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了,考试就是不可避免的一关,但是孩子们在考试回答问题的时候,思路总是特别的清奇,老师看到之后都忍不住想笑。
孩子总是能把一些看似不正常的东西,说得有理有据。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回答错误,得不到分数。一个鲜红的“0”就写在了试卷上,而家长们看见这个鲜红的“0”,会暴跳如雷吧!
1
在孩子眼里,有些很常识性的东西,在他们的理解下就会变得很新颖。最近走红的小学生“倒数第一”的试卷。就展示出这个孩子就展现出了思维很跳脱的一面。
如果运用孩子的理解方式,这样倒着写确实没有错,但是出题的人并不是这样的想的,这样跳脱的思维就很适合去做一些开放类的题目。因为孩子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很适合进行一些不固定模式的思考。
再看看这个孩子的另一张试卷:
孩子真的是一个也没答对,但是孩子的答案也不无道理,比如:美国自由女神像确实位于美国,这样的回答也一点问题没有。可是出题人是想说,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国的那座城市,孩子并没有理解上去
网友们看见了也纷纷评价:这个孩子怕是要挨打了!
但现在孩子试卷上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奇葩了,就像之前那道数学题:“小猪佩奇前面有6个人,后面有4个人一样”。小猪佩奇在这道题里面到底算不算一个人呢?
因为在孩子的认知中,小猪佩奇是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思维,自然就会算进去。可是老师给出的解答却是小猪佩奇不算人。
其实考试的时候,孩子想要得到高分,除了正常的掌握知识以外,还要能理解出题人的想要表达什么,这就考验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2
在教育中家长比老师占据了更主要的位置,所以我们要在教育过程中更加准确地去找好自己的定位。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更主要的是理解孩子、陪伴孩子,不要用固有的思维去束缚孩子。
创新是第一动力。
而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是要从小开始。孩子没上学的时候,总是会一些不同寻常的想法,这些就是创新的萌芽,但是一旦在教育中,强制孩子必须使用固定模式,就会一点点打消孩子的创新思维。
所以说,平衡这种关系的就是家长,只要好定位就可以。
1、家长是陪伴者,不是教育者
在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中,以长辈大人的身份去压制孩子、教育孩子。不允许孩子有反驳的权利。强权之下无猛将,孩子反而变得内向,没有主见。这样的情况在小时候家长会觉得很好,因为这样的孩子很听话,说什么做什么。一旦长大之后情况就不会很好,一个没有主见的孩子在社会上是很难行事的。
但我们把身份进行转变,从一个教育者变化成一个陪伴者,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想法,及时给予孩子建议,避免孩子走错了路。这样的孩子在学习、生活上都很有自己的主见。更有利于孩子产生更多的新鲜的想法。
2、家长是参与者,不是控制者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最好的角色就是参与者,而不是控制者。
就像一棵树,修剪杂乱的枝芽,是参与它整个生长的过程,如果你拿钢板固定住树干,哪怕就是在强行控制他。
而想象力对于孩子来说则是自由发展的结果。如果强行的控制,会压榨孩子的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锻炼之后,他可以反哺于孩子的各种能力,比如孩子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等等。所以更多的时候,家长最好不要去控制孩子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和活动,我们最好是参与进去,帮助孩子指明,让孩子进行选择,鼓励孩子积极地去参与到活动当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能给孩子的永远都是陪伴,虽然那个娃娃的考试上并不占据优势,但我相信她在某一方面也是很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