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之战,是爆发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场战役,由东魏的实际掌权者高欢对西魏单方面发动的进攻。公元546年,高欢率领着十余万大军,想要围攻当时由西魏占据的玉璧。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以后,东魏的势力远远超出西魏,更别说高欢这一次倾山东十万余大军,想要和西魏争夺玉璧。
而西魏在公元543年的邙山之战中足足损失了六万余大军,刚刚过去三年,东魏又发动玉璧之战,正常的结果应该是西魏惨败,东魏夺走玉璧城才对,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强盛的东魏并没有如预期般那样取得胜利,反而是一直以来处于弱势地位的西魏取得了胜利,并顺利扭转最初“东强西弱”的局面,这是为什么呢?
一、玉璧凭什么成为东西魏都争夺的香饽饽?
玉璧城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处于汾河南岸,地理位置十分独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致上东西魏以黄河作为分界线,而玉璧城是在黄河以东,按理说这个地方应该是由东魏把控的,但是偏偏事实是西魏在掌握这个地方。
玉璧城如果形象地说起来就像是一枚西魏乱入到东魏领土上的钉子,所以东魏的高欢又怎么能忍受自己掌控的领土范围之内扎进了一枚别国的钉子呢?但是玉璧城是一个固定的场所,他又不可能自己长腿跑去西魏的边界,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赶走西魏驻守在玉璧城的人,然后收归己有。
玉璧城地理位置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它在军事上的战略位置。
玉璧城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被放在高处的盒子。玉壁城位于汾水南岸的高垣,城下濒临汾河,而除了面临汾河的那一面,其余东、西、北三个方向都是深沟巨壑,就是这样突兀的地势使得玉璧城成为了一座险峻的城池,而在当时这样易守难攻的地方历来也都是兵家必争的地方。
玉璧城位于汾水南岸,而汾水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东魏的人想要到达到达黄河的渡口就必须要经过玉璧,所以对于东魏来说,拿下玉璧不仅仅只是拔出一个在自己领土范围内的一颗钉子,也是为了更加畅通地去黄河渡口;
而对于西魏来说,在东魏领土上守卫这一城池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考虑到玉璧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的位置,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西魏当然也不愿意轻易将这座城拱手让人,这就有了玉璧之战。
二、玉璧之战,强盛的东魏为什么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
1、韦孝宽镇守玉璧
其实东魏早在542年的时候就曾经尝试过进攻玉璧,当时镇守玉璧的是西魏的王思政。
王思政镇守玉璧的时候,认为玉璧地处险要,所以向西魏请求在那里修筑城池,直到高欢来攻打玉璧,王思政因为修建了城池使得原本就难以进攻的玉璧城更是固若金汤,高欢没有办法,最终选择退兵。
《北史》记载:“思政以玉壁地险要,请筑城。即自营度,移镇之。管汾晋并三州诸军事、并州刺史、行台如故,仍镇玉壁。八年,东魏来寇,思政守御有备,敌人昼夜攻围,卒不能克,乃收军还。”
公元546年,韦孝宽以被王思政举荐为并州刺史,前去镇守玉璧。韦孝宽这个人,早在北魏时期就曾多次因为立了战功而升迁,后来一直都在宇文泰麾下,很受重用,总之是一个非常有军事才能的人。
高欢达到玉璧之后,先是打算让部下在城南筑起有足够高度的土丘,然后来一个居高临下破城而入。而韦孝宽对高欢的这种行为是不予理睬,同时将城内的两座高楼连接到一起,派士兵日夜密切防守。
高欢见韦孝宽的反应一点不激烈,看起来还淡定地很,又对他说,你们把楼缚得这么高,我还是有办法穿城降服你们。一面说着一面继续让东魏的士兵加快进城,除了在城南筑土丘外还挖地道,然后又在城北筑土山,一直为攻城做打算。
但是高欢有张良计,韦孝宽也有过墙梯。
韦孝宽面对高欢的一系列操作,又让自己的部下在玉璧城里挖掘堑壕,然后在地道里储备大量的粮草,这样等到东魏的将士通过地道的时候就会有两种死法,一是被驻守在玉璧城里的西魏守军擒杀,而是被西魏守军烧死。
高欢见一计不成,又心生一计,让部下制造尖锐的战车,用来摧毁一切想要摧毁的东西,西魏的韦孝宽针对东魏制造出来的战车,也派人赶造巨缦,用来阻拦高欢战车。
