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他这么做对秦国而言,意义何在?

孝公三年(前359年),商鞅首次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一户人家若超过2个以上男丁,而不分家立户的,就要加倍征收赋税。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商鞅再次颁布《分户令》,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明确父与子、兄与弟在同一房屋内居住属违法行为,要被处以重刑,其妻子、儿女都会被打入到奴婢的行列中。在第二次颁布《分户令》时,商鞅正式颁布“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的规定,而为何商鞅会在第二次才颁布这个规定呢?究其原因就在于商鞅第一次颁布的《分户令》效果不显著,且不完善。当时商鞅只是规定“不分异者,倍其赋”,即不愿意分家的,就加倍征收赋税。而这种规定就让那些富足的大家族有了可乘之机,当时他们只需要多缴些赋税,就可以不用分家,继续过着大家庭式的生活。
因此,商鞅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的首要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剥夺这些宗族族长对于族中劳动力的控制权,从而让朝廷可以有效地控制这些劳动力。因为只有强制性的让这些劳动力脱离宗族,让他们自立门户,这样朝廷才能合法、合理的去征调及使用这些劳动力,而不会受到宗族势力的牵制。
众所周知,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富国强兵,而要想富国强兵,那肯定就需要大量的钱,而一个国家要想获得大量的钱,基本上就只能靠征收赋税,秦国的赋税主要是靠以田亩数量征收谷物的田租(从云梦秦简可知,秦国实行的是授田制,以“户”为单位,即“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就是每户授100亩田地)、按户计征地户赋。就是说,秦国的赋税征收主要是以“户”为单位的。
众所周知,秦国最初只是一个僻居西陲的小国,它是通过不断地吞并周围的戎狄部落而发展壮大的。因此,秦国的风俗与中原的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例如在对待婚姻家庭上,秦国是“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即父亲死了,儿子就会娶母亲;兄弟死了,哥哥弟弟会娶嫂子、弟妹。由此这种行为可以说是无长幼之别,亦无男女之耻。
如此,想想看,一个毫无道德底线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百姓又怎能做到忠君爱国呢?由此,正如杨宽教授所说,《分户令》的意义是“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是为了革除残余的戎狄风俗,而代之以中原的文明风尚和习俗”,当时的秦国要想一统天下,他们就必须效仿中原的文明风尚和习俗,而要想学习中原的文明和习俗,他就必须先废除自己本国所存在的陋习,这个陋习就是“男女同室,无长幼之别,亦无男女之耻”,而《分户令》就可很好的根除掉这个陋习。
总得说商鞅推出“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的意义在于,他是想将之前牢不可破的大家族式的宗族,变成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如此这样就可以方便秦国对于天下的统治,因为随着秦国百姓的分户,宗族逐渐变成了一个个小家庭,秦国也就可以将国家行政管理直接深入到每个小家庭、每个人的身上,从而真正让秦国做到了“率海之滨,莫非王臣”的行政管理能力。而随着秦国对于天下的统治越发的深入,秦廷各项政策也就能顺利的下达到地方,如此秦国的实力自然也就能稳步提升,因为政令通畅,国运自然就昌盛。
与此同时,随着秦国“户”的增加,秦国可征得的赋税也随之增加,士兵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此秦国也就真正地做到了国富民强。因此,可以这么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的法令是秦国得以强盛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商鞅变法时,曾两次颁布《分户令》:
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他这么做对秦国而言,意义何在?

因此,因第一次的《分户令》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所以商鞅的改革并不彻底,为此,商鞅才第二次颁布了《分户令》,这次的规定非常清楚,商鞅直接禁止父子、兄弟同宅而居,将这种行为视为违反,即使是用钱也是不能违反。
到这里,很多人就不明白,商鞅为何一定要让秦国百姓分家呢?甚至不惜将父子兄弟同宅居住视为违法行为呢?
第一、抢夺人力资源
自西周开始,中国盛行大家庭制,即整个中国就是由有血缘关系的人员所组成的一个一个的宗族所组成的。在宗族中,所有的人员、财产皆由族长负责掌控和分配,他对整个宗族拥有绝对的领导与支配权,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因族长在宗族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及控制权,因此宗族与外面的社会之间实际上就是隔着一道墙,墙外朝廷的律法几乎是进不到墙内的宗族中的,而族长在墙内俨然就是一个土皇帝,号令、赏罚皆由其出。
如此,在当时,朝廷要想调用宗族中的人力若得不到族长的同意,除非是强征,否则是很难征调的。而且就算是朝廷强征,多数族长为了让族中的人力为宗族所用,为宗族赚取财富,他们也多会隐藏族中的劳动力,以此就算强征,朝廷也征调不到多少劳动力。而以当时的环境,若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整个国家的运作将会陷入停滞状态。
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他这么做对秦国而言,意义何在?

第二、增加赋役收入
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商鞅一定要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因为如果让他们继续住在一起,秦国的户口就不会增加,而户口不增加,秦国的赋税也就增加不了,没有钱,秦国又怎能富国强兵呢?由此,商鞅也就强制性规定秦国百姓一定要分家,比如曾经一户人家有3个儿子、3个弟弟,此时如果按照商鞅的规定,那么秦国就能多出5户人家,那秦国就能多出5户人家所缴纳的赋税。想想看,如果秦国的百姓都这样分家,那秦国的赋税能增加多少?这财富绝对是难以估计的。
第三、增加粮食产量
古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直到今时今日,粮食都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物资,如果一个国家缺少粮食,那势必会影响稳定。而在战国那战乱纷飞的时期,粮食更是至关重要,可以这么说,在那个时期,战争中能获胜的一方往往是粮草充足的那一方。
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他这么做对秦国而言,意义何在?

事实上,商鞅也深知这点,而这也是他为何要禁止父子兄弟同居的一大原因。我们刚才也说了,秦朝是实行授田制的,就是土地由国家控制,然后国家会以“户”为单位进行授田,每户人家可获田百亩。因此,在商鞅强制分家的规定下,随着秦国户口的增加,那么其授予的田亩数量也就会随之增加。如此随着被开垦土地越来越多,秦国的可用土地不但得以大大增加,荒田越变越少,同时粮食产量也得以大幅度的增加。
第四、增加士兵的数量
商鞅时期,每当秦国发生战争时,会从每户征调一人入军队,因此,户的多少关系到秦国兵员的数量。由此,商鞅的《分户令》有很大程度也是为了壮大秦国的军事力量,随着户的增多,秦国所能征调的士兵也就越多,而随着士兵的增加,秦国的军事实力也就越强。
第五、移风易俗
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就是不仅要治理百姓,同时也要教化百姓,而统治者之所以那么重视教化百姓,其目的就是为了建立起一个和谐的道德秩序,只有人人都有德行,统治者才能稳固对于天下的统治,因为百姓有德,他才知道忠诚于君主。
第六、稳固秦国的统治
除以上原因外,商鞅会禁止父子兄弟同居,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分户令》可以淡化同族之间的亲情,及宗族力量,由此来削弱宗族对于国家统治的影响,防止宗族势力过大而动摇皇权和国家。想想看,一旦分家,随着时间的逝去,随着血缘关系的越来越稀薄,再加上时间的逝去,亲戚与亲戚之间的感情绝对会越来越淡。如此,随着感情的变淡,那他们也就不会如此前那般的团结,而一旦不团结,他们也就对国家造成不了多大的威胁,一根筷子远比一捆筷子要好对付的多。
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他这么做对秦国而言,意义何在?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845 字。

转载请注明: 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他这么做对秦国而言,意义何在?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