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山海关战役,李自成到底如何大败
明末的山海关战役可谓是历史上颇为精彩的一战。
这场战役共计三天,却在无形中改变了中国古代王朝三股势力的命运。
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这三个人被同时卷进时代的洪流,成为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人物。
公元前1644年,3月19日。
李自成率领大西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
明王朝宣告灭亡。
李自成在逼近北京时,崇祯皇帝曾下令让吴三桂引兵驰援京师。吴三桂统领四万大军离开宁远城,刚刚出关,进抵丰润,前方已经传来消息,京师已经被李自成攻占。
吴三桂马上引兵撤离入关,进入山海关防守。
占据北京城的李自成听闻吴三桂折返屯驻山海关,遂下令让唐通带领八千人迅速进抵山海关,以图劝降吴三桂。
对于李自成的劝降,思忖良久的吴三桂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意。他统领大军准备前往北京归顺李自成,大军行进至永平西沙河驿,吴三桂听闻父亲吴襄、爱妾陈圆圆颇受折磨,遂再度引兵奇袭唐通,夺下山海关。
李自成占据北京城之后,多尔衮听取范文程建议,准备抢先进入京师。
公元前1644年,4月7日。
清军祭告出师,预绕过山海关,从边境关城奇袭进关中。
4月9日。
清军集结三分之二蒙古兵、三王全部汉军以及八旗兵,正式开拔北京城。
清军行至至辽西一带,闻悉李自成已经进入北京城。
洪承畴给多尔衮提议:
如今,李自成已经进入北京城,城中财物也尽为其所有。清军长途跋涉进抵北京城,如果李自成的农民军的得知消息,可能焚烧宫室,劫掠财物逃亡。
如果,李自成的农民军不选择遁逃,清军也可以发动进攻。
此时,大军行为未免太多缓慢,洪承畴建议多尔衮下令以精兵急行至北京城外围的蓟州、密云等地,而辎重则后续跟进。
抵达燕山山脉之后,迅速以骑兵占据高地,以步兵扼守险要地点,防止陕西、宣府、大同等地的援军驰援大顺军。
4月15日。
多尔衮遂听其建议,统领精锐骑兵进抵至翁后。
此时,吴三桂派遣副将杨珅、游击将军郭云龙前来致书,希望多尔衮能够率领清军驰援山海关,以解山海关危急。
事成之后,吴三桂许以财帛赠与、裂土而治。
此时多尔衮才之后,李自成统领六万大军东征,预计要进攻山海关。
可是,对于吴三桂而言,这恐怕是一场祸事。
多尔衮引兵出发,几乎统领了所有的精锐,目的是为了绕过山海关直扑京城,与李自成抢夺北京城的统治权。
李自成纵然引兵东行,进抵山海关,谁有知道这是不是李自成、吴三桂两人的诱敌之计,以图一举荡平清军。
所以,对于吴三桂的这番求援,多尔衮并没有直接引兵入关,而是选择缓缓进军。
4月16日。
多尔衮统领大军进抵西拉塔拉。
此时的吴三桂开始以要挟的方式试探吴三桂的真正心态。
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河山之永也。
吴三桂对此未作答复,相比此时的吴三桂已经相当纠结。
国仇、家恨一瞬间全部萦绕在他的脑海中,如果自己真的投降了清军,所谓的“忠君报国”,所谓的“捍卫先帝基业”又如何立足?
3月20日。
多尔衮的大军缓缓行进至宁远连山一带。
吴三桂再度派遣部将郭云龙、孙文焕致书多尔衮。吴三桂告知多尔衮李自成已经引兵进抵永平,即将逼近山海关,形势危急,速请多尔衮入关。
多尔衮当天依旧没有选择入关,而是引兵进抵沙河。
3月21日,早上。
多尔衮的大军缓缓行进至山海关十里的地方,仍旧没有选择进城。作为行军统帅,多尔衮的小心谨慎可谓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此时的李自成也已经进抵山海关。
我们无从得知李自成究竟何时进抵山海关关城下,但是我们能够知道的是,李自成刚刚进抵山海关下,便开始下令攻城。
我们大抵可以判断,李自成的大军很可能在20日晚上已经顺利进抵山海关一带,毕竟大军长途奔袭,不加休整悍然进攻,不仅军队没有战斗力,对于自己而言也是一种无形的战力损失。
21日的早上,李自成下令猛攻山海关关城。
提及山海关,先要说说这座关城。
山海关并非一座简单的关城,而是一座具有完善防御体系的关城。
山海关的南北两翼分布有南翼城、北翼城拱卫山海关的城墙,它的东西两翼中也分别修筑西罗城、东罗城。
李自成下令进攻之后,主要的战场在石河一带,这里发生交战之后,李自成帐下一千多名骑兵突然冲破防线,进抵西罗城一带,不过被城上大炮轰击,全部覆灭。
李自成遂下令大军全面冲击山海关的西罗城、北翼城两城。
与此同时,李自成另外派遣部分军队沿着山道行军,突袭至山海关一片石附近,准备彻底切断吴三桂的退路。
不料这支部队遇到清军前锋,徒然无功。
