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吸引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回国发展

加快吸引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回国发展

    最近,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博士四年级的周帆正处在毕业找工作的关键档口。和身边很多海外青年一样,他打算回国发展。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对国内招聘信息知之甚少。

    周帆的另一个身份是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经过调研,他发现信息不对称是很多海外青年回国就业时普遍遇到的问题。今年年初,在全国青联秘书处开展的“青联思享汇”上,周帆反馈了这一情况。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青联以团体名义提交了《关于加快吸引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回国发展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

人才回流向好,呼吁继续加大引才力度

    无线通信专业的博士赵杨平是深圳大学副研究员。他曾工作过的加拿大实验室是全球最大的无线通信实验室之一。随着5G科技浪潮的到来,我国电信产业加速发展,这坚定了赵杨平回国贡献力量的决心。他放弃海外的就职机会回到祖国,打算大干一番。

    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回国工作取得显著成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陈丽君教授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才回国的意愿较往年更强。”

    然而,目前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方面仍然处于劣势。虽然科技人才总量大,但目前高端科技人才数量明显不足。同时,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我国吸引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回国发展的政策也存在不足。

    《提案》指出,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海外科技人才安全保障体系”“海外科技人才引进领域及对象也不够精准”。不仅如此,海外人才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尚未建立,引进海外人才后续配套政策落实力度不足,引进主体上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也得到全国青联的关注。

    《提案》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共同完善海外引才工作机制,使海外青年科技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特别是抓住疫情过后部分海外侨胞和留学生回国意愿强烈的契机,加大对海外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

精准引才,呼吁完善引进机制

    就加快吸引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回国发展问题,《提案》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建议。

    其中,就周帆提出的信息不畅问题,《提案》指出海外人才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尚未建立。他建议:“搭建海外人才引进信息发布和政策宣传平台,实时更新国内对海外人才的需求信息及相关政策措施,加大面向海外青年高科技人才的政策信息宣传力度,打破信息壁垒,打通海外人才同国内相关行业产业的联系渠道。”

    2017年,留学韩国的博士毕业生李喆选择回国创业。目前,他在杭州有自己的创业团队,主要从事智能遥感卫星有效载荷和遥感数据处理与识别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与周帆不同,李喆关注到海外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进领域及对象不够精准的问题。

    《提案》指出,当前引才的对象和标准比较粗放,存在以学校、专业名气及论文发表数量、职称等界定人才标准的现象。

    对此,李喆深有感触:“应该适当破除海外人才引进中‘唯资历、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的‘五唯标准’,创业更要这样。”

    他认为,学历是人才引进中一个重要参考标准,但不能仅以此作为创新能力的标准,要结合国家需要、战略发展需要,从项目本身的创新程度和发展前景考虑。

    事实上,选才标准的“一刀切”还将部分企业急需的人才拒之门外。南方某企业曾希望开拓游艇市场,于是想方设法找到一位国外顶尖工程师,可这位享誉国际的人才却无法被纳入当地人才政策。原来,这位工程师只有本科学历,而各级引才的政策都对学历作了明文规定:硕士甚至是博士。

    陈丽君表示,标准问题确实是当前吸引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回国的核心问题之一。“其实,各地已经在探索改革人才认定的评价标准。”她举例,目前浙江省已经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即“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问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

    对此,《提案》建议,建立灵活的引才机制和务实的评价标准,引进成果上务实化,注重真正实现技术随人才回国;引进对象上精细化,建立有针对性的引才清单点对点联系。放宽对“人才回国”的定义,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将人才智慧成果通过灵活方式引入国内,创新调用全球青年人才资源的新模式新机制。

“高明”引才,引进主体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提案》还指出引进主体上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才流动应该多依赖市场发挥作用,但当前我国政府发挥作用的比重仍较大。这虽然可以增强可信度,提升工作效率,但也存在着明显弊端。

    少数地方政府的引才工作已成为一项“带指标”的任务。在工作压力下,当地政府采用“广撒网、撒大网”的方式寻找人才,并没有从当地用人单位实际出发统筹规划。

    实际上,国外很多用人单位都借助参加顶尖国际会议的机会招揽人才。而地方政府组织的引才工作则很难与学术会议的举办时间保持一致。

    同样作为海外人才回国发展的赵杨平建议,政府很多时候可以让中介机构或民间协会去做这件事。他还建议,各地不要一味以引进人才绩效作为政绩结果导向,而要考虑到这些人能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就未来如何加快吸引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回国发展,有专家提醒,引才工作不仅要“精明”,还要“高明”。一方面,我们要按照国际惯例、遵照相关国际规范开展好常规工作,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创新方式,比如推动一些重要领域的国际合作,吸引更多顶尖人才来华交流;还可以将选拔人才的目光放得更长远,关注目前在校就读的学生,以此储备更多人才力量。

切实关注,呼吁加强引才保障

    2019年,曾先后在瑞士日内瓦大学、日内瓦州立医院等机构从事科研工作的谢添武通过海外人才引进,成为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青年研究员。他回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感受到在异国作为外国人在科研领域发展的天花板。

    谢添武对回国发展抱有期待,也面临不小的科研、生活压力。他介绍,高校大都实行限定时期内的“非升即走”规定,即使学校不再额外加压,自己也会时常紧绷着一根弦。

    在上海工作的谢添武也感受到房价带来的居住压力,他期待能够延长现行规定下公租房的使用时间,缓解海外人员引进后的住房压力。

    因此,全国青联在《提案》中提到:完善引进人才保护机制,降低人才回归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为人才在落户、居留签证、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在人才保障方面,除了后续配套政策以外,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对国内外知识产权方面的担忧也非常迫切。

    归国后,赵杨平看到不少博士在毕业季回国遇到的难题,于是他集结了当时几个同学在海外创立了加拿大研发智库,专门致力于对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

    “知识产权的跨国转化很难”。研发智库工作过程中,赵杨平发现知识产权问题是归国青年常会碰到的难题。“这需要比较成熟的国际协调性。对于绝大多数海外博士来说,大家都没有能力处理这种事情。”

    对此,《提案》中表示,当前对海外科技人才归国发展缺乏明确的法律予以保障,特别是对国外相关法律研究不够,对在国外知识产权相关纷争引发的后果估计不足,对在国内知识产权外泄可能渠道及相关争议后果预估不足,缺乏抗风险保护措施。

    “当前国际知识产权纠纷情况非常复杂。尤其体现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理念、保护规则和知识产权制度实施方面的分歧与冲突。”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教授冯晓青说。

    对国外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冯晓青建议,一方面回国人才在回国前要了解与所在的雇主及相关单位签订的协议,了解协议对本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的约束;另一方面,了解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特别专利法关于职务发明成果申请专利和专利权归属的规定。对于海外青年在国内知识产权外泄方面的担忧,冯晓青认为,当下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执行方面存在一定的执法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现象,并且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本身存在证据取得难、维权周期长等问题。

    对于知识产权方面,陈丽君则建议,在下一阶段的引才工作中,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在国际规范中审慎操作,避免此类纠纷。

    《提案》中建议,要“制定系统的海外人才引进发展规划,明确我国海外人才专业领域需求重点清单及相关保障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在国家整体海外人才引进规划框架下形成合力,及时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带动前沿科学发展的国际化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杨宝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449 字。

转载请注明: 加快吸引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回国发展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