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万
摘要:1950年到1953年的朝鲜战争,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参与的第一场局部战争,对于二战之后的世界格局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那么,美国是怎样看待朝鲜战争的?
1950年到1953年的朝鲜战争,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参与的第一场局部战争,对于二战之后的世界格局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那么,美国是怎样看待朝鲜战争的?
从国民整体性格来说,美国更偏向于是一个理科生,我们好歹在八十年代还流行过一阵文青病,美国对文史感兴趣的,相当小众,不过作为汇聚各国高端人才的移民大国,历史专业的研究也同样蛮犀利的。而且我们有一说一,在美国搞历史研究,也未必完全没有私货,但是社会氛围真的很宽松,包袱和限制确实比我们少。关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美国对这场战争的历史记载,整体大框架还是完整和基本属实的。
相反我们国内的相关记载,到九十年代,主流观点都还是从我们自己谋划出兵开始叙述,宏观上还反复强调一个观点,美国出兵朝鲜,是要以朝鲜为跳板,对我国进行侵略,这个观点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信以为真,但很可惜,这个观点却是错误的。国内官方第一次全面而且相对客观的描述抗美援朝战争,应该是央视一部专题记录片《共和国战争》,那是第一次在官媒上看到这场战争起因,是因为朝鲜先进攻了韩国。美国对这场战争的记载,大致上就是以各方跨过三八线为标志,把这场战争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朝鲜跨过三八线,进攻韩国,并很快攻占汉城,然后一路南下。联合国通过决议,由美国牵头,组成联合国军出兵朝鲜。韩国在美军及联合国军援助下,在洛东江一线苦苦支撑,就是这一阶段。联合国军的成立是为了支持韩国,对抗朝鲜,并不是针对中国。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带领下,抗击围攻釜山防御圈的朝鲜人民军,然后组织仁川登陆,一举逆转战局。当时美国有多强大家都知道,打朝鲜基本就是职业拳手打幼儿园小朋友,无可否认联合国军将人民军的攻势全面瓦解,并乘胜收复汉城。问题在于联合国军胜利之后,原本包括美国在内,都是不愿意打过三八线的,是麦克阿瑟执意继续进攻,准备彻底解决朝鲜,就这样美军跨过了三八线,开启了战争的第二阶段。
当联合国军已经有先头部队饮马鸭绿江时,麦克阿瑟始终认为中国不会出兵,而实际上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早已经楔入了东西两线联合国军之间的大山深处……事后来看,其实我们以前的宣传,为显示麦克阿瑟的狂妄,也已经透露出一些美国并无入侵我国的意思,这些宣传的原话大概是麦克阿瑟叼着他从不放烟丝的玉米芯烟斗,跟记者们吹牛,战争就要结束了,他的孩子们在圣诞节前就可以回家了——如果圣诞节就回家说明麦克阿瑟在解决朝鲜后并没有继续进攻中国的打算。然而接下来就被志愿军打了个屁滚尿流。
接着志愿军对美军接连发起了第二次、第三次战役,是以极大的牺牲,打出了“从北到南,一推就倒”的豪迈,也是打的李光耀回忆第一次在海关享受黄种人受到尊敬的时候,打得麦大帅灰头土脸,灰溜溜回家去写他的“老兵不死”。然而我们一穷二白的国力也大大限制了志愿军的战力发挥,原本我们打到三八线之后,彭老总也认为已经到了到张力极限,但是主席要求我们也跨过三八线,争取一个政治上的主动,于是志愿军克服重重困难,跨过三八线,也开始战争的第三阶段。志愿军攻克了汉城,同时也把自己后勤保障跟不上的弱点暴露出来,遇到个老老实实打仗的李奇微,吃了闷亏,彭老总下定决心,退过汉江,而后双方在三八线一直僵持拉锯了几年,谁也没有便宜可占,直到停战。美国的正经历史记录有一点很好,没有贬低志愿军,对志愿军的评价都很正面,当然对志愿军的装备、后勤是别指望说什么好话了,这一点我们自己也确实没什么好话说。
美国关于朝鲜战争的书籍不少,高中历史课本上也是有涉及朝鲜战争的,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看,当然最好是看英文原版的。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美国课本上如何写的,谈一谈美国朝鲜战争亲历者是如何书写朝鲜战争的,还有美国的那些大腕们是如何看待朝鲜战争的。
朝鲜战争这么重要的战争,一定会出现在美国的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出现在公立学校高一年级的历史书中。(现在传播比较广的就是人民日报社美国分社记者管克江翻译的内容)。
整个章节写了战争背景,战争起因,美国参战,仁川登陆,以及中国参战,最后就是和谈成功。
整个书中写的还是比较客观:对战争起因则认为是斯大林怂恿了朝鲜进攻韩国,美国是为了援助盟友而参战,并且在仁川登陆后,一举扭转了最初极为不利的战况。
当美国和联合国军将朝鲜赶出韩国地域后,杜鲁门担心如果继续向北进军,会惹怒中国出兵参战。而麦克阿瑟坚持统一半岛,并要帮助组建新政府,就像日本一样。而且麦克阿瑟拍胸脯保证:不会激起中国大规模入朝作战,就算中国来了,美军也能控制住局势,将朝鲜半岛统一了。
