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报:我国货币使用中纸币、硬币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民众货币的使用习惯,究其根源,和货币的特性有很大关系。纸币易携带,但是容易损坏,流通周期短,容易破旧,脏。硬币虽然不易形变,但是重,不好携带。

  一是造币厂分布因素影响。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下面有四大造币厂,分别是沈阳造币厂,上海造币厂,南京造币厂和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前三个都历史悠久,最早的能追溯到晚清时期。粗略的看,普通硬币和纪念币多为沈阳造币厂和南京造币厂制造,上海造币厂也负责一部分,不过上海造币厂和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多造贵金属纪念币、章,上海造币厂还负责了奥运会奖牌的制作。从造币厂的职能和分布来看,沈阳和南京上海是硬币最大的输出地,南京和上海辐射了江浙沪及周边地区,沈阳则辐射了东北以及北京河北等地区。所以沈阳、北京及江浙沪地区是我国小面额货币硬币化程度最好,群众接受度最好的地区。另外,人口多,流动频繁的城市,对小面额硬币纸币的接受程度都较高。西部地区,我知道的,只有西钞公司和成钞公司,都是以生产钞票为主要业务的。

  另一个是运力问题因影响。货币使用习惯的养成和改变都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江浙沪开始投放硬币的时候,我国铁路运输网络运力不足,硬币投放都在造币厂辐射区域内。硬币比纸币流通时间长,不易损坏。小面额纸钞印制成本是高于面额的,小面额货币硬币化是降低货币发行成本的最优选择,不过综合其他成本来看,央行还是以发行纸币为主。近年来随着货币发行环境的改善,央行正在逐步推进小面额货币硬币化。即便现在,西藏的货币投放还是靠空运到拉萨,再用运钞车押运。同等重量,纸币能运 100 亿,硬币可能就剩 100 万了,效率太低。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这几个面积大省以及一些西部省份,货币发行工作是很辛苦的。去过新疆西藏的朋友就知道,真的太大太远了,但是人口又少,花大成本发行硬币实在是得不偿失的办法,所以除了纪念币只投放纸币。

  以上两点原因综合起来,形成了各个地区不同的小面额货币使用习惯。让我们感觉来说,基本就是以地理上的秦岭淮河为界,“南方”多使用硬币,“北方”多使用纸币的差异。

  关于拒收。由于使用环境的不同,就会衍生出来更多的不同。比如不常用硬币的地区,收银人员不能辨别真伪、银行没有存放硬币的盘、箱,柜员不会卷卷儿都是很常见的现象,此外还衍生出了偏见,比如“硬币假的多”和“小面额纸币假的多”。同时,人民银行为了提高货币投放回笼效率,减轻从业人员工作量,实行整袋交接。通俗讲就是凑整。一元以上的纸币,20000 张装一袋,100 张为一把,1000 张为一捆,一袋 20 捆。硬币的话,一角和五角 50 个一卷,500 个为一箱,一元的 50 个一卷,2000 个一箱,5 元的 40 个一卷,1000 个一箱,10 元 40 个一卷,2000 个一箱。其中,箱、袋都是缴存地市级人民银行发行库的最小单位。拿不常用硬币的地方做例子,某一个市,百万人口,其辖区内所有硬币可能就几万枚,还大部分都散落在大家手里。银行有一些,但是又不能凑整上交。不能上交人民银行,就意味着挤占库存,盘库查库清点费时费力(因为没有相关业务,不会配备硬币清分机)。所以,商业银行就不愿意收商户来兑换或者存款的硬币,银行不收,客户不要,于是商户也只能拒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但是考虑到效率、效益问题,就形成当前的局面。货币使用习惯的改变需要漫长的时间客服惯性,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逐步推行小面额货币硬币化的过程里,央行要承担不少骂声。

  最后,还是那句话。

  人民币作为国家名片,请大家爱护人民币。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13 字。

转载请注明: 知乎日报:我国货币使用中纸币、硬币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