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谏吴王成功了吗 春秋名将之一伍子胥的资料

新闻阁历史事件纵览古今历史,综合重大历史事件,畅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为人知的趣味野史。

伍子胥谏吴王成功了吗

伍子胥在吴王夫差即位后,由于政见和军事方面的不和,两次进谏出差,这两次都是以伍子胥的进谏失败而结束。

伍子胥谏吴王

伍子胥第一次进谏是要夫差杀死越王勾践,因为在他的眼中,一个男人如果能够忍受对自己尊严的侮辱,那么他必定有着很大的图谋。而早已被勾践哄得开心的夫差根本就不停伍子胥的劝告,他认为像越国这样的小国,国君被俘和被灭没什么区别,再加上勾践进献了美女西施,把夫差迷得神魂颠倒的,哪里听得进伍子胥那逆耳的忠言。

伍子胥的第二次进谏是和夫差在军事上的分歧,夫差在灭越之后,有了争霸天下的决心。他先是起兵伐鲁,打败鲁国,和鲁国签订了和约。夫差听闻齐国新立国君,国家不太稳定,就有了讨伐强齐的主张。伍子胥根据当时的大势,没有同意夫差的想法,但是后来夫差跳过伍子胥,任命大将讨伐齐国,大败齐国十万大军。在庆功宴上,伍子胥建议夫差见好就收,应该先扫平离吴国最近的越国,这样吴国攻齐的时候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吴王夫差没有听信伍子胥的劝告,仍然决定继续伐齐。伍子胥意识到了吴国将不久存矣,在出使齐国的时候,伍子胥自己的独子托付给了齐国好友鲍牧。有人将这条消息告诉了夫差,并污蔑伍子胥之所以不同意灭齐是因为他早已投靠了齐国。夫差居然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怀疑教导自己多年的恩师,下令赐剑伍子胥,让他自杀。

春秋名将之一伍子胥的资料

伍子胥,本名伍员,字子胥,生于春秋楚国椒邑,后又逃到吴国生活,并在吴国担任高官,春秋名将之一。

伍子胥影视形象

伍奢之子伍员和伍尚,少有才气,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两人都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两人的才名不仅流传于楚国之内,也流传到了春秋各国之中。后来,伍奢被费无极诬陷,伍奢和伍尚父子二人双双被杀,独留伍员一人逃走。楚平王为了抓住伍员,开出了五万石粮食外加大夫之职的高价,来悬赏伍员的人头,可见楚平王对待此人是多么的重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伍员是非常有才能的。

伍子胥逃到吴国之后,帮助那时还是公子的阖闾夺得王位,后又辅助阖闾争霸春秋。吴国在伍子胥和阖闾的治理之下,渐渐的强大起来,有了争霸春秋天下的资本。吴国强大起来之后,马上开始进攻楚国,春秋大国楚国没能阻挡吴国大军前进的脚步。最终,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联手之下,楚国国都郢城被攻破。伍子胥鞭尸楚平王三百下,报了父兄大仇。

攻破楚国国都之后,伍子胥又帮助阖闾平定了国内的叛乱,稳定了吴国的局势。之后,阖闾又命令太子夫差领兵攻楚,打败楚国。楚国害怕吴国还会再来攻打他,决定将楚国的国都由郢城迁往鄀城。阖闾死后,伍子胥继续辅佐吴王夫差,此时的吴国在春秋的地位直追当时的霸主晋国。后来晋吴争霸,吴国失败被灭。

伍子胥以一人之力,改变了整个春秋格局,使得一个本来在春秋大国的夹缝中生存的小国,一跃成为一个争霸的大国,要不是后来的夫差赐死了伍子胥,春秋的格局可能还会被改写。

伍子胥到底是哪国人

伍子胥,本名伍员,字子胥,本是楚国椒邑人,后又逃到吴国,在吴国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伍子胥塑像

