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觉得自己的晚年生活挺有意思,大部分时候作为执行制片人,为一些小兄弟们镇镇场;偶尔制作一些感兴趣的电影项目,电视剧集也行。反正罗杰一向推崇拍片速度,一个项目只要拍一个礼拜。还记得罗杰对电影的态度么?「电影只有一种拍法:飞快的拍!」
当然,他再也不能像年轻时候,做一个满场飞奔的导演了。他的职业生涯,曾经在十四年里执导了五十部各类低成本的 B 级片,其中有不少被影迷们铭记,更多的应该早被丢弃到故纸堆里了。他也没法像早些时候,一年制作十多部电影。那些闪亮的日子里,他眼光卓越,留下了三百多部电影的战绩。这一数字,年轻几辈的小家伙们,恐怕再努力几十年也很难打破。
「嘿,世界估计早就把我忘记了吧!Mojo 上没有我的影人专页,各种大小评委会争着给我发终身成就奖—连学院那班鸟人都不例外—这些人难道嫌我太老?还有,小家伙乔·丹特嚷嚷要给我拍传记片,拍就拍吧,居然有无良媒体说让昆汀来演我—我年轻时风流倜傥,那厮哪里和我相像?」
但罗杰还是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些不满。他似乎已经很久没有过过戏瘾了,上一次演戏是在什么时候,在凯文·奥尼尔拍的那部拉拉队长的垃圾喜剧里出演一个校长?其实他更喜欢的是在乔纳森的那部《姐姐的婚礼》的角色。「是啊,只是一个婚礼观众,不过,你们大概没有注意,我演的很用力的。这个角色比以往弗朗西斯、马丁、还有朗他们找我演的有趣多了,那些片子里,我要么是参议员,要么是众议员,要么是律师;都没有新鲜点的么?我给自己的角色就有趣多,不信你看这个」
「那应该是我在 1970 年的片子《血腥妈妈》(Bloody Mama)里的造型,拿着机关枪潇洒的不行。好久没拿枪,现在也拿不动了吧。」
罗杰很怀念他自己当导演的那些时光。「但你们知道,我当导演之前,先做了编剧和制片人。我时常对年轻人说,要入行,就从最廉价的电影开始,先把自己的剧本卖出去,用各种手段获得拍片的机会;只要观众喜欢,你们就有出路。」罗杰当年正是这么做的,他第一部独立制片作品,只花了 18000 美金,这些钱,是他第一个剧本的片酬和向朋友们东拼西凑而来的资金。「我第一次当导演的时候,非常非常紧张。虽然整个拍摄过程只有九天,但足以铭记终身。」那部片叫《西部五神枪》(Five Guns West),听名字就像是山寨味道的低成本西部片。但罗杰为了让自己首执导筒的电影顺利完成,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
幸运的是,他生涯初期的所有作品,都是赚的。那是一个特别的年代,从三十年代兴起的 Double Bill 捆绑销售方兴未艾。影院在放映一场正片之前,还会贴一场制作成本低廉、质量没有保证的 B 片。战后的年轻人们,无处散发的荷尔蒙,除了留给了音乐和毒品,还流连在午夜影院。汽车影院多达 3700 间,是这些廉价 B 级片最好的放映渠道。观众喜欢才是王道,只要吸引观众来影院为你买单,你的电影就能赚钱。
七十年代,罗杰写了一本关于电影制作的书,名为 How I Made a Hundred Movies in Hollywood and Never Lost a Dime,真是自信自恋到不行。控制成本,这是罗杰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我一直对小家伙们说,如果你不是奔着院线去,就不要拍 35mm 的胶片,16mm 就够了,这样能省下一大笔制作费。我年轻的时候,自己当司机把设备运到现场。那些工作人员和演员都是以小时计费,我可不能让他们在拆装设备上浪费时间。」直到现在罗杰对成本的计算都精确到家,他很少参与那些高成本的巨制,他建造的一个电影场景甚至会被反复利用在多部影片之中。罗杰拍片以快著称,世界上有记载拍摄进度最快的电影长片正是出自他手,《恐怖小店》(The Little Shop of Horrors (1960))总计只拍摄了两天一夜,投入 2.7 万美金。1960 年的电影,直到八零年代还有票房收入。
罗杰一直以他为电影的融资能力为傲,尽管他的片子预算十分有限,但他总是在上一部片子落定之时,就开始寻求下一部作品的融资可能。「现在的小辈们都是学我的办法,拍一段最精彩的镜头,花差旅费拿着剧本和精彩片段到电影节叫卖。只要你的东西在水准之上,准能获得投资人的青睐。如果这样还不行,去找那些有点闲钱又想要进入电影行业的小财主,对他们说,你给我钱,我给你导演 / 制片人的履历和权限,如何?这样也多半有人捧场。」他最忙的时候,经手的电影项目连轴转,怎么都停不下来!
