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谢安传内容介绍 谢安赴宴是怎么回事
晋书谢安传
《谢安传》全篇大约2500字,详细记述了谢安的生平,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传记。文章节出自《晋书》的第七十九卷,同一卷中,在谢安之前的是他的从兄谢尚,其后则是他的两个儿子、兄长以及侄子等其他后辈。
《晋书》
《晋书》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据说是唐朝是的房玄龄等21人共同著写而成,记载的是两晋时期的历史,上至西晋前三国的司马懿,下至以宋代晋的刘裕。《晋书》记载十分完备,分为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和载记三十卷。《谢安传》在列传的第四十九卷,而且从字数和记录方式看,是该卷最重要的人物。
《谢安传》从谢安的出生写到他的病逝、从他的隐居写到他的出仕、从他开始做小小一个司马写到他被追封为太傅和庐陵郡公。该篇文章对谢安生平的描述是全面而详细的,除了这些他主要的事迹外,也提及了一些琐碎小事。
比如,谢安四岁的时候就被名士桓彝赞赏为“风神秀彻”,认为他不会比以前的一位名士差;有次谢安与好友出去泛舟时,风浪很大,别人都开始惊恐变色,谢安却依然吟啸自若,镇定非常;谢安的妻子,看见谢家其他人一个个都富贵显赫只有谢安幽静隐居,问他不想要富贵吗,谢安掩鼻回答道恐怕避免不了。
事情虽小但十分有趣,能很好地展现谢安本人真实的形象,这也是这篇《谢安传》的出彩之处。
谢安的诗
谢安除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因为他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在隐居山林,是一个不愿出仕为官的名士,因此他留下了一些文章和诗歌,其中《晋诗》卷十三收录有他的两首首:《兰亭诗二首》和《与王胡之诗》。
谢安兰亭
《兰亭诗二首》从诗名,就可知与王羲之有着莫大的关系。谢安有很长时间隐居在会稽山阴之东山,而王羲之曾经也搬迁到了那里,所以两人有着深厚的关系,是好友,经常一起游山玩水,王也是谢安在行书上的老师。有次,一票好友一起到兰亭饮酒作诗,因此才有了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和谢安的《兰亭诗二首》。这两首一首四言一首五言,虽然都是游玩所作,前者主演写景,后者主要抒情。
《与王胡之诗》,是一首四言的玄言诗。这类诗歌没有明确的场景或者情感,主要就是阐释作者对老庄和佛家思想的理解。谢安的这首可分为六段,按名字来看是他写给王胡之的,可以算是一封信。王胡之是王羲之的堂兄弟,因此大概也是谢安他们一帮好友中的一个。
虽然谢安的诗留史的寥寥无几,但以他的才情,尤其他还隐居多年,在世时肯定写过不少诗歌。此外,谢安培养家族子弟时也很重视诗歌的教育,这从他赞赏侄女谢道韫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故事可以看出,因此谢家后代才出过不少杰出的诗人。
谢安赴宴
“谢安赴宴”出自《世说新语》中的雅量篇第29条,讲述的是桓温三番五次拒绝入朝的诏令后在373年入京朝见孝武帝,谢安与王坦之前去迎接的故事。而在此之前,桓温通过废立皇帝、陷害大臣等手段建立了极高的权威,而谢安与王坦之是当时的辅政大臣。
谢安画像
故事讲,桓温设宴邀请百官,并且埋伏好士兵准备趁机杀了谢安与王坦之。王坦之很害怕,谢安却面不改色对他说:“东晋王室的存亡,就在此行了。”两人赴宴时,王坦之还是一直失态不能保持冷静,而谢安却从容就坐,甚至当场作了一首《洛生咏》。原打算下杀手的桓温反倒被谢安的气势给镇住了,于是就撤走了士兵。王坦之和谢安两人在以前是一直齐名的,可这件事以后,谁优谁劣就很好判断了。