伍子胥的父亲姓伍名奢,是楚国太子建的太傅,后来太子建受到太子少傅费无极的陷害,被牵连处死。伍家兄弟二人只有伍子胥一人逃脱楚兵的追捕,他的兄长和父亲都被楚平王处死。历经艰难逃出楚国的伍子胥来到吴国,刚来吴国的伍子胥苦于没有人引荐,再加上生活艰辛,只能上街头卖艺求生,在卖艺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专诸,两人性情相投,随后结拜为兄弟。

后来,伍子胥被公子姬光收为门客,伍子胥帮助公子姬光夺回了本属于自己的王位,姬光即位后称为阖闾。阖闾当上吴王后,重用伍子胥和孙武二人,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终于在十几年后,吴国开始强盛起来,随后吴军在孙武和伍子胥的指挥下,攻入楚国的国都。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下,报了父兄之仇。

吴国灭越之后,俘虏越王勾践,他和吴王夫差在勾践的处理上发生了分歧,夫差主张留下勾践,伍子胥则极力主张立刻杀掉勾践,君臣之间开始有了间隙。后来两人又在先灭越还是先灭齐的问题上发生了巨大的分歧,夫差认为越国被灭,会一蹶不振,不足为虑。而伍子胥则认为越国离吴国太近,吴国要想灭掉强齐,就必须先扫平周边的障碍。恰巧此时有谗臣诬告伍子胥投齐,夫差听到了大怒,立刻赐死伍子胥。

农历五月初五,伍子胥在吴国自刎而亡,可以说他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吴国大地。


 

伍子胥后人后来怎样了

伍子胥在苦谏吴王夫差失败后,又被夫差派去出使齐国,预感到吴国将不久存于世的他将自己的独生子托付于齐国的好友鲍牧。对于他的后人的姓氏问题,有三种说法,一说姓伍,一说姓王孙,一说姓员。

伍氏祭祖图

“伍”一说起源于黄帝身边的大臣伍胥,伍胥本为皇帝部落的大臣,后来他的后人就以“伍”字为姓,楚国贵族伍氏也尊伍胥为祖先。还有一种说法是“伍”这个姓氏来源于楚国的大夫伍参,伍参是伍子胥的祖父,伍家的楚国贵族身份就在伍参的时候确立起来的。当时伍参当上大官之后,就以伍胥为祖先,后人就以伍为姓,伍姓就这样的流传下来了。

当世很多姓伍的家族族谱中都有伍子胥的名字,所以很多伍姓后人都以伍子胥的后人自居。这种说法不太准确,姓伍并不代表就是伍子胥的后人,当时身为楚国贵族的伍家,是有着很多的旁支的,有些本不姓伍的人为了荣华富贵,改姓伍的也有很多,所以姓伍并不一定是伍子胥的后人。

相传伍子胥在将自己的独子托付给齐国好友鲍牧之后,让他的儿子伍封拜鲍牧的儿子鲍息为兄长,并嘱咐他的儿子以后要以王孙封为自己的名字,不能再用伍封。所以后世,将王孙氏的人当做是伍子胥的后代。

伍子胥本名叫伍员,伍子胥在吴国发迹之后,有人开始投靠依附于他,伍氏在吴国又重现了在楚国时的鼎盛之况。后来,伍子胥的旁系后人以“员”为姓,后人将员氏看做是伍子胥的后世子弟。唐朝时著名诗人,平原郡公员半千就自称是伍子胥后人。

伍子胥儿子伍封生平简介

伍子胥的儿子名叫伍封,也被叫做王孙封。伍子胥在苦谏吴王夫差先灭越再伐齐无果之后,被吴王夫差派出出使齐国,心灰意冷的伍子胥已经预感到了吴国不会久存,自己的生命恐怕也所剩无几了,于是他将自己的儿子伍封托付给齐国好友鲍牧。

