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二》记载,李世民曾经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秦汉时期,中国有了皇帝。皇帝管理那么大的国家,肯定不可能事必躬亲,就需要有人替他办事。皇帝设立了丞相职位,让他成为百官之首,替皇帝管理国家。丞相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经常让皇帝睡不着觉。皇权与相权之争,在历史上经常上演。皇帝被丞相杀掉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
汉武帝的时候,为了解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采取了隔三岔五杀丞相的办法。谁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基本上就等于被判了死刑。汉武帝杀掉的丞相太多了,结果没人敢当丞相了。汉武帝任命卫青的姐夫公孙贺为丞相的时候,公孙贺就求情说:“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
公孙贺不想当丞相,却被汉武帝强迫出任丞相。公孙贺出任丞相的时候,家人非但不高兴,反而愁眉苦脸。汉武帝用了公孙贺一段时间之后,就灭了公孙贺全族。这件事情,不是小说段子,而是典出《汉书》记载的正史。
相权与皇权的争斗,持续了几百年。到了隋文帝的时候,提出了解决方案。隋文帝的办法,就是设立三省六部制,用群相制来分割丞相的权利。原本是一个丞相的权力,被好几个宰相分割,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就大大降低了。
唐因隋制,也实行三省六部制,并且还有所改进。唐初的宰相,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纳言(后来叫侍中)。中书省的长官,是两位中书令,唐初是正三品官阶。门下的长官,是两位门下侍中,唐初是正三品官阶。
尚书省的长官,只有一位尚书令,正二品官阶。唐朝只有一个人当过尚书令,就是秦王李世民。《新唐书》记载说:“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尚书省的长官,是左右两个仆射(读:夜)。左仆射和右仆射,外加两个中书令,两个门下侍中,就是唐朝常设的六大宰相。
隋文帝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除了六大常设宰相之外,唐朝还有本官加衔的宰相。比如魏征本官是秘书监,后面加上“参议朝政”,就是宰相了。唐朝的官职后面加上“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都算是大唐宰相。
本官加头衔的宰相,有参与决策的权力。朝廷需要加强哪个部门的权力,就会给该部门的主官,加宰相头衔。比如安禄山,在范阳镇守的时候,就以边将本官,加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
唐朝设立这么多宰相,也是各司其职。唐朝的宰相,尚书省的两个仆射负责行政。中书省的两个中书令,负责决策。门下省的两个侍中,负责驳正。
关于唐朝决策的流程,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李世民的亲弟弟汉王李元昌谋反,这样级别的人物,已经不是大理寺和刑部敢判了,必须让宰相们来决定。李世民让中书省讨论处理李元昌,两个中书令讨论后,起草诏书判李元昌死刑。
李世民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李世民想饶弟弟一命,把诏书里的死刑,改成徒刑,然后用玺。诏书被发往门下省,门下省的两个侍中认为徒刑太轻。门下省只有封驳权,没有决策权。门下省只能将草诏驳回中书省,让中书省重新讨论如何处理李元昌。
中书再次起草诏书,判李元昌死刑。李世民再次改判徒刑,然后将草诏发往门下省。门下省再次将草诏驳回,送到中书省。中书省再次决策,草诏判李元昌死刑。李世民用玺,同意判李元昌死刑。草诏送达门下省,门下签章通过,草诏就成了诏书了。
门下省把赐李元昌死刑的诏书,送到尚书省。尚书省两个宰相签章通过,交给刑部办理。刑部接过诏书,负责执行对李元昌的死刑。
唐朝的生杀予夺,都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驳正,尚书省执行。如果碰到特别重大的事情,比如对突厥用兵,就要三省宰相和本官加衔宰相集体讨论。碰到群相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还要表决通过重大决策。
长孙无忌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唐朝的宰相那么多,有两个好处。一个是防备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另一个是防备拍脑袋决策。有的时候,皇帝头脑一发热,就会犯错误。比如李世民杀张蕴古,就是典型的拍脑袋决策。
再后来,李世民想杀大臣,都是要经过中书省先决策,门下省讨论通过,尚书省签章,才让刑部执行,这样就避免了许多冤杀案。
实行三省六部制之后,朝廷至少有六个宰相互相制衡。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基本上消除了。到了唐高宗当朝的时候,又发生了相权威胁皇权的事情。长孙无忌一人身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省事”的职务。
决策、驳正、执行三大权力,都被长孙无忌抓在手里,根本就没有能制衡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要杀谁,就杀谁,李治都制止不了。长孙无忌要杀吴王李恪和荆王李元景,草诏的事情归长孙无忌管,封驳的事情还是归长孙无忌,执行死刑的事情还是归长孙无忌管。
李治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新唐书》记载,李治曾经替皇叔李元景和皇兄李恪求情曰:“朕欲从公丐叔及兄死。”
李治的求情,丝毫没有动摇长孙无忌杀李恪的决心,李恪还是被处死了。李治见到相权已经架空皇权,才培植了以武昭仪为首的庶族功臣集团,对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发起攻击。长孙无忌被杀,表面上是武皇后容不下他。
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三省分立被长孙无忌搞成只手遮天,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已经达到了让李治无法容忍的地步,李治才会对母族下手。长孙皇后家族的覆灭,说到底还是皇权与相权之争。
写到这里,我就想啊:“如果长孙无忌听懂了李世民本文开头的那段话,就不会一人把持三省相权,就没有相权与皇权之争,长孙皇后家族就不会被灭了。只可惜,长孙无忌听不懂李世民的话,才给家族带来灾祸啊。”
本文史料来源:《汉书》《资治通鉴》《新旧两唐书》
本文由王福星原创。码字不易,请尊重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人已经和维权公司签约,委托维权公司代理维权。未经授权转载者,维权公司会代表本人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