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出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建议,加快编制发布重大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指引,加强规范,更好保护个人信息权。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问题刻不容缓。”连玉明说,疫情期间因防控需要,出入商超、写字楼、车站等公共场所,扫码、填写个人信息成为常态。掌握个人信息的主体众多,许多商铺都要求客人填写身份证号、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而这些收集信息的主体对个人信息保护能力差异很大。
连玉明建议,加快编制发布重大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指引,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传染病爆发中伦理问题的管理指南》,明确具有收集与使用相关个人信息权力的指挥机构、执行机构,并明确相关工作启动条件和流程规范。建立统一集中管理机制,运用脱敏技术、去标识化、加密等措施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基于大数据关联分析结果,不触达相关人员隐私。对公共卫生监测、临床研究、个例患者遭遇及传染病爆发期生物样本数据的快速共享建立严密访问机制,防止数据泄露、丢失及未授权使用,并做好疫情退散后的数据处理方案。
连玉明还建议,在个人信息保护法中规范行政机关、公共机构的信息收集、使用和处理权限。对这些主体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收集信息、收集哪些信息、如何收集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在收集后的安全使用,都应划定边界并依法规范。还可借鉴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的做法,所有资料使用者必须遵守6项保障资料的核心原则,如果违反其中任何一项,隐私署有权发布强制执行通知、约谈数据使用者,并有权系统调查数据使用情况。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武红利
编辑:李拓
流程编辑:王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