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兵变,隋炀帝杨广死于骁果军之手,背后有何隐情?

大家好,我们的唐服流云天下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大业十四年(618)三月十一日,杨广在江都被杀,享年五十岁。杀死他的正是他最为信任的也是帝国战斗力最为强悍的骁果军,史称“江都兵变”。
首先,宇文化及虽然是兵变的首领,但他并不是兵变的策划者。他实际上是大家推选出来的“傀儡领袖”。宇文化及出身豪门,他的爷爷宇文盛是北周上柱国,濮阳公。他的父亲宇文述是杨广的心腹大将。但他的家庭并不是北周皇族,只是与皇族同姓。
江都兵变,隋炀帝杨广死于骁果军之手,背后有何隐情?
宇文化及是典型的纨绔子弟,金玉其表,败絮其内的废物点心,荒淫骄横,多次犯法,杨广念及宇文述的功劳没有治他的罪,还封他为左卫大将军,许国公。他之所以能成为兵变的首领是因为他的家世,因为要让众将士心服口服的杀皇帝,必须有一位背景显赫的领导。
江都兵变,隋炀帝杨广死于骁果军之手,背后有何隐情?
那么是何原因使骁果军兵变,这背后有何隐情呢?我认为有三点:
大业十二年(616),杨广第三次下江南时杨广已经心灰意泠,打不起精神去指挥扑灭各地的农民起义,可以说杨广主动放弃了重振山河的机会,选择去江南偏安一隅。
大业十二年李密加入瓦岗军,事业风生水起,占领荥阳,切断大运河,包围东都洛阳,此时杨广西归的水路通道被切断。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占据长安,这就使杨广返回中原的希望彻底破灭。
杨广有了长期偏安江南的打算,准备迁都丹阳。这时,朝廷内部分成了两派,支持迁都丹阳的江东士族和支持打回老家去的北方士族,而骁果军大部分将士都是关中人。双方就迁都一事在廷议时唇枪舌战,争执不休。关键时刻,杨广一锤定音,决定迁都。
江都兵变,隋炀帝杨广死于骁果军之手,背后有何隐情?
这就意味着骁果军将士们再也见不到家人了,激起了大多数将士的不满。骁果军是大业九年二征高句丽时招募的,当时的征兵制度是府兵制,平时耕作,战时上阵。而骁果军则是从民间招募而来的勇士,朝廷给予相当大的优惠政策,不但家庭免去徭役与赋税,还有高额的报酬。所以骁果军的战斗力与一般部队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华阴县令李孝常投靠李渊,而杨广杀死了李孝常的弟弟李孝本、李孝质,使人心不稳。
华阴县令李孝常手里控制着大粮仓永丰仓,他的投靠使李渊得到了充足的补给,再无后顾之忧。杨广知道后很气愤,杀死了留在江都的李孝常家人。
江都兵变,隋炀帝杨广死于骁果军之手,背后有何隐情?
骁果军大都是关中籍,谁人没有几个亲戚,谁又能保证他们不投靠李渊呢!所以,杨广这次杀掉李孝常两个弟弟的行为是极为愚蠢的,使得本来就不安定的骁果军军心再次动摇。
兵变的始作俑者叫司马德戡,时任虎贲郎将,是骁果军的高级将领。这时,已经有不少将士由于思乡心切,或者怕步李孝常之后而西逃关中,杨广派部队追回并处斩了不少,但屡禁不止。
于是,便听从了大臣裴矩的意见,把江都的民女、寡妇都许配给骁果军将士,以减轻他们的思想之苦,也好在江东安家。但这个办法也没有起太大的作用。
江都兵变,隋炀帝杨广死于骁果军之手,背后有何隐情?
司马德戡是关中扶风人,他觉得一人逃走风险太大,想煽动更多的人一起逃走。他首先向他的两个好友发出了试探,一个是虎贲郎将元礼、一个是直阁将军裴虔通,没想到一拍即合。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叛逃计划在逐步酝酿着。
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几乎所有的朝廷里所有的北方文武官员都参与其中。直到他们碰到第二个关键人物宇文智及。
宇文智及是宇文化及的二弟,他成功将逃亡计划变成了有组织的兵变。他告诉司马德戡:“杨广虽然无道,但还有很强的力量,如果我们逃走迟早会被追兵追上,一网打尽。不如我们杀掉杨广,这样不但可回关中,更能成就帝王大业!”
但是,弑君这个罪名太大,带上这个帽子将遗臭万年。他们觉得自己的脑袋不够大,所以想到了宇文智及的大哥宇文化及,他的面子、脑袋都够大,是一个理想的替罪羊。
经过周密的计划,三月十日,司马德戡召集全体骁果军将士准备兵变,他对众将士说:“陛下已经知道我们的逃跑计划,准备了大量的毒酒,准备大办宴会,然后把我们全部毒死。为今之计只有杀掉暴君!”将士们听闻都怒火中烧,齐声高呼:“愿听将军号令!”
江都兵变,隋炀帝杨广死于骁果军之手,背后有何隐情?
大业十四年三月十一日杨广被杀,他保持了帝王最后的尊严,解下自己的练巾,亲手替给刽子手。
杨广一生干出了很多大业,最终也因大业使隋帝国的轰然倒塌。唐朝李商隐有诗《隋宫》,写出了他的一生: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05 字。

转载请注明: 江都兵变,隋炀帝杨广死于骁果军之手,背后有何隐情?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