当然,罗杰也不是没亏过钱。他第一部折本的电影叫《入侵者》(The Intruder),是他导演电影中难得一见的严肃作品。这部片子深刻讨论了南方校园中的种族平等问题。六零年代的美国,种族矛盾仍然十分严重,《入侵者》针砭时弊,收获了评论界的一片好评。有媒体称《入侵者》是「美国之光」,但这部罗杰抵押了房子,自掏 9 万美金拍摄的电影依然票房惨败。「我一直谴责是威廉·沙特纳的表演毁了这部片的商业前景,可你真的认为我不知道个中道理么?如果我是费里尼和伯格曼,我就能永远拍那些自己喜欢的题材。但我出色却并不拔萃,还是要离观众越近越好啊!」
于是自那之后,罗杰更专注于讨好观众的各种类型片的制作。谁还记得当年罗杰说过:「如果看完电影女主角都没有脱衣服,观众会觉得上当受骗。」罗杰不厌其烦的在他的电影里加入各种潮流元素:意大利的角斗士题材流行时,他就拍摄大力士电影;摇滚乐盛行当世,他就自行创立了摇滚电影的亚类型。他深知青少年们谈情说爱时对于惊悚片的需求,于是他的恐怖电影满布年轻人元素,而这种青少年恐怖片,直至今日仍是每年夏秋好莱坞的票房利器。五十年代的冷战背景,催生了人们对于核战和科技的恐惧,罗杰又是第一批制作科幻恐怖这种杂糅类型片的先驱。罗杰还拍摄了有史可查的第一部飞车题材电影《野天使》和第一部迷幻剂题材的电影《旅途》,这两者皆是特殊的时代标签,转瞬即逝,只有罗杰有远见有勇气做探索先锋。「你们知道吧,丹尼斯那家伙拍的《逍遥骑士》用得都是我在《野天使》中的灵感;他甚至连男主角都没换。」罗杰直到今日,仍然对自己的嗅觉和眼光赞不绝口。
罗杰的眼光当然有资格睥睨电影界,他自创的电影公司被比作电影学校,从中毕业出来的学员撑起了好莱坞往后三十年的光辉。但是对于媒体的赞誉,他或许有自己的理解,「呵呵,我当年雇佣弗朗西斯,那小子刚大学毕业,我只是让他帮我剪辑那些从苏联买来的欧洲艺术电影里的反美镜头。那个时代全球性的版权发行还没有兴起,我从苏联那边购买一部电影只要几千美金,在影院午夜场打上异国情调的招牌,随随便便就能换来十几万。弗朗西斯的活儿不错,我就下决定投钱让他拍第一部电影。」这位弗朗西斯,离开罗杰之后几年,拍了名垂青史的《教父》系列。而他让弗朗西斯剪辑的电影,包括了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费里尼的《阿玛卡德》、特吕弗的《阿黛尔的故事》、黑泽明的《德苏·乌札拉》、施隆多夫的《锡鼓》和《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 布鲁姆》、雷乃的《我的美国舅舅》;这些电影,在那之前,只在少数艺术院线交流放映,从未在大众中普及开来。那几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几乎都出自罗杰发行影片的名下。
「马丁那小子么?来找我的时候真是又臭又硬,一点不懂商业片的常识。我只好耐心的对他说,要娱乐观众,你就得下点心思,别的不说,每 15 页剧本总要有一个裸露镜头吧,不一定要裸体,哪怕露露胳膊、大腿也行。幸好他虽然是学院派,脑子变通的很快。于是我告诉他,你想要成功,就必须把自己的剧本寄给大制片厂,然后再考虑新世界这种独立制作公司。所以拍完我的戏《冷血霹雳火》之后,他就把自己写的一个剧本卖给了华纳。然后我顺便把罗伯特推荐给他,他在《血腥妈妈》里演的不错,长的也很帅。」马丁卖给华纳的那个剧本叫《穷街陋巷》(Mean Street),他自己还担任导演;那个被罗杰推荐过去的意大利裔小演员叫罗伯特·德尼罗,下一年又演了罗杰另一个「学生」弗朗西斯的戏,拿了奥斯卡奖。
