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多贵子”这句话,抛开样本量,只能算一句善意的祝愿——毕竟,面对逆境,迎难而上者少,随波逐流者众。
但它放在云南省会泽县,却有着让人信服的力度。
作为全国扶贫攻坚重点县,会泽近年高考成绩却异常亮眼:每年99%以上普高毕业生升入高校,80%以上升入本科院校,30%以上进入重点大学。2020年被清华、北大录取11人,5年超过百人……
“高考大县”的传奇,由无数位试图改变命运的“寒门贵子”组成。
李龙珍听人说,新城规划馆里,有一张她家搬迁前后的对比照。
她猜,这张照片能入选,大概率是因为她——2019年会泽县“文科状元”。凭借优异的成绩,她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
糟糕的家庭状况,与高考状元身份,中间巨大的落差,构成了一个励志故事的基本要素。
但李龙珍只是听说,这张照片,她并没有去看过。
李龙珍老家在云南省会泽县乐业镇团坡村,一家6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和她。
城里孩子想象不出,大山里常见的“一师一校”,是个什么模样。但李龙珍的启蒙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
一个老师,带两个班孩子,包揽语、数、音、美、体等所有科目。
学校是濒临倒塌的土房子,房顶瓦片残缺不全,窗户没玻璃,雨水常从屋顶流下来,把教室地面泡得坑坑洼洼。
一到冬天,寒风乱窜,和室外没有太大区别。
三年级起,李龙珍转到离家五公里的另一所小学。学校没有食堂和宿舍,中午回家吃饭,吃完再去上学,一天两个来回,要走二十公里,跨两条河,翻一座山。
山上落石很常见,夏天偶尔会遇到洪水和泥石流。冬天路面结冰,打滚摔跤也是家常便饭。
“现在回想起来,我都很佩服自己曾经的坚持”,李龙珍说。
她更佩服父母的远见,“因为家里姊妹多,负担重,父母小学没读完就辍学了”,李龙珍说,但他们相信知识,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早些年,村里的青壮年都去打工了,他们也邀约李龙珍父母一起,“大城市挣钱容易,守在家里,挣不到钱的”。
李龙珍的父母,婉拒了村民们的邀约。
从李龙珍上小学起,父母就没出门打过工,“在家务农辛苦,挣不了钱,但父母说,如果他们出去了,我和我哥就成留守儿童了”。
实际上,在李龙珍之前,这两位只有小学文化,靠种地挣钱的农民,已经把大儿子送到西安念军校,今年开学大四了。
“我爸妈虽然没文化,但不说空话”,李龙珍说,“他们和我一起在努力”。
小升初时,李龙珍问妈妈,万一进不了实验班怎么办?妈妈说,进不了就进不了,在哪儿都一样要学习。
中考前,李龙珍又问,万一考不上高中怎么办?
妈妈说,尽力就行,考不上也可以读技校或者打工。她补充了一句,“但就算出去打工,也要有自己的规划”。
进城住校读高中,李龙珍对一切都不习惯,宿舍、新老师、不太搭理自己的新室友……曾经的期待,都变成了惶恐。
“我太在意周围同学的看法,并把他们当成参照标准”,李龙珍说,从高一到高二,她的弦崩得很紧,时常迷失在自责和自卑中,很压抑。她很努力,“但我努力的目标不是自己,而是别人……”
“曾经的自己步履匆匆,只为赶上他人的步伐,却忘了自己的位置在哪儿。一路走得很辛苦,也很孤独”。
因为新冠疫情,李龙珍留在了家里,在当地媒体实习。
她在实习作品中,为即将进城读书的孩子们写道:“上高中,不是只为了上清华北大,不是为了让你成为别人,你们只要成为自己就好”。
周一到周五的上午,张普都要出门,去给一名初一学生补数学。去年7月中旬,张普一家搬进了新城,“干净和安静”,是他对新城的第一印象,“甚至感觉像走在一个新校区里”。
因为疫情,今年暑假特别漫长,张普和高中的几位同学一起,当起了家庭老师。
他们的海报单上写着,“就读于211、985大学的我们,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小学、初中的家庭辅导”。
去年,张普以会泽县理科第二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工科试验班。招牌很硬,但因为今年学生放假迟,报名者寥寥。
做电器生意的章女士,请张普给女儿补数学,20节课,每节课2小时,价格是行价的三分之一。
张普没有计较,“有钱挣就行”。
张普的老家,在会泽县东北部的马路乡弯寨村,一个极度缺水、自然条件恶劣的山梁子上,靠父母务农维持生计。
从小学六年级起,张普就在县城上学,寄宿在叔叔家,只有寒暑假才回老家。
县城读书开销大,但父母对子女读书看得很重,为了供张普和弟弟念书,他们甚至借高利贷维持,“小学时,老师说我聪明,能读书,这点父母深信不疑”。
“因为贪玩,一度学习成绩也很差”,高一时,张普被分到了全县最好的班,他的排名为倒数第8,“被安排坐第一排,老师眼皮底下”。
高一分科后,张普“懂事”了,开始用功,但最初的动机并非为了个人前程,而是“忽然明白了爸妈的辛苦,想考个好分数,回报他们”。
之后,张普的排名迅速拉升,直到高考。
很长一段时间里,张普很少回忆童年。直到现在,就读于浙江大学的他,才逐渐接受了自己的童年。
“我不再抗拒去回忆它,相反我认为,那是一段快乐和宝贵的经历”,张普说。
2018年,考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专业,本博连读的饶小丽,有着和张普相似的求学经历。
饶小丽来自会泽县大海乡坪箐村,为了生计,父母很早就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带着孩子,搬进会泽县城,租房子供孩子读书。
“那时条件苦,出租屋常漏雨,一到下雨,爷爷就到处修修补补”。饶小丽说,全家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她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窘迫的人生,和改善一家人生活条件的迫切心愿,成为饶小丽学习的动力。
“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这一定是最好的出路”。
饶晓丽的经历,就读于中国社科大的龚升鹏感同身受。他的经济状况至今依然拮据,上学期放假回家,靠的是学校资助的700元返乡路费补贴。
他坦言,作为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他能走到这一步着实不易,“家里同时供着三个中学生,奶奶又经常生病,家里常因缺钱一筹莫展”。
“比我们家还困难的家庭,还有很多”。
从高一到高三,龚升鹏靠国家助学金、学校免除学费得以完成学业。“曾有过无数次放弃的念头,庆幸的是,最后我们坚持下来了”。
坚持,源自“为了家人过得更好”的信念。但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恒心。
李龙珍说,她在农村的同学,初中时就有三分之一去打工了,“有的是没大人管,自己也不爱学;有的是为了改善家庭条件;有的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自信能打出一片天地”。
“他们很多是留守儿童,有的原本成绩挺不错,很可惜”。
易地搬迁后,大量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入新城,会泽“高考大县”的传奇,在未来还会延续吗?
在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新城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李斌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会泽新城改扩建学校12所,提供学位15840个,可以解决义务教育搬迁的14829名学生就学”,他说,在云南省教育部门支持下,县城开工新建3所普通高中,新增学位9000个,将破解普通高中扩容难题。
“学习条件将比以前好得多”,他认为,更多“寒门贵子”,将从会泽走出。
新城一所小学的计算机课堂。
在此,我们邀请您一起,为会泽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孩子送上一份爱心。助力他们的逐梦之路,走得更远。
点击,即可参与募捐。
第38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