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

明宣宗朱瞻基36岁英年早逝,时年太子朱祁镇才8岁。8岁虽然太过年幼,但历史上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比如汉和帝去世,继位的太子才满月。所以,大臣们谁也没有他想,不料平地起风雷,宫中传出消息,太皇太后张氏准备立襄王朱瞻墡为帝。
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
皇位更替之间,最怕这种争议出现,弄不好就演变成两派惨烈的斗争,不知道有多少人丢官,甚至脑袋搬家,于是气氛陡然紧张,朝中笼罩上一层阴影。
朱瞻墡是谁?张太后为何抛弃孙子选择他?流言可靠吗?
朱瞻墡跟明宣宗朱瞻基一样,都是张太后的亲儿子。除了哥俩,张太后还有一子朱瞻墉,三个儿子中,张太后最喜欢的就是朱瞻墡。
朱瞻墡第一次出现在政治漩涡中心,还是十年前的事。那一年明仁宗朱高炽驾崩时,太子朱瞻基正以监国身份,驻守陪都南京。仓卒之际,皇后张氏下了一道明旨,又立了一道密旨,明旨令户部尚书夏元吉为顾命大臣,全权处理军国大事,密旨就是立襄王朱瞻墡为监国。
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
监国一般是指皇帝出巡,暂时接替皇权的那个人,通常由皇太子担任,所以监国常常被当作皇位继承人的风向标。可张氏的这个密旨下得有点莫名其妙,因为大明帝国此时是有监国的,即太子朱瞻基,这会儿搞出两个监国,明显不合规矩。
当朱瞻基风尘仆仆从南京赶回来,大臣们出城百里相迎,唯独缺了夏元吉和朱瞻墡。朱瞻基喝问夏元吉在哪里,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不是朱瞻基气量小,这种敏感时期,自己不在大内,什么意外情况都可能发生,何况还有对皇位虎视眈眈的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其实,张氏之所以密立朱瞻墡为监国,也是防止出现意外,并非想改立嗣君。
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
说到底都怪明仁宗朱高炽,当初他不顾大臣们反对,非要让太子出镇南京,临终前又不能提前召回太子。反骨仔朱高煦、朱高燧听闻明仁宗驾崩后,立刻起兵,企图半路劫杀朱瞻基。假如得逞的话,大明帝国就是灭顶之灾。
因此,张氏提前布局,立朱瞻墡为监国,又不对外公布,其实就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为防万一,她甚至命令夏元吉不得出城迎接太子,而是留在城中辅佐朱瞻墡。
朱瞻基对母亲的这个安排是接受的,他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亲征朱高煦,离京后,朱瞻墡再度奉命监国。朱瞻基为何不用太子监国?那一年太子朱祁镇还未出生,朱瞻墡时年19岁。
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
朱瞻墡不光有嫡子的身份,而且在兄弟十人中声望最好,他为人谨慎低调,坚守操行。大明王朝三次重大变故,他都被作为皇储候选人推出。上面这一次是明仁宗驾崩,朱瞻基不能及时即位的危机,还有两次是什么时候呢?
先说第三次,那就是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被俘后,为了对付瓦剌人的讹诈,朝廷决定另立新君,让肉票变过期粮票。当时大臣们在2岁的太子朱见深,和郕王朱祁钰之间难以抉择,皇太后孙氏抛出了第三个人选——襄王朱瞻墡,并以金牌调他入朝。
结果朱瞻墡拒绝接受,反而给朝廷上疏,建议立太子朱见深,同时以郕王朱祁钰监国。多年后英宗朱祁镇复位,听信流言,误认为朱瞻墡曾经谋图皇位,差点清算了他。后来英宗在密档里找到了当年朱瞻墡的上疏,以及调他入京的金牌,才感叹皇叔的高尚。
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
第二次就是这一次,宣德十年宣宗朱瞻基驾崩。基于朱瞻墡多次监国,人望高,又有嫡母皇太后的偏爱,在太子年幼的情况下,传出朱瞻墡即位的消息,应该不是空穴来风,大臣们也都相信这件事很可能是真的。
不过,张太后也没让大臣们提心吊胆太久:“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
张太后为何这么快就改主意了?朱瞻墡不比一个娃娃更适合当皇帝吗?事实上这个娃娃长大后搞出了土木堡事变,差点亡了大明。
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
首先,皇嗣的产生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并不是所有皇家子弟都有资格。
后人读史,看到某位不称职的皇帝,就气得直拍桌子,忍不住大声质问,为何就立了这么一位混蛋,皇家子弟一大把,就跳不出一个正经玩意了吗?其实这是不了解古代的皇位继承法统。