当时的桓温可谓狼子野心,有谋朝篡位之嫌,此次他入朝,说是拜见实则是图谋不轨。而谢安与王坦之的任务说是迎接其实就是阻止甚至挫败桓温的行动。历史上,桓温此次入京最后也只是将一位官员下了牢狱,没能篡位成功。不久,桓温因患病而离京,同年又上表向朝廷为自己求九锡之礼,也是谢安以修改稿件的名义借机拖延到桓温病死,使他到死野心都未能如愿。
从历史看,谢安是挫败桓温篡位的功臣,而从“谢安赴宴”的故事来看,谢安处事不惊、冷静应对的风度的确令人叹服,而王坦之则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谢安墓
公元385年10月12日,谢安病逝,享年66岁。因为他没有陵园,孝武帝不仅赐了一个上好的棺材,也为他在梅岭(现在的南京)挑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可惜后来被人盗墓而遭到破坏,所以后人收拾残骨将其重新安葬。
谢安墓
根据史书记载,虽然东晋灭亡后谢家不负当年的光辉荣耀,但还足以保护祖先谢安的墓地。但是到了南朝陈时,陈文帝的二儿子陈叔陵为生母挑选墓地,看中了谢安墓的位置,于是挖开了墓地,甚至占用了谢安那口棺材,可谓鸠占鹊巢。直到陈叔陵被杀,墓地才重新归谢家所有,但谢安的灵柩没有。
现在谢安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长兴县。当地有个太傅乡,这“太傅”说的就是谢安,他的墓地就在那里的三鸦岗。当时谢安的一个后人在此做县令,就把他的灵柩移葬到了这里。据说,唐朝的时候这里既有墓碑还有墓柱,虽然后来宋、明、清朝不断重修加立墓碑,但是谢安墓在文革时还是被毁,只剩下两块墓碑。现已重修,对外开放。
比起长兴谢安墓的凄惨,位于绍兴上虞的谢安墓则幸运得多。这里是谢安的故居,也就是他一直隐居的东山,也是后来谢家举族搬迁到的地方。据说,谢安生前一直有重归东山的夙愿,谢安后人在南京的谢安墓被毁坏后就在此地重新建了一个墓冢。因为是谢家的居住地,所以这处墓地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近年又得到当地政府的修缮,现在位于当地的东山寺中。不仅有墓园,还有墓道、碑亭,还有一个太傅祠。
谢安怜翁
“谢安怜翁”出自《世说新语》中的德行篇第33条,讲述的是谢安小时候的故事,与他的长兄谢奕有关,主要是在夸赞他从小有同情心。据说,谢安曾经听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深受感动,甚至上奏来表彰他们的墓。
谢安画像
故事讲,谢奕在剡县担任县令时,有次一个老头触犯了法律要受惩罚。谢奕就以喝酒来罚他,让老头一直喝酒,已经喝醉了也不许他停下来。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着青色的布裤子,来到哥哥身边坐下,看到老头喝酒的场景就劝诫谢奕:“哥哥,这老头甚是可怜,你干嘛要这么做。”谢奕于是脸色一改,问:“你是想放了他吗?”于是他就把老头给放了。
谢安与长兄谢奕从小关系极好,对他十分依赖,所以在哥哥外出为官时还跟在身边。据说,谢奕性格不太好,说好听是豪放,说难听就是粗鲁,听说曾经因为惹恼而破口大骂。从故事中,谢奕对犯法的老头的惩罚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与哥哥谢奕相比,还是小孩子的谢安明显心软很多,所以会认为谢奕对老头的惩罚过重,觉得老头可怜。
结果谢奕也听从了弟弟谢安的劝诫,放了老头,由此也可看出两人关系的亲密。尤其是谢奕听到谢安话后的“改容”,表明了谢奕对谢安的重视。
整个故事是在刻画一个从小有德善良的谢安,而“三岁看到老”,他后来也是一个很有雅量极具道德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