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眼中,骑兵就应该是战士骑着战马进行战斗的部队,但为了更好的应对不同的战场情况,又分为了轻骑兵和重骑兵,骑兵之间可以进行转化,彼此配合。如重骑兵作为冲锋兵,轻骑兵的任务就是追击变阵等等。实际上,在古代不是只有骑马的部队才可以被称为骑兵,另外,还包括西域骆驼兵,云南象兵,这些可以冲锋陷阵并灵活作战的部队都能被称之为骑兵。但是随着历史的年轮不断向前推进,军备也在不断进步,骑兵拥有了新的定义且被重新进行了划分,存在着机动性,战场投送,灵活性高的部队才是新时代所需要的“骑兵”。游骑兵是美国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它以装甲高机动, 高灵活快速部署在国际上受到了非常高的认可。
骑兵是数千年之前就已经产生的兵种,当坦克还未出现在战场上时,骑兵在陆战中的军事地位是非常高的,我国的骑兵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存在,从战国到清朝的两千多年里,骑兵竟然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可见骑兵对于战场多么重要。在古代战争中,骑兵一直都是战场中的一大利器,不同的骑兵在战场上的优势也是有所区别的,重骑兵的装甲坚固、装备齐全,故其进攻时冲击力很强,防护能力也特别强,轻骑兵的装甲就比重骑兵少了很多,但这样会更便于活动,将两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将非常有利于战争的胜利。
为何成吉思汗能够创下横扫欧亚的成就,就是骑兵的建设足够完善的原因,而宋朝在军事上一直都是处在软弱的状态,究其原因没有优秀的战马,无法满足对骑兵的需求量。观察各朝各代的军队,主要是汉、唐、明,以及三国时的魏国,他们的军队都是主要由骑兵形成。
在上世纪中叶爆发的世界大战中,只有在亚洲战场上还能看到骑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期,军队规模才成型,很多地方都还需要改进。当时除了步兵部队之外,骑兵就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那批军队了。现代意义的骑马最大的特点就是战术定位发生了改变,冷兵器时代的骑兵擅长正面与敌军刚,因为有了坐骑所以他们战速非常快。自从西班牙找到一种方式--空心方阵能够有效的抵御骑兵的攻击,骑兵在冲锋陷阵上的效果肉眼可见的减弱,三段排枪的列兵方阵可以让骑兵在几米外就停下,不能靠近,随着高射速武器与火炮的出现,骑兵完全是把自己送到了敌人的炮口。所以骑兵就是哪里需要往哪里走,还能提现它作用的就是侦察领域,和平息一些局面冲突。东方战场上的并不算什么,在欧洲战场上的更令人震撼,装甲车的出现吧骑兵仅有的一点你优势也抢占了,空有一个兵种的名号。
在经典抗日战争题材电视剧《亮剑》中,有这样一幕,为了掩护八路军大部队的突围和转移能够不受影响,独立团骑兵连在孙德胜率领下,一直和日军黑岛骑兵联队纠缠着打,最终虽然完成了任务,却是用骑兵连全部牺牲换来的,才让李云龙能够成功率部撤入山区。在两只骑兵部队交锋期间,八路军的骑兵连的子弹是不够的,没多久就消耗殆尽,孙德胜就下令战士们,抽出好马刀,为全面冲锋做好准备,不过对面的日军,却也是毫无迟疑的舍弃了枪支,以马刀迎战,自然日军是没有将子弹打光的,那为何他们也不选择开枪,而是以白刃战展开厮杀呢?
