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前秦的百万大军,东晋只有八万人应战,并不意味着东晋只有八万军队,而是因为能够掌握在朝廷手里的精锐部队,只有这八万!
中国历史上的东晋一直是一个怪胎,外患与内乱,一直贯穿整个东晋的历史,在帝国的北方,新兴的强大游牧民族国家时刻威胁着国家边境的安全,而国内的荆扬对抗是与帝国休戚与共的主旋律。
东晋自从开国之后,内部长期动荡不安,国内形成的两个大的军事集团,一个是在长江上游的荆州集团,一个是扬州集团!帝国的西部其实一直在军阀的掌控之下,天子能够掌握的领土,不过是扬州附近的几个州而已。
在东晋帝国的历史上,地方军阀势力很强,尤其是掌握荆州地区的大军阀,由于荆州位于扬州的上游是帝国最重要的藩篱,帝国在那里布置了重兵。
东晋帝国作为一个历史上皇权最弱的朝代,对于那些位于自己上游的大军阀,根本就没有太多的约束力,在淝水之战发生之前,已经爆发过多次上游军阀反叛的事件,几乎每一次打的朝廷灰头土脸。
在淝水之战发生之前,权倾朝野的桓温险些篡了位,虽然没有走出最后一步,但是这位专权者依然以莫须有的祖传ED罪名废掉了皇帝,大大的过了一把废立的瘾。
不过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桓温死后,继任的弟弟桓冲是一个非常温和的人,他积极改善和扬州政府的关系,与朝廷重臣谢安关系融洽。在东晋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荆扬合流的局面出现了,整个东晋帝国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
当时,中国好弟弟桓冲管了七州的军事,相当于兼任了七个军区的司令,这七个军区是实打实控制在东晋帝国手里的,而在谢安的头上,也兼任了五个州的司令。
但是除了扬州之外,其他的豫州,徐州,兖州,青州,几乎都不在东晋王朝的控制之下,所以说对比上游的荆州军,东晋朝廷掌控的实力要小得多。
而前秦苻坚这次大举南侵,谢安派出八万人迎战,这八万人并不是晋国所有的老底,但却实实在在是晋国朝廷所能控制的所有部队了。
桓冲控制的西部军区的部队,长期处于一个听调不听宣的状态,晋朝政府根本就没有办法控制,所以面对敌人的入侵,东晋政府甚至做不到以半国之力相抗,毕竟东部的实力要弱于西部的,这一点和NBA颇有几分相似。
而在西部的桓冲有多少人马呢?他的手里的资本要比朝廷厚的多,这位大哥,曾经派十万人马进攻襄阳,可见他兵力之多,远远超过朝廷所能控制部队。
当然,由于和谢安的关系挺不错的,当前秦帝国大举南下的时候,这位大将军,非常慷慨的表示,派3000人马支援首都建康城!
谢安特别委婉的婉拒了,我想面对敌人的百万大军,看到桓冲的3000人马,谢安心里一定在说那三个字mmp。所以最终迎战敌人的也只有朝廷控制的北府兵!
当然,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士兵的多寡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正确的战术,以及士兵是否精锐!
而北府军就是这么一支强大的部队!这支部队是几年前谢安搞大国防时,以谢玄领衔组织起来的部队。
这些人,都是北方人士,与北方政权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作战特别勇敢,是东晋帝国当时的首席强军,在成军以来,经历了战火的磨练,更加出众,已经成为了东晋帝国的擎天玉柱。
淝水之战其实充满了偶然性,这种仗如果打100次东晋帝国,可能只能赢一次,可是偏偏这一次就发生在了真实的历史之中。
前秦之所以败,就是因为这支部队里面的混蛋太多,这些人不是来打仗,而是来捞军功的。大量的新兵使得部队的战斗能力出现了大幅的下降,大量的新兵蛋子的加入使得部队的容错率也变得更低。
虽然前秦动员了百万大军,但是真正到达淝水前线的只有30万人,其中有经验的老兵并不多,大多数都是新人。我认为出现在淝水前线的敌人精锐,可能也就十万人左右。
照理说这些部队其实是有能力和八万北府军一拼的,但是奈何部队里面还有20万累赘,这些像意大利军队一样的猪队友,成功的连累了主力部队的发挥!
由于这些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出现了骚乱,搞乱了自家部队的阵营,这才使得拥有兵力上极大优势的前秦军队,被八万北府军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必胜的淝水之战,被成功逆转!
仗打成这样,在战前连谢安都不敢这样想,在谢安的设想中,能够挡住敌人进攻就很不错了,逆转取胜,几乎想都没想过,然而这个事情就真真实实的发生了,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