这下高欢的计谋又打了水漂,于是他废物利用,又将松竿绑在战车上,然后浇上助燃液体,点着火,打算火攻玉璧城,但是韦孝宽又命人做好铁钩,按上利刃,只要火杆以来,马上就斩断它,让火蔓延不开来。
就这样,总是高欢想尽了一切办法,韦孝宽总有办法化解,整的高欢焦头烂额。
高欢见攻不下玉璧城,就派人去招降韦孝宽,可惜韦孝宽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不愿意对东魏投降,接着东魏又使了一出离间计,想要让城中的其他士兵反水,但是也没有成功。
高欢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将韦孝宽的侄子绑到城下,以此来威胁韦孝宽,想着这下你总该投降了吧,但是韦孝宽反而却被高欢的这种行为刺激的更加生气,有城在人在,城毁人亡的气势在里面。
最终,镇守玉璧城的韦孝宽凭着聪慧的军事才能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功耗得东魏将士损失惨重,高欢本人也因为长时间忧虑而伤了身体。
如果换一个人来镇守玉璧,不见得就能做的比他更好。
所以说,宁愿争斗到底也不愿意对东魏投降的韦孝宽才是西魏能够继续坚守玉璧城的先决条件。因为如果遇到那种没有头脑的将领,即便玉璧城再多易守难攻,也会轻易把它拱手让人。
2、玉璧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
西魏的韦孝宽之所以能够坚守玉璧,和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我前面也说了,玉璧城因为位于汾水南岸的高垣,所以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被放在高处的盒子,城下濒临汾河,而除了面临汾河的南面,其余东、西、北三个方向都是深沟巨壑。
就是这样突兀的地势使得玉璧城成为了一座险峻的城池,而在当时这样易守难攻的地方历来也都是兵家必争的地方。
所以高欢在制定攻城策略的时候才会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就因为玉璧城位于高处,三面都是深沟巨壑,东魏将士不宜从这三面进攻,所以只能选择在南面想尽一切办法,不管是火攻也好还是挖地道也好,玉璧城都是站在不易被轻易攻击的高度,固若金汤;
而韦孝宽也借助这“身居高位”的天然屏障将自己的智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所以说,当易守难攻的玉璧城配合有勇有谋的韦孝宽时,原本易守难攻的玉璧城就变得更加固若金汤,曹欢带领的十多万东魏大军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不能伤到西魏一兵一卒,反而会让己方损失惨重。
五十多天过去了,玉璧城还是玉璧城,驻守玉璧城的还是西魏的将士,然而东魏却在这段时间里足足损失了十分之七的兵力,高欢想破了脑袋瓜也没有攻下玉璧,反而又让韦孝宽占据了中山。
高欢本人也因为愤恨恼怒而病倒,最后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退兵,两个月之后,高欢郁郁而死。
三、玉璧之战,西魏又因何而扭转“东强西弱”的局势?
再回到最初的话题,为什么说玉璧之战西魏成功扭转了“东强西弱”的局势。
我前面也说了,东西魏虽然是由北魏分裂出来的,但是在政权建立之初军事力量并不对等,东魏的力量一直是强于西魏的,所以当时就形成了东强西弱的局面。
但是玉璧之战后,东魏元气大伤,高欢更是在两个月郁郁而死,这个时候东魏和西魏由原本的东强西弱转变为相对实力均等;
高欢死后,继任者高澄上位,高澄没过多久又被家奴所杀,于是他的弟弟高洋上位,建立北齐,可没过几年高洋就开始不理朝政沉迷酒色。
与此同时,西魏的宇文觉也在堂兄宇文护的拥护下取代西魏建立北周政权。
接下来北齐几个上位的皇帝也大多都是歪瓜裂枣,政权更迭,国家十分不稳定,而北周则借此机会充实自身,迅速增强国力,最终不仅改变了东强西弱的局面,还成功灭掉北齐的政权,一统北方。
总结:
玉璧之战,一直以来势力强大远胜于西魏的东魏为什么没有取得胜利甚至还死伤惨重,而西魏又因何扭转“东强西弱”的局面?
我认为原因是因为西魏派了一个有勇有谋的韦孝宽镇守玉璧,他能最大化的利用玉璧易守难攻的独特地理位置,见招拆招,整的高欢毫无招架之力,在玉璧之战中让东魏兵力损失惨重,大大挫伤了东魏的势力。
接着随着高欢的去世,继任者又几乎没有什么大作为,已经取代西魏的北周最终“翻身农奴把歌唱”,一鼓作气灭掉北齐,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参考书籍:
《北史》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