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七言绝句赠刘景文全诗鉴赏
赠刘景文 苏轼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赠与刘景文的七言绝句,以此来勉励友人。世人都知道大文豪苏轼的名字,但刘景文是何许人也?恐怕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刘景文又名刘季孙,宋仁宗嘉佑年间监饶州酒务,后因苏轼的推荐得到小小的升迁。刘景文的父亲刘平是将军,所以他本人性格也比较豪爽,很得苏轼赏识。
苏轼画像
元祐五年,苏轼任杭州太守,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认识了刘景文,帮他得到了升迁。《赠刘景文》就是创作于当时,短短二十八字,却满满的都是对处于窘境中的刘景文的勉励和支持。可惜,元祐七年,刘景文逝。他和苏轼只结识了短短两年,世事沧桑,不由人。
本诗前两句写景,简短的十四个字就生动地描写出一幅秋末冬初的景致图,萧条中透露出一种凋零的美感。原本亭亭玉立,清吐芳香的荷花早已凋零不见,就连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叶也耷拉着脑袋,无法像伞盖般遮挡雨点。残留枝头的菊花虽然还留有余香,却早被西风吹得花瓣飘零,不复完整,唯有菊花的枝干还坚挺着直指天空,傲然凌霜,一副不肯屈服的样子。
诗的后两句议景,说一年之中最好的时节就是橙黄橘绿之时。看似丝毫没有提到刘景文,其实苏轼早已不露声色地将自己的感情寓于诗中,景中。在文人眼中,橘和菊、梅一样有凌霜傲寒的气质。所以,这里苏轼之意是告诉刘景文,人到中年就像橙黄橘绿的初冬正是意气风发之时。
苏轼的画
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别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豪,其诗、词、赋、散文成就都非常的高,而且擅长书画,苏东坡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虽然苏轼的画作流传至今的不多,但是也足以奠定苏轼在绘画上的地位,可以说苏轼的画作堪称豪放派的经典作品。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
苏轼的画作流传至今的只有《枯木怪石图》和《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在抗日战争期间流失到了日本,现在被日本的私人收藏,《潇湘竹石图》一开始并不知道是苏轼所做,后来经过鉴定一般都认为这幅画也是苏轼的作品,经过几番波折现在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苏轼的画作大胆创新,强调神韵相似,而不拘泥于形似,可以说能够很好的抒发心中的感情与想法,苏轼倡导“文人画”,批评院体之匠气,所以受到了现代美术界的推崇。可以说苏轼的画作成为了一个新画派形成的标志。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中一棵枯木从一个怪石之下挣扎伸展而出,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以说是苏轼内心的写照,虽然整幅画作之中构图简单,但是却呈现出一种孤傲险怪的气息,让人觉得生活中纵使有那么多的不如意,但是终究抵挡不住生命的伸展坚毅。
苏轼的《潇湘竹石图》构图也非常的简洁,但是意蕴却非常的雄厚,让人觉得意味无穷,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丛竹子和几块怪石,但是让人有一种如阅千里江山的感觉,展现了苏轼广阔的胸襟。
苏轼念奴娇
苏轼的《念奴娇》有两首,一首是大家都熟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一首名气没那么大的是《念奴娇·中秋》。
苏轼望月
说起苏轼的《念奴娇》,那《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会浮现在脑海中。苏轼的《念奴娇》即使是过了那么久的时间,到了现代也是能让人们感受到他诗词中的美。有人就给这文字的美赋予了别样的感受,将眼睛看到的变成耳朵听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了一首歌,这首歌经过王菲的天籁之音唱了出来,就显出了一种灵动的感觉。
苏轼是北宋豪放派的词人,他写出的词是那么的豪迈。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是体现了出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句词,不仅把空间扩大到了天上,还把时间变得不重要了。这是多么不一样的想象力啊。当然,铁汉也是有柔情的一面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从中看出苏轼对于家人是多么的想念,可是这份思念之情却只能依赖于一轮圆月来发泄。
虽然苏轼的《念奴娇·中秋》不是那么的出名,不过这首词也不失为一首好词。词中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把静物赋予动感,这样不是变得热闹起来,反而是显得更加的冷清了。
这两首苏轼的《念奴娇》都是在中秋的时候来表达自己心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的。
如梦令苏轼
苏轼的《如梦令》有几首不同的词,其中《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是苏轼《如梦令》中成就最高的一首词。
苏轼画像
《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与苏轼被大家所熟知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显得比较清淡。不过清淡不是没有味道,而是更加的自然纯粹。
苏轼字东坡,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这首词是写给自己,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一首词。《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是苏轼从黄州回到了京城之后因为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而想念起在贬到黄州的那段日子。那段日子虽然有些郁闷,可是生活的却是很合自己的心意。苏轼对于那样的日子分外想念,就给自己写了首词,就有了《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词中的“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就是正好验证了苏轼想要回黄州过安逸日子的想法。这首词是苏轼少见的一种风格。
《如梦令•春思》是苏轼的另一首《如梦令》,这首词中有“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这一句词,这和《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中的“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表达着同一种感情,都是在向往着舒适安逸的日子。
不过苏轼想过田园生活,可是就是不能如意,那可不就是“如梦”一般的想法吗?身在朝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所以只好用作词来安慰一下自己,至少在词中,苏轼是在他向往的生活中。
苏轼寒食帖
苏轼的《寒食帖》有着“天下第三行书”的称号。《寒食帖》是北宋时期的名家苏轼的书法作品,这份作品不是刻意或者说是认真地写下的,而是在一次很随性地写写下的。
苏轼《寒食帖》局部图
苏轼的《寒食帖》是写在苏轼被贬到黄州去的第三年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正好在过寒食节,于是苏轼大笔一挥,就有了“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了。
苏轼是个词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苏轼还是一个书法名家,这知道的人就会比较少了。但是被贬到黄州去,又碰到了寒食节这一个悲凉的节日,于是苏轼有感而发就写下了《寒食帖》。
苏轼《寒食帖》中的诗写得是十分的苍凉而又多情,这是为了表达了自己心中那份惆怅又孤独的感觉。这首诗的书法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心情和情况下有感而发写出来的。《寒食帖》一整篇书法是起伏跌宕,气势奔放,好像是有光一样,最重要的是一点不好的笔画都是没有的。
行书就是讲究一个顺,要行云流水一般。有了一个不一样的心境,需要去发泄出来,就显得“下笔如有神”,所以《寒食帖》就出现了,成了苏轼书法作品的一个代表作。苏轼自己一个也很难再写出像《寒食帖》质量那么高的帖子了吧。
苏轼的《寒食帖》单单从书法的角度上来看就是无可挑剔的,后世很多人临摹过这一字帖,不过没有再出现一个人能写出苏轼《寒食帖》那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