「哦,还有乔纳森,他从佛罗里达来我这的时候,年纪也不小了。一开始做我的助理制片,处理各种杂事。后来发现他的编剧才华不差,就给他写了几个剧本;再后来干脆就让他自己做导演,帮我拍片。他帮了我最久,算算有六七年了吧。这小子也最念旧情,直到现在,每拍一部片都会来找我商量,我也喜欢在他的戏里客串。」乔纳森很喜欢找罗杰客串不同的角色,有一年他拍了一部恐怖片,请罗杰过来演了一位 FBI 探长,戏份不多,不过对推进情节作用不小。后来这部片儿拿了很多很多奖,还创造出了一个影史经典的反面形象,叫汉尼拔·莱克特。而汉尼拔的形象设计,与早年乔纳森帮罗杰拍的那些 B 级片里的恶棍形象不无关系。第二年,乔纳森又拍了一部讲艾滋病人权利斗争的片子,让汤姆 - 汉克斯第一次拿了学院影帝。
有人统计过,「罗杰电影学院」中「毕业」的学生,拿过的奥斯卡超过百次;而罗杰在他荣获终身成就奖之前,连奥斯卡提名都未曾获得。从他的手下,走出了黄金四大导演中的三位:卡梅隆、斯科塞斯和科波拉,走出了乔纳森·戴米、朗·霍华德、彼得·博格丹诺维奇、乔·丹特、丹尼斯·霍普等等一代名导。他还给罗伯特·德尼罗、史泰龙、桑德拉·布洛克、彼得·方达等等巨星们展现自己才华最早的舞台。而斯皮尔伯格拍摄《大白鲨》,昆汀·塔伦蒂诺拍摄《低俗小说》,罗伯特·罗德里格斯拍摄《杀手悲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罗杰的启发。年复一年,他的学徒们在奥斯卡上风生水起;而他拍摄的那些充满了各式裸露镜头、飞车场景或者血浆恐怖的电影,仍然坚定在小影院和录像厅搜刮年轻人的码洋。罗杰或许并非不在乎,但他清楚,自己对金钱的精明,注定留不住那些大才。
罗杰提到过,他早年喜欢从反类型片程式化的角度出发,再用类型片思路讲诉全新的故事。「你们有没有想过,每次拍摄海洋怪兽片,总是人类历经艰难险阻,战胜怪兽,但为什么不能有一次让怪兽胜出。于是我拍摄了《海洋生物》(Creature from the Haunted Sea),影片结尾,一个纸糊的怪兽满意的坐在海底,悠闲的剔牙,这种反转很有趣吧。还有黑帮片,每次总是美女把歹徒感化,我却刚好相反,要让歹徒把美女拖下水,于是在《我,歹徒》(I, Mobster)中我就这么做了。」
其实,罗杰的电影生涯又何尝不是一个十足的反类型人生,他不追求大制作,不追逐奖项和评论界的声名。他厌恶大制作公司的传统和低效率,于是他自己创办新公司,甚至命名为新世界(New World Pictures)。他一直以观众和市场为导向,坚持探索时尚导向和最新题材;但他始终不忘在电影里加入他对社会的思考和对潮流的态度。他教会后辈们成功之道,自己却仍然反其道而行之。
「你们都没弄懂我拍片的关键,做低成本的电影,由于预算有限,你得清楚自己的局限性量体裁衣,绝对不要指望把低成本电影拍得看起来像大片,那样一定会成为糟糕的作品。」所以,罗杰在坚持他高效率、市场驱动一切的制片原则的同时,矢志不渝的在他的电影里不断尝试新的方式,选取最有趣的角度,尝试运动性的镜头,让灯光布局体现情绪化,用快速的剪辑制造愉快的体验。正是这些,让他导演和制片的几百部电影一直散发着生命力,并且不断影响着后辈继续追逐光影梦想。
前几年,Wired 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表彰罗杰的伟大贡献。他们一共列了整整十条,每一条放在任何人身上都足以名垂青史。其中,培养出一系列名导和名演员,或者是让 B 级片和独立制片绽放光芒这样的贡献都只排在六至十位。而他们认为罗杰对于电影行业甚至整个电影史最大的贡献在于:通过他的引进和介绍让艺术电影真正走向大众;通过它的执行让美国五六十年代的文化冲突和交融最大程度的展现在大荧幕上;以及直到现在,已经八十八岁高龄的他,仍然不断的在用他的实践和灵感,影响着电影行业。
有人问及,一个优秀的制片人需要怎样的能力。罗杰也许不是那些商业上或者艺术上最成功的典范,但他无疑具备了几乎所有制片人所需要的技能:卓越的眼光、优秀的创作力,精明的商业头脑、十足的耐心、不断探索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罗杰是谁?他当然是永远的 B 级片之王,罗杰·威廉·科尔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