书中,对于美国的失败,毫不掩饰,因为麦克阿萨一意孤行导致了战争失利,而且不听国防部的指挥,麦克阿瑟被解职。后来,双方经过多次拉锯战,最终在三八线形成了一个静态的防线……
总体而言,美国历史书写得还是比较客观,是美国越过三八线想统一半岛,结果导致了中国担心下一步会遭到侵犯,而大规模出兵参战。
美国历史教科书《世界历史》中写的清清楚楚:战争的起因,是因为北方进攻南方(进攻韩国),美国为了保护这个盟友出兵并成功扭转了不利战局。战争局势变化的关键是因为麦克阿瑟的盲目自大:杜鲁门总统原本反对越过三八线北进,担心扩大战争,但麦克阿瑟坚决主张北进,彻底解决朝鲜问题。
由于麦克阿瑟的一意孤行,随着志愿军入朝参战,战争局势瞬间又出现了扭转。杜鲁门也乘机以麦克阿瑟违反国家战略的名义,将他撤职。
对于志愿军的实力,美国军方更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志愿军是美军在二战以后遇到的最强硬的对手。最后,我们必须承认,志愿军的战损确实比美军多。需要强调的是,双方对战损的记载差异很大,但考虑到美国的局限性(我国当时以志愿军的形势参战,美国又未取得战争的胜利),考察我国阵亡人数必然不真实。考虑到双方都比较重视死者,不可能有士兵不明不白死了,因此双方对本国死亡人数的计算还是基本准确的。我国确认的烈士最新的数据有197853人,美国确认的死者有36574人,双方战损、实力差距很大,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
很多人都以为朝鲜战争美国是打了败仗,但对于讲究法律和游戏规则的美国人来说,朝鲜战争最后签订的是“停战协定”,又不是投降协定,怎么能说成打败了呢?确实也有一些美国人认为是败仗,也有一些这方面观点的书籍和文章,但这里就有人特别喜欢选用这一观点的书籍和文章,并大加渲染,搞得好像美国人都认为自己被打败了。而实际上大部分美国人都没有认为朝鲜战争打败了,看看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碑,就很清楚了,美国的主流观点是,“我们保卫了和平”。而对越南战争,美国人才会觉得是败了,也因此进行了很深刻的反思。
美国作者贝文·亚历山大写的《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就是在这里知名度很高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军事战略专家,因为作者是朝鲜战争的亲历者,用他的笔娓娓道来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此书在中国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3年10月1日出版。但这并不是美国官方或者说主流的观点,只是贝文·亚历山大个人作为亲历者对这场战争的反思。
在这本书中,作者写道:美国在南朝鲜和一些联合国成员国的支持下,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的战争,却输掉了另一场针对红色中国的战争。
我们把朝鲜战争看成是一个战争,美国人看成是两场战争,第一次就是朝鲜侵略韩国,美国带着正义之剑去帮助韩国,结果取得了胜利。第二次就是麦克阿瑟要北上统一朝鲜半岛,红色中国为了保护其家园免遭潜在的入侵威胁,而进行参战并获得了胜利。
这本书,从朝鲜战争发生的起源,到美国战略的制定,到麦克阿瑟执着地坚持导致战略的转变,以及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残酷,以及各国后面的博弈,一层层展开,写得十分详细。
书中认为,朝鲜战争是美国的一场失败的战争,从情报到指挥官麦克阿瑟都误读了中国保护家园的决心,最终收获了苦涩的回忆。整个书中,对中国志愿军还是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评价。
对于朝鲜战争,美国的大人物们还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朝鲜时我们就已经意识到了,中国的志愿军是我们美国两次世界大战以来所碰到的最强硬的对手—— 马歇尔(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陆军参谋长,美国陆军的掌门大佬)。能得到马歇尔如此高的评价,确实不容易。
接替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李奇微,也有回忆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下。
“我当了一辈子步兵,同德国步兵、中国步兵打过仗,也看过美国步兵、苏联步兵打仗,德国兵很优秀,但最优秀的我认为还是中国步兵。”—— 法勒·霍利克上将(北约北欧部队总司令)这家伙后来当了北约总司令的,但在朝鲜战争中被我志愿军俘虏,想来,他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解放战争后的中国陆军,确实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存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