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国历史朝代中最兴盛的时期,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巅峰,不管是外交还是经济、农业还是政治,都远超过我国历朝历代,所以唐朝的人口迅速增加起来,长安城内也展现出一幅热闹的景象。
庞大的人口涌进长安城内,一时间长安城内的人口流动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唐朝为了解决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也是从户籍管理以及政策上进行缓解,正是这些制度让唐朝能够成为历史上的标志。
一、制度移民俗,流动变国风人口的流动给唐朝的城市管理带来了重大挑战,唐朝的都城长安也成为一个鱼龙混杂,社会问题不断的居住地,人口一时间都向都城进行流动和集中。
唐朝为长安为代表,在人口上不断的膨胀,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流动带来的人口压力和户籍管理成为当时城市发展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1.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因为唐代的商品经济比较活跃,许多都是外来人口,带来的人口数量的膨胀人口结构的变化,进入大城市生活也已经成为唐朝人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品质。
所以尽管唐朝的城市在混乱,也仍然有无数人想要挤进去,这样一来城市里的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必须要进行制度管理。
唐朝人为了寻找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大量的劳动力都向长安、洛阳、扬州等大城市进行聚集。另一种就是唐朝实行的科举制选官制度,全国各地的读书人都来到都城长安,学习或者参加考试。
因为古代没有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很多人都要走上一两个月才能来到长安,中间路途中会耗费很多的精力,所以很多家境优越或者能够在长安生活下去的人,都不会再回家,受路途的痛苦。
所以很多读书人都会在京城待上好几年,如果能够能通过科举制进入朝廷,很多读书者会成为进士,就会成为朝廷的新鲜血液,继续在京城担任。
2.林子越大,"鸟"越乱
长安城内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就是皇宫和宫城,这些都是宫内人员居住的地方,或者是政府官员在此办公。
第二部分就是外城,这里是普通民众居住的地方,长安城内居住了有近一百万的人口,流动人口的社会阶层也比较复杂,人来人往、鱼龙混杂成为这个地区的外在表现,正是这些人口的到来,导致长安城内的社会混乱。
人们来到这也是就业岗位的需要这么多人口,因为城内的建筑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加上城市中日益繁荣的商业、手工业,都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岗位,所以吸引了一大批劳动力的到来,当人口数量超过城市人口容纳程度,就会成为负担。
随着城市的商业繁荣,长安城内的维修业、餐饮业、小商品销售业等都相继增加,这些行业的起点较低,技术含量也比较低,所以对人口的需求量也比较大,更容易生存,大量的外来人口充斥着这些行业,
唐朝对于这些涌入城市当中的流动人口,到底该如何管理,这也成为唐朝管理者头疼的问题,虽然没有出台相应的措施,但是根据政府的条文和措施,可以看出整体是从约束到逐渐放松的一个状态。
二、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既然流动人口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管理难题,肯定就会进行遏制,户籍管理制度就成统治者维持统治的重要工具,通过户籍管理来管理,并令各部门"先取浮逃及无籍",就这样唐代的户口簿诞生了。
1.户口簿的使用
户口簿就是方便政府统计城市里的居住人口,这样能够让邻里之间起到一种督促作用,所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户籍就相当于每个人的"庙",这样一来,许多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时间就能第一时间扼杀在萌芽阶段。
在户籍制度当中,户主的性命、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份这些都会进行详细的记载,其中户主的身份就是按照"士、农、工、商"来进行区分的。
根据身份层级来进行划分,每个层级所要缴纳的税款也都各不相同,除了缴纳税款不同外,户口簿还直接跟国家的均田制挂钩,如果一个农业阶层的人来到城市当中,他们能得到较多的土地来供他们耕种。
因为唐朝的土地制度实行的是均田制,户籍中成为代表家庭情况的一个代表,方便政府进行核查,这样每个家庭都能获得自己应得的土地面积。
由此可见,户口簿上的每一项内容都会户主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家庭成为逃户,就会取消城市中的户籍,在想要进入城市当中发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2.城乡分离管理
户籍管理已经成为唐代对付人口流动的杀手锏,户籍管理制度也成为国家统治人口的重要手段,户籍制度的管理者也一般会由县令和太守亲自担任,不敢有一丝马虎。
为了确保户籍制度的权威性,每年政府都会对城市中的人口进行户籍统计,如果发现家庭情况与户籍当中记录的不一样,就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唐朝后期,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和两税法的推行,大量的人口溢出户籍,流入他乡,同时也出现了逃税的现象,唐朝政府明确规定会追查逃税人的税务,让邻居来担任逃税人的税务,这种惩罚为的就是监督逃税人,让邻居来相互监督。
对数据进行核实之后,当地政府会把内容交给上一级的政府进行户籍造册,在上交给朝廷,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作量也随之增加,这种情况逐渐变成一年一次、两年一次,到最后的三年一次。
从调查次数的改变,可以看出唐朝城市中的人口是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这种户籍管理制度在后期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但是唐朝的户籍管理,让城市与乡村进行了不同的管理,让城市与乡村分开管理。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贫富差距也逐渐较大,出现了"富者越富,穷着越穷"的现象,户籍管理也成为国家进行税收的重要手段,很多贫民也因交不起税务而变成了逃户,这样就让户籍制度变得越来越混乱,户籍管理制度也逐渐变得混乱。
三、调均风雨,制度阴阳流动人口的到来,唐朝也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强盛国家,长安城内每天每夜都是热闹非凡,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唐朝政府也决定优先录用"浮逃及无籍"着,这是出于户籍管理和财政首富这两个方面的考虑,户籍管理也是将土地直接挂钩。
提供就业岗位
大量的劳动人口进入到城市当中,不仅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多麻烦,也让城市人员逐渐流失,长安城内的商业也逐渐产生许多工作岗位,让流动人口有所安置,这样可以解决税务的征收和人员的流失两个问题。
长安城在当时已经成为世界上和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两个行业也在不断增加对人口的需求,第一是建筑业,第二就是商业、手工业等服务人员,两者相辅相成。
选了一批外来劳动力,同时国家的许多重要机关,也需要大量的杂役来维持各种机关的正常运作,所以开始大量对长安城内的流动人口进行招纳,解决了很大一部分流动人口问题。
唐朝初期,长安外的乡村人口有一百五十多万,到了唐朝中期,人口就已经缩减到九十多万,其中城市人口招收,官府招收庶人,就是乡村人口不断削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两税制的建立
在唐玄宗在位时,均田制就已经接近崩溃,大量的人口开始溢出户籍,大量的人口流失在外,国家在想要征收税务,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之后政府便推出两税制,之前政府是靠着户口簿进行人头收税,后来均田制崩溃之后,就改为按照土地进行征税,也让很多农户无人窘境。
在《旧唐书》中记载,"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一制入",两税制实行量出制入的原则,中央政府根据预先制定的支出来确定税务,这样就可以对各地劳保性进行征税。
还有就是商民同税,对于没有户口的商人,对征收的税务也有所调整,就是只征收郡县的三十分之一的商业税,与当地居民承担相同的税赋,不再享有税利。
还有就是实行夏季和秋季两个税务,一年当中进行两次征收,这样一来就免除了税务对人们带来的压力,可以很好的解决人口生活压力。
结语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来说,人口流动最影响的就是赋税,国家财税征收的结构和对象也在不断的进行改变。
不仅是户籍管理施行城乡分治,城市和乡村的征收对象税收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人口结构重心的移动,可以看出城市也在不断的发展,通过户籍管理和政策的改变,很好的解决了唐朝人口流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唐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