天下再也没有比皇位更诱人的职业了,所以皇家子弟为了它一定虎视眈眈。试想一下,皇家子弟产仔量多大?几代人下来,皇家应该叫“蝗家”,子孙多得让人眼晕。
以老朱家晋王系为例,据史料记载,三代后,汾阳城内城90%的房产都是老朱家的,外城门70%也都是他们家的,第五代庆成郡王,一人生了70个儿子。
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
如果这些子弟都奔着皇位去,秒秒钟不就咬碎了龙椅?为了防止他们觊觎皇位,产生不必要的内耗,古人对皇位的继承法则,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基本上,按照规则套,只能找到一个对应人,别人就洗洗睡吧。
比如嫡长子继承制,只有皇后的儿子有资格,老大是第一顺位,没有嫡子按序齿排位,一个儿子都没有,可以从血缘关系最近的宗室过继。
这些法则虽然让“德才”这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遗漏了,很不合理,但是它解决了皇位之争的政治危机,不合理却合情。
按照这个规则,什么情况下才能轮到朱瞻墡呢?首先朱瞻基不能有儿子;其次,朱瞻基的兄弟们也都没有儿子,不能给他提供过继子;最后朱瞻墡要在兄弟们中处于第一顺位。
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
事实上,以上条件朱瞻墡一条也不符合,他不可能替代得了朱祁镇。
其次,朱祁镇的嗣君身份,已经得到了宣宗朱瞻基的确认。
朱瞻基在临终之前,有遗诏确认了朱祁镇的嗣君身份。即便没有遗诏,朱祁镇在两岁的时候就已经被立为太子,他也可以名正言顺即位。
灵前奉诏即位,被视作皇位继承合法性的一部分,假如张太后想要推翻朱瞻基的决定,难度太大,除非她能摆平朝中所有政治势力。
实际上,包括朱瞻基一手培养起来的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驾马车一定会站在朱祁镇一边,这恐怕也是张太后知难而退的最重要原因。
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
最后,张太后立朱瞻墡这个方案,存在巨大漏洞,容易引起纷争。
其实如果张太后推出朱瞻墡,恐怕她首先面临着骨肉相残的局面,因为朱瞻墡还有一个同母哥哥朱瞻墉。张太后瞻墉排在朱瞻墡前面。
朱瞻墉的史料记载很简略,大致留下这么几个信息:他受封越王,但从来就没去就藩,一直留在北京;他正统四年去世,没有留下一个儿子;他曾经建金刚延寿塔,为母亲祈福。
这几条信息表明,朱瞻墉很可能是虔诚的佛教徒,无心政治,可由于身份限制,又未能出家。不过请注意,只要他存在,按照继承法统,他就是朱瞻墡的“障碍”。皇位之争并非当事人之间的争斗,而是他们身后政治势力的斗争,朱瞻墉即便自己没兴趣,也会有人推着他走。
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张太后都没办法让朱瞻墡上位。亦或许,朱瞻墡本人也不同意跟侄子争位,张太后原本也不是讨厌孙子,只是担心他年龄小,既然有大臣们作保,她也没必要坚持。
这位被追谥为“诚孝张皇后”的张氏,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她重用三杨,打压宦官,为明英宗初年的政治清明奠定了基础,被后人尊称为“女中人杰”。相比较她的儿媳钱太后,跟她差远了。一共三个儿子,老大朱瞻基,老三朱瞻墉,老五朱瞻墡。也就是说,按皇位继承顺位,朱瞻墉排在朱瞻墡前面。
朱瞻墉的史料记载很简略,大致留下这么几个信息:他受封越王,但从来就没去就藩,一直留在北京;他正统四年去世,没有留下一个儿子;他曾经建金刚延寿塔,为母亲祈福。
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
这几条信息表明,朱瞻墉很可能是虔诚的佛教徒,无心政治,可由于身份限制,又未能出家。不过请注意,只要他存在,按照继承法统,他就是朱瞻墡的“障碍”。皇位之争并非当事人之间的争斗,而是他们身后政治势力的斗争,朱瞻墉即便自己没兴趣,也会有人推着他走。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张太后都没办法让朱瞻墡上位。亦或许,朱瞻墡本人也不同意跟侄子争位,张太后原本也不是讨厌孙子,只是担心他年龄小,既然有大臣们作保,她也没必要坚持。
这位被追谥为“诚孝张皇后”的张氏,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她重用三杨,打压宦官,为明英宗初年的政治清明奠定了基础,被后人尊称为“女中人杰”。相比较她的儿媳孙太后,跟她差远了。
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086 字。

转载请注明: 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