其实,于该剧而言,此桥段也就是为了突出“亮剑精神”。不过就实际情况来看,倒是也不排除日军不开枪可能。当时,日军骑兵使用了6.5毫米的有坂子弹,穿透力是非常强的,一旦双方展开了混战,不排除的日军伤了自己人的可能性。而且栓动式步枪有着弹匣容量小,换弹方式复杂,速度也慢,加上又是在马上,换起来也麻烦,或许这子弹还没上膛,对方的马刀就已经捅入你的肚子了。加上日军还有“武士道”精神,主动接受白刃战在他们看来才是公平的。
我们应该明白,在近现代战争中,杀伤力极大的火器对骑兵到底有怎么样的影响?从古至今步兵在机动性上都远不如骑兵,骑兵也把这一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能取得胜利就坚持战斗,如果失败也能快速撤退。但伴随着热武器在战争中的应用,战场形势对骑兵来说几乎已经没有优势,以八里桥之战为例,当时的英法联军针对清军采取了远近配合的炮火攻击,对远处的清军进行了密集的炮火压制,对近处的清军就使用步枪攻击。为了使火炮武器杀伤力持续,英法联军将火枪手划为了三排,轮流发射装弹,对英法联军提供了极大的火力支援,对过去曾为大清帝国立下赫赫战功的蒙古骑兵造成了沉重打击。
随着战争发展阶段的演变,战争进入了机械化这一新阶段,过去在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骑兵,现在甚至无法发起有利的进攻,防守力量也十分缺乏,连其最大的优点机动性也不值一提。随着机枪、坦克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骑兵几乎就要退出战争舞台了,骑兵更多的被用在了敌情次它、侦查等方面。在敌人使用枪炮等武器进行火力压制时,骑兵就只得改变过去冲锋杀敌的打法。
在影视作品《亮剑》中,当时的情况是,日军已经包围了八路军独立团的骑兵连,但是日军并没有直接开枪,而是和骑兵连来了一次白刃战,使得本来不用牺牲的士兵牺牲了。说是白刃战,但是一开始两方也没有开始互拼刺刀,在枪里还有子弹的情况下,双方先进行了马上的远距离枪战,直到子弹在远距离枪战中耗尽,在这个时候,骑兵连也仅仅只剩下十几人,枪支才被放弃,双方开始拔出刀刃,进行近身搏斗。不用说,即使没有远程武器,日军也从没有想过结局会是失败,其实不难明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已经推广了机械化,这个原因直接限制了日本骑兵的发展,日本军方撤裁了很多骑兵单位,骑兵遭到撤裁以后,
剩下的骑兵可以说是日本骑兵精锐中的精锐,我们把单个士兵本身的素质先放在一边,只说马匹,日军的马匹也是战马中的精锐,兵力上,我军也远远不敌日军,独立团骑兵连的士兵们面对的是数倍于己的日本骑兵,孙德胜能杀掉几个日本军为自己垫背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在这种客观条件下,日军怎么会有失败的念头,日军把这场关系不少人命的白刃战当做一种娱乐方式,也有可能是他们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或者说骑兵的荣耀。其实,不仅仅是独立团的骑兵连,在实际中,日军骑兵的实力更要远胜于八路军和国军的骑兵。
《亮剑》是我国一部非常经典的抗日剧,其中最让津津乐道的剧情就是骑兵连全军壮烈牺牲的那一段,但也引发了很多的质疑,其原因就是日军骑兵在当时明明还有子弹却选择用刀,事实上,只要我们对日本有所了解,就可以发现日本民族最为深入的内涵,也就是我们经常能从日本人口中所听到的与其日本民族文化相关的重要内容——武士道精神。从武士道的起源、发展、变革以及其成为了特殊时期的精神支柱等方面来了解,我们就会知道,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中就曾提到过要光明正大地战胜对手。因此在我军耗尽所有的子弹选择“自杀式冲锋”后,而且此时的日军还占据着非常大的优势的情况下,日军在其所推崇的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下 ,不屑于用这种让他们所不耻的方式来结束这场战斗。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发生这样的事情也是有依据的。
你们的心里会不会生出这样一个问题,《亮剑》里写到的这支八路军的骑兵连,是为了什么才会这么执着的拦住日本的骑兵连,而不是直接逃跑呢?在我看来,倘若孙德胜放弃战斗直接逃跑,他肯定能脱险,那后果就是李云龙他们来面对这支队伍,当时突围的情况是,与李云龙一起的兵力比较少,而且还是徒步前进的,日本骑兵有马,速度更快,就算步兵队伍冲破了包围圈,被日本骑兵追赶上的概率也很大,骑兵连之所以不选择逃跑,原因就在此,他们要让李云龙安全,保护好独立团的有生力量。
读到这里你是否会好奇,在火攻年代还会不会有白刃战这种事情发生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一点日本的战争记者就曾记录过,因为中国人比日本人更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因为我们是被侵略的那一方,我们的战斗力必须更强,所以日本在中国战场上也是吃了大亏,在中国抗日的战场上,常能看见一群背着大刀抗日的中国人。他们有刺刀表明了自己的抗日决心。这是一名日本随军记者亲眼所见,这件事情要从万家岭大战说起,战场上的中坚力量是西北军,这支军队虽然兵力充足,但是它的配备实在是落后。
除了蒋介石手里掌握的中央军在装备上比较精良外,其余部队士兵饱受装备不足的苦,上战场几乎一半的士兵手中没有武器,而且就算有武器也是极其老旧 的那种。西北军就更不用说了,在武器装备上落后敌军一大截,对敌输出不够,所以在装备上的不足就只能靠兵力去弥补,只有想办法尽可能的降低敌人热兵器的火攻才能增加我军的优势。所以在西北军中就出现了大刀队,在日军枪炮的一次次进攻下,拿起大刀与其决一死战,刀刀直击要害,为我方突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万家岭那个地区杀敌无数,重创日军精锐力量,让日军牢牢记住这场血战,“大刀队”让敌人闻风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