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床前明月光》说的是送别,敬一丹:我要在阳台种花,用妈妈留下的种子

2019年4月27日,敬一丹64岁生日。这一天,她的母亲永远离开了人世。

一年之后,敬一丹的新书《床前明月光》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为亲爱的妈妈送行。

新书《床前明月光》说的是送别,敬一丹:我要在阳台种花,用妈妈留下的种子

女儿的生日,妈妈的忌日,竟然是同一天。“64年前的这一天,我第一次脱离母体;64年后的这一天,我再一次脱离母体。”敬一丹说,她接受这样的解释。

2017年10月,敬一丹的妈妈被确诊为癌症,这是敬一丹参加工作以后陪伴妈妈最长的一段时间,也开启了她与妈妈慢慢告别的过程。

敬一丹的妈妈曾经用信件、文字、影像记录了自己和家庭的每一个历程。在病床上,她对敬一丹说:“你把这一段写写吧!我不能写了。”

正是那个寂静的夜晚,敬一丹望着窗外的月亮,看着病床上的妈妈,脑海里油然而生了一个书名——“床前明月光”——从小熟悉的这五个字,在特定情景里有了新感觉。“夕阳”用以形容晚年,但天黑了,还有月光。月光虽不耀眼,却柔和安宁,是家人的温情,是伴随生命最后旅程的光。

新书《床前明月光》说的是送别,敬一丹:我要在阳台种花,用妈妈留下的种子

敬一丹知道,失亲之痛不能分担,但生命的体验可以让人共鸣。所以,《床前明月光》不但是写永别,还记录了作者在生命过程中的体验,抉择面前的惶惑,情感交流中的感悟。

比如,当亲人患绝症,到底告不告诉他?这是作者遇到的难题,也是曾出现在千家万户的话题。

对此,很多人都熟悉这样的声音:“别告诉她。”“告诉就毁了她的美好心情。”“不告诉,是为了分担她的思想压力。”也有另一种声音:“她不应该知道吗?”“如果她想说再见呢?”“如果她想做些什么呢?”

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家人,不同的环境,带来因人而异的选择。没有唯一答案,这正是敬一丹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

又比如,年迈的时候,该以怎样的姿态生活?面对生死?这是每一代人都要面对的。在敬一丹眼里,她妈妈就是从容变老的榜样。

还有:陪伴对病床上的至亲来说,意味着什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如何有尊严地告别;几世同堂的大家庭,老人走了,未成年的孩子们怎样理解“死亡”……

这些带有痛感的思索,这些有关生死的问号,不仅仅属于作者,也属于每一位读者。同样,敬一丹也试图让生者从那些曾经的温情中汲取力量,就如同她在《床前明月光》的后记中写的那样——

“逝者渐远,留给我们的一切都将保持着生命的温度。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会帮助我们获得心灵深处的宁静。擦去眼泪,我要在阳台上种花了,用我妈妈给我留的种子。”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981 字。

转载请注明: 新书《床前明月光》说的是送别,敬一丹:我要在阳台种花,用妈妈留下的种子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