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受访者供图
多维结合 多方联动
田家炳中学社会实践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课程计划内的社会实践和课程计划外的社会实践。课程内的社会实践是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或学生自己开展的,有一定教学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该种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目标内容息息相关,主要的形式有校园劳动、校内文化活动、军训、学农、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外的社会实践主要以学生为主,更多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力与意识,包括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参观寻访等社会实践活动,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计划外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形式、内容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意识的空间,使学生提升能力、开拓视野,更多地了解社会。
依托上海市红色场馆教育资源,通过高中团支部与初中雏鹰假日小队结对,建立“大手牵小手”团建带队建实践寻访活动机制,突出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将自主管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达到提高实践效率的积极作用。同时,整合资源,开发多个志愿服务岗位,建立“志愿者精神”等课程体系,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社会调查活动,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社会实践“项目化”的实践体系,逐步提升实践活动的内涵,提升学生的观察意识、研究意识与学习意识。
基于田家炳中学团委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团委合作共建的“社会实践大课堂”,建立“导师聘请”制,以初高中学生结对分组,形成研究性学习团队,开展相关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建立初高中实践活动德育课程一体化体系。
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建立横向的德育一体化机制,并通过实践活动育人育心,使学生“从做中学”,感受社会氛围,服务社会、回馈社会,提升社会实践辐射作用。
吸纳造就 常做常新
除了常规的志愿服务,田家炳中学也力求在各类志愿服务中将服务常做常新。首先是机制创新,建立上海田家炳中学《青田》志愿服务手册,为学生建立志愿服务过程性记录,从多角度建立服务专栏,其中包括服务感悟、志愿服务“微”报告、服务掠影等多个项目。以创新机制、创新记录载体为依托,全方位服务广大志愿者,做到雁过留痕,服务有记录、服务有成效,更突出了志愿服务工作的“主动意识”。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志愿者服务于广大受众群体,也更是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中自我服务,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有效载体。
通过《青田》志愿服务手册记录,仅仅一个暑假,田家炳中学“青·田”志愿者们就参加了共包括8期爱心暑托班、11期街道居委会志愿服务、7期活动中心志愿服务以及6期医疗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志愿者共计232余人次,服务时长总计490余小时。真正做到了利用暑期实践时间服务他人、服务社区、回馈社会,从热爱身边的家园开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同时,田家炳中学也积极参与静安区团委、教育团工委、静安区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共同开展的“筑梦星光”——静安区中学生诊间志愿服务项目,进一步推进探索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领域的新模式。截至目前,田家炳中学“青·田”志愿者共开展“筑梦星光”6余场次,诊间服务近3000余人次,参与的志愿者共计220余人次,服务总时长近百余小时。得到了医生、患者的广泛好评。
德育智育 全面推进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从“乐善好施”的千年古训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都传递出一种奉献、互助的志愿精神。志愿服务可以说是学校社会实践重中之重的工作。校社会实践主要以志愿服务、寻访体验、参观活动等为主。田家炳中学在志愿服务中主要与芷江西路街道、临汾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等多个街道合作共建,搭建学生的志愿服务平台,目前田家炳中学有包括临汾活动中心、市北医院、和养临汾养护院、临汾彭浦新村邮局、阳曲路760居委等在内的实践基地20余个,涉及近40余服务岗位,目前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志愿服务的需求。
基于民办完中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田家炳中学围绕纵向的初高中衔接,开展了“踏红色足迹 品历史之味”——大手拉小手寻访红色足迹社会实践活动。活动通过高中团小组与雏鹰假日小队结对的形式,团员、队员共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场馆,观看红色电影,拜访革命后代,到革命历史遗址、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先辈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参观。红色场馆寻访活动使我们更加了解民族的伟大成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抒发学生爱国热情,在历史的长河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协调统筹 量体裁衣
田家炳中学团委积极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团委共建,形成“社会实践大课堂”合作机制,聘请上海大学的教授、老师、博士生、研究生等为指导教师,在导师聘请制的建立下,学生以初高中学生结对分组,开展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社会实践大课堂”主要分为校内、校外两种课程模式,针对预备、初一年级学生主要以校内授课为主,形成项目研究意识,确定研究性学习的方向与理论基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以校内校外授课相结合,有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学生们以结对形式建立研究团队,开展校外的实践研究活动;而高三年级在前期的培训、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课题答辩或展示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大课堂”的实践模式,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初高中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建设与衔接。林桂人/文
在社会实践中,田家炳中学积极夯实机制保障,搭建多元实践平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校级监管、年级推进、班级分工层层落实。在实践中,依托团委、学生会组织,成立“团青”小组,建立“导师制”,实施组长负责制。提升实践中学生“自主管理”意识,融合多方资源,搭建多元实践平台,实施“项目化”实践载体,提升学生实践中的研究、学习意识。结合学生生涯规划,实现实践育人,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获得感,提升学校社会实践辐射作用。
背景
2015年起,《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公布。上海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施以后,在市教委、市校外联各相关单位全力支持下,在社会实践中,田家炳中学将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数据在实践平台上规范录入。其中,初中学生在“上海市初中学生社会实践电子记录平台”中记录,包括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别、时间、内容、基地/场所(项目)、课时、获奖情况等信息,相关实践数据对接至“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高中学生在“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中记录,包括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项目内容、次数、累计时间、达标情况、受表彰的次数或在志愿服务中形成的调查研究报告及成果,学生的志愿服务的累计学时和受表彰记录最终会导入上海市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开展目标]
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德育课程一体化课程机制,形成田家炳中学民办完中体制下的纵向初高中衔接的德育一体化,实现实践育人的价值目标,提升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获得感。以德育一体化课程为载体,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作用,形成横向的德育一体化,提升社会实践辐射作用。
[机制保障]
成立“团青”小组 通过“导师制”
在群团改革的大背景下,田家炳中学团委引导高中各支部成立“团青”小组。每组保证有1名以上的团员同学,一方面提升团员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以点带面,形成良性的网格结构,责任到人,提升实践效果。
通过“导师制”,建立导师与同学的实践成长记录,通过导师的引导与帮助,突出学生主体的实践模式,发挥主观能动性,导师负责监督与帮助。同时,团委积极搭建实践平台,丰富实践内容,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避免功利性的社会实践。
突出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将自主管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达到提高实践效率的积极作用。同时,在社会实践中可以逐步从“志愿服务”类向“实践体验”类到“项目化”的社会实践转型,为学生提供不同实践岗位,接洽学生生涯规划。
与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比,现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综合素质改革的大背景下,充分结合教学实际和社会实际,满足现代教育体制的需求。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都与社会实践活动息息相关,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学生们能够锻炼创新能力、领导力,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