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字伯约,是蜀汉后期最高的军事统帅。在诸葛亮殒命五丈原之后,姜维就从他的手里面接过了蜀国的兵权,成为了蜀国的大将军。可以说在正史当中的姜维,其统帅谋划能力是非常的强悍的。
毕竟当时来说,蜀国和魏国军事实力差距非常大,姜维依靠这远远低于敌人的兵力,硬生生在北伐十一次当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持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可以说姜维的军事才能还是应该得到大家的肯定的,毕竟这个战绩真的是没得黑了。那么在姜维意图复国失败之后,他仅仅斩杀了五六名士兵就被杀害,他是不是没有完全展现出他的实力呢?
首先,先来说一说姜维在正史当中武力的描述。
其实在正式当中姜维武力并不高超,完全就是一个统帅模板。毕竟许多人被《三国演义》当中的故事所吸引,把小说和正史混淆。导致了许多的笑话,根据史书记载:
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从此来看,姜维一直担任的都不是冲锋陷阵的先锋武将。而且其一般出现的时候也是以儒将身份出现,而姜维在文学方面可以说造诣颇深。而作为统帅,他显然不需要去冲锋陷阵,毕竟阵前单挑的故事,基本上都是演义杜撰出来的。真正两军交战都是真刀真枪,摆开车马对着干,哪里会阵前斗将,以此来决定胜负呢?
可以说姜维作为主帅,肯定武力值要比普通士兵好一些,但是绝对达不到演义当中那样像是赵云单枪匹马冲破十万敌军的水平。毕竟真实世界当中这种情况几乎就不可能。 《三国志 钟会传》记载:
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
其次再来说一说当时蜀国灭亡的状况,确实让姜维猝不及防。
要说起来这蜀国灭亡,确实让人猝不及防。主要是因为魏国一边对蜀国进行战略欺骗,派钟会在剑阁一线吸引姜维的主力。而另一路则派遣邓艾走山路偷袭,可以说正是这种双管齐下的操作,使得姜维收尾不能相顾。
毕竟我们要知道的是,根据史书当中的描述来看,魏国兵马足足有着五六十万之多,当时蜀国的兵力要少的多,仅仅是十万两千人罢了。可以说国力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如果按照这种实力对比,蜀国最后败亡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而且魏国当时占据的北方地区,要比蜀国的益州地区强很多,可以说蜀国输得一塌糊涂是很正常的。而姜维的军事才华,也仅仅是做到了给蜀国续命罢了。
最后再来看一看,姜维已经看透没有希望复国,这也是姜维无心再战的一大原因。
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其一是因为蜀国实力本身远不如魏国,除了兵力问题更主要的是民力。毕竟大家都知道,蜀国依靠小国寡民,抵抗中原正统的行为。毕竟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益州地区属于边远的地方。而且更何况益州地区除了成都地区的冲积平原,基本上都是山林。
对于当时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可以说蜀国的人均生产力要远远低于魏国,这也就导致了蜀国面对魏国力不从心。但是蜀国因为地处偏僻,因而战争较少,民心还是可以的。这可以说算是一个利好条件但是实力上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第二就是姜维战略的错误,他选择和邓艾合作就是个错误。要知道邓艾手下的兵马可都是地地道道的魏国人,家小都在北方地区。要是跟着邓艾谋反,家里面肯定是要受到牵连的。这也就导致了叛军和主将邓艾并不齐心,可以说邓艾一旦被杀,这些人就会投降。而在历史当中也的确是这样,在邓艾死后,只有亲兵反抗,其他军士就选择了投降。
其实如果姜维选择游击战略,成功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毕竟蜀国当时来说税负轻,战乱少。民心比较倾向于蜀汉政权,而姜维作为最高军事统帅,可以说威望很高,可以拉起来一支军队。而且益州山高林深,有利于游击战。
那么关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