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八十五位将帅被俘,二万多士卒被杀,后梁的国祚之战!

二百八十五位将帅被俘,二万多士卒被杀,后梁的国祚之战!
907年,朱温灭唐,建立梁,史称后梁。908年,李克用病逝,其子李存勖承袭晋王。
作为死对头,朱温任汴州刺史时就曾设计暗算过李克用,幸好李克用够机警,早早的逾墙而走,幸而得脱。
初,黄巢败走,李克用追之,至于冤朐,不及而旋。过汴,驻军于北郊,王邀克用置酒上源驿,夜以兵攻之。克用逾城而免,讼其事于京师,天子知曲在汴而和解之。
----《新五代史》
二百八十五位将帅被俘,二万多士卒被杀,后梁的国祚之战!
梁子结下,自然是不死不休。连年攻伐,李克用之地也仅余片尺,治下太原府也多次被朱温围困,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通过果决手段擒杀了其叔父,兄弟,稳固了其晋王之位。
908年四月,李存勖在潞州北黄碾大破梁军,声威大震。
二百八十五位将帅被俘,二万多士卒被杀,后梁的国祚之战!
910年5月,天雄节度使罗绍威病卒,其上书陈表,也就意味着朱温终于找到了染指成德和易定镇等河北北部的跳板—魏博六州。
而就在这一年,成德节度使王镕之母的葬礼上,梁朝使者与河东晋王李存勖的使节意外相见。
原来成德节度使王镕因为害怕朱温侵并,早就暗结李存勖。彼此为结,遥相呼应。
十一月,朱温派遣王景仁为北面行营都指挥招讨使也就是总指挥,韩勍为副,李思安为先锋,名为取上党,其真实目的为镇州。
而此时结束了兄弟内战的刘守光已经完全控制了卢龙和横海两镇,派遣军队虎视定州。南北皆有强敌,赵王王镕自然是不能掉以轻心。
而朱温更是利用在王镕还不知朱温真实目的,尚未与其撕破脸皮时,借防燕军之口,接管了深州,冀州。
二百八十五位将帅被俘,二万多士卒被杀,后梁的国祚之战!
而当时的众多将领因为朱温与赵王为亲家,对出兵持消极态度,想坐山观虎斗,但李存勖力排众议,果断决定出兵,意图一举击败梁军 。
双方陈兵于柏乡一带,展开了一场血腥的大战。史称柏乡之战。
二百八十五位将帅被俘,二万多士卒被杀,后梁的国祚之战!
双方兵力:后梁精锐的龙骧,神捷等禁军主力;罗周翰魏博军;阎宝,王彦章所部共计七万余人。
晋军兵力:晋军主力,以骑兵为长;成德,义武两军,善于守城,不擅长野战;总兵力略少于梁军,计六万余人。
双方将领:王景仁主帅,副帅韩勍,先锋李思安。
晋军主帅: 周德威 ,李嗣源,李存璋
二百八十五位将帅被俘,二万多士卒被杀,后梁的国祚之战!
骑兵之于重装步兵的优点就在于机动灵活,而晋军也将这一优点发挥到了极致。
在摸清了朱温的真实战略意图---吞并成德--以后,李存勖急于取胜,主张乘后梁军不明晋军虚实,出其不意,速战速决。但大将军周德威鉴于彼众己寡,后梁军闭城不出,晋军难以发挥骑兵之长的形势,建议退兵高邑(今高邑县),诱其出城,突袭破之。李存勖纳其策,退兵高邑。
期间,周德威多次派遣骑兵骚扰,有组织派遣骑兵阵前辱骂梁军,挫其锐气。并派遣游骑兵袭击出寨后勤补给的士兵,致使梁军后勤粮食补给困难,马匹病死,士兵士气颇受影响。
而反之的就是,晋军主力所在地高邑,位于野河上游,更加接近赵州,可以更好的利用物资供给优势,也能利用赵军善于守城的优点,以逸待劳。
五年正月初二,晋军将领又一次例行公事般率精锐骑兵,来到后梁大营前辱骂挑衅,而此时距离双方陈兵柏乡早已经过去月余,后梁将王景仁、韩勍终于忍不住,被激怒率军出战。晋军且战且退,将后梁大军引至高邑南--也就是周德成的预定战场,而当时晋将李存璋早已以步兵阵列于野河之上。后梁大军横亘数里,自然知道渡桥是隔断晋军南北的关键所在,争先夺桥,被守桥之赵王军和晋军力战击退。晋王李存勖欲亲自率军反击,周德威以为后梁军士气尚锐,难以力胜,建议等其疲乏饥饿之后再出击一举破敌,为晋王所纳。两军对峙战斗自午至暮,后梁兵饥渴,士气锐减,王景仁所率领的东阵魏博兵由于战斗力装备差,渐渐不敌,有退却的迹象。晋将周德威见势大呼“梁军败逃了!”此时的晋军早已经杀红了眼,而且势头正盛,晋军大喊而冲击,后梁军惊怖溃退。周德威、李嗣源,率部从东西夹击,李存璋亦引步兵奋力追杀,后梁军仓皇败逃,但此时的战场却距离梁军后方大寨三十余里,两根腿的人又怎么会跑的过四根腿的马?撤退变成了大溃败,梁军士卒开始全线崩溃,共有二百八十五位将帅被俘,士卒死2万余,禁军主力龙骧,神捷军皆被消灭殆尽,而早前占领深州,冀州的杜廷隐等闻讯,也屠掠深、冀二州而去。
周德威等乘势南进,连克数城,于二月退兵。
柏乡之战,作为一场梁晋争霸中的战略性大决战,经此一役,后梁再也没有能力染指河北北部地区,国祚渐无,直至923年晋王李存勖灭梁而终。
(图片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必删)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20 字。

转载请注明: 二百八十五位将帅被俘,二万多士卒被杀,后梁的国祚之战!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