响,甚至是取代的过程。于是蒙古人逐渐不复当年骁勇善战。

除却文化被同化方面的原因之外,蒙古衰落的另一个原因便在于其内部的分裂。

蒙古帝国强盛时期国土占地约3000多万平方公里,如此广阔的领土面积,很难以历代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形式来治理。于是蒙古帝国分成了4大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金帐汗国)、伊利汗国。四国来共同管理蒙古帝国。

明朝搞不定的蒙古,为何对大清马首是瞻?

但随着蒙哥大汗在钓鱼城之战中被击杀,其他外出侵略的兵马回国夺权。忽必烈与其兄弟为争大汗之位开始了激烈饿竞争,并且持续了整整五年。

这五年的竞争导致的正是蒙古帝国的分裂,内部战争的不断大幅度削弱了蒙古对外作战的力量。因此,在不到百年间,元朝就被推翻了,而蒙古的力量也就无法再与强大的满清相比了。

小结

纵观明、清、蒙古的实力,可见清朝是后来居上,故而能够胜利打败明朝和蒙古。再者清朝之所以能够做到明朝对付蒙古所做不到的成就,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原因——选择征服的方式不同。

当时的明朝选择的是在外部以武力征服和打垮蒙古,但蒙古实力不可小觑,于是互不占好。清朝人选择的则是互相渗透的方式,借此来让蒙古人掉以轻心,再进行同化,这是内部的根源上的征服。这也是为何明朝在百年间都无法征服蒙古,而清朝却能够轻而易举拿下蒙古的原因所载。

参考资料:《蒙古帝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566 字。

转载请注明: 明朝搞不定的蒙古,为何对大清马首是瞻?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