伍子胥巡城

伍子胥出使齐国之后,见到了齐国的大夫鲍牧,鲍牧是伍子胥的至交好友,两人可以说是互为知己。鲍牧在见到伍子胥的时候,就向吴国询问国内的情况,伍子胥一想到自己努力的吴国将要面临被灭的命运,就泪流不止,不能言语,他让人叫来自己的儿子伍封。伍子胥对鲍牧坦言道:“如今,吴国境内小人当道,大王被美色和权力模糊了双眼,恐怕会很快灭亡,而我可能也会快要死去了,我不想兄长的命运在我身上重演,所以将我的孩子伍封托付给你,不求他能出人头地,只求能平平安安的过完一生”。

说完,他让伍封拜鲍牧的长子鲍息为兄长,拜鲍牧为父亲,让他寄居在鲍牧的家中。伍子胥又对自己的儿子说:“我死后,你不要想着为我报仇,是为父自己求死的,你以后不能叫伍了封,干脆改名叫王孙封吧,以后的生活不要强求出名,要安安心心的做一个平常的百姓,有一个富足的生活就行了”。伍封就随着鲍牧生活在齐国,父亲伍子胥死后,他遵循父亲的嘱咐,没有为其报仇,在齐国过着平常的生活。

但是,也有人说伍子胥的儿子就是秦国的大将伍封,这个伍封曾经帮助秦国打下了大批的疆土,为大秦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实,这个秦国将军伍封是一部小说的虚构人物,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伍子胥的儿子伍封后世应该是叫做王孙封的。

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

有关伍子胥的故事,现在广为流传的有三个,分别为伍子胥一夜白头、伍子胥与渔夫和伍子胥与洗衣女。

伍子胥铜像

伍子胥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过楚昭关之时,住在东皋公的家中,东皋公答应帮助伍子胥过关。但是,伍子胥苦等好几天之后,没有任何消息,着急的他一夜未眠,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头发在一夜之间变得雪白如雪。后来,伍子胥靠着这一头白发,混出了昭关。

伍子胥与渔夫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在过河的时候,被一名渔夫所搭救,来到对岸之后,渔夫看到伍子胥饥肠辘辘的样子于心不忍。渔夫让伍子胥呆在岸边的大树之下,他回去给伍子胥准备饭食。等了渔夫好久的伍子胥开始怀疑渔夫是不是骗自己的,他怕渔夫引来官兵,于是藏进了旁边的芦苇丛中。

过了一会儿,渔夫端着丰盛的饭食来到树下,发现伍子胥不在,他就站在树下呼唤伍子胥,喊了好久,伍子胥才从芦苇丛中出来。吃饱了的伍子胥解下自己的价值百金的佩剑,要送给渔夫,渔夫拒绝了,他说:“楚王的赏金比你这把宝剑值钱了不知道多少倍,我要是贪念财富就不会救你了”。伍子胥听后,感到非常的惭愧,向渔夫道谢之后,他又叮嘱渔夫不要将自己的行踪泄露出去。渔夫为了让他放心,划着自己的小渔船,自沉江底而亡。

伍子胥与洗衣女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逃难到一个山间的一个小水潭旁边,看到潭边洗衣女子的身边有一个饭盒,饥饿难耐的他向洗衣女乞食。洗衣女将自己的饭食送给了他吃,吃完后伍子胥对她说:“你放心,等我发迹之后,会以千金报你的一饭之恩的,但是请你不要将我的行踪泄露出去”。洗衣女对她说:“既然你怀疑我的品行,我就以死明志吧”。最后,洗衣女抱着一块大石跳入潭中淹死了。伍子胥后来在吴国当上大官后,曾携千金在山边的村落中寻找洗衣女的家人,但都没有找到,伍子胥就将千金扔到洗衣女自尽的那个水潭里。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062 字。

转载请注明: 伍子胥谏吴王成功了吗 春秋名将之一伍子胥的资料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