4月21日晚,北翼城即将被李自成大军攻破,形势再度危急。
4月22日,清晨。
让吴三桂不得不出城亲自面见多尔衮,让其速速入关驰援。
及至此时,多尔衮仍旧在犹豫要不要进关,因为他仍在害怕这是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圈套。
“三桂知清兵已在关外,遂突出外城,驰入清壁中见九王,称臣。遂髡其首,以白马祭天,鸟牛祭地,歌血斩衣,折箭为普,三桂为前锋,九王总重兵后后.....于是三桂复入关,尽髡其民,开关迎敌,然迫于战期,兵尚未尽剃发,恐无以辩,夜半,密令军士以白布裂为三幅,阔如三指,缠之于身,以为暗记。然布亦不能猝办,即以裹足布裂用之。---《明季北略》·卷20
吴三桂亲自面见多尔衮,剃发盟誓,多尔衮终于选择了进兵。不过,此时吴三桂帐下的士兵多在守卫山海关,为了避免清军在战争中误伤吴三桂的军队,吴三桂的大军一律将三尺宽的裹足布缠于肩膀,以便区分。
李自成率众围山海关,我军逆击之,败贼将唐通于一片石。己卯,师至山海关,三桂开关出迎,大军入关。自成率众二十余万,自北山横亘至海,严阵以待。是日,大风,尘沙蔽天。睿亲王多尔衮命击贼阵尾,以三桂居右翼,大呼薄之。风旋定,贼兵大溃,追奔四十余里,自成遁还燕京。---《清史稿·卷四本纪四·世祖一》
这段关于山海关战役的描述,其实异常的模糊。
但我们能够得知,其实山海关战役是存在着东部、西部两个战场。
一片石、石河两地。
只是,多尔衮入关之后,最终的大决战是在石河一带。
此时李自成已经将大军排成一字长蛇阵,从山头一直延续至海边,可是声势浩大。
多尔衮对此并没有直接下令进攻,而是集中全部主力准备冲击李自成靠近海域一带的敌军。
前面已经说到,李自成其实进攻的主要焦点在于北翼城,这里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所以农民军的主力势必要集中于北翼城附近。
而防守薄弱的海域一点,则成为了多尔衮多寻求的一个突破点。
自成兵横亘山海间,列阵以待。王令诸军向自成兵而阵,三桂兵列右翼之末。阵定,三桂先与自成兵战,力斗数十合。及午,大风尘起,咫尺莫能辨,师噪风止。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以二万骑自三桂阵右突入,腾跃摧陷。自成方立马高冈观战,诧曰:「此满洲兵也!」策马下冈走,自成兵夺气,奔溃。---清史列传
大战刚刚开始,吴三桂统领军队位于清军骑兵的右翼末端,可最先出兵的却是吴三桂。
这场战役中,吴三桂的大军可谓立下不世之功。
是日,战初合,满兵蓄锐不发,苦战至日昧,三桂军几不支。
吴三桂的大军一直战斗到中午时分,长达十多个小时的战斗,可谓人困马乏。
贼众我寡,三面受敌,我兵东西驰突,贼众亦左萦而右拂之,阵数十交,围开复合,自成按辔冈上,见有骑兵出三桂旁突阵而入者,自成麾后军益进。---《庭闻录》
此时,吴三桂大军于李自成农民军的交战已经如火如荼,大军厮杀惨烈,吴三桂已经陷入了农民军的重重包围。
既成良久,师譟。风止,自三桂阵右列,令三桂居右翼后。搏战,大风扬沙,咫尺不能辨。力突出,捣其中坚,马迅矢激。自成登高望见,夺气,策马走。师无不一当百,追奔四十里,自成溃遁。---《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
吴三桂和李自成的大军交战,恰好遇到大风,双方不能辨别彼此。此时的多尔衮终于下令出兵,从吴三桂的旁边突然冲杀出来。
事情的关键在于,多尔衮引兵出发的时间节点在哪里?
他是在大风肆虐两军之际出战?还是在大风即将停止的那一刻瞬间杀出?
我想每一个聪明的统帅,都不会在大风肆虐之际下令冲杀,这样对于自己不会有太多的优势。
《庭闻录》中有一句至关重要的话语:
忽尘开,见辫而甲者,咸惊呼曰:满兵来矣。
这句简短的话语,我们大抵可以判断,多尔衮下令冲击的时间,恰好是风沙即将停止的那一刻。
李自成农民军本来在风沙中与吴三桂大军搏杀,大风停止的那一刻,突然看到清军骑兵冲杀过来,大军开始溃败。
多尔衮这种以逸击劳的作战方式,不仅有效的保留了清军的军事力量,还成功的一击而溃,瞬间击垮李自成的大军。
我们可以想象这一场景,李自成的大军和吴三桂大军厮杀一上午,狂沙中继续厮杀。在风沙停止之际,突然一股骑兵冲杀过来,士兵安能不崩溃?
山海关战役在明末历史上之所以重要,因为它的发生直接让中原大地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战之后,李自成的政权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清军入主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异族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