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挪威百年内战史话哈康四世的政绩和挪威—苏格兰之战

观古今看世界
中世纪挪威百年内战史话哈康四世的政绩和挪威—苏格兰之战
主编:李沛隆726,作者:汪枫。未经今日头条号事先声明,其他平台上的类似账号皆为伪装盗版,请读者积极反馈并举报,谢谢诸位的支持。
哈康在位期间的值得一提的大事有:
外交上:
(1)与教皇英诺森四世搞好了关系,教皇派遣红衣主教威廉(William of Sabina)赴挪威,替哈康加冕(1247);
(2)哈康与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友好继续保持,有趣的是,腓特烈二世跟教皇是敌对方;
(3)法国国王圣路易曾邀请哈康加入十字军东征,并由哈康指挥舰队,但哈康婉拒之;
中世纪挪威百年内战史话哈康四世的政绩和挪威—苏格兰之战
(4)与瑞典的关系正常化,哈康的儿子小哈康与瑞典比耶伯爵[①]之女联姻;
(5)丹麦和汉萨同盟爆发战争时,挪威商船也遭到威胁,哈康因此扣押了吕贝克(汉萨同盟的首席城市)和丹麦人的船只,吕贝克遣使向哈康道歉,并达成了商贸条约(1250);
(6)卡斯蒂尔国王阿方索十世与哈康四世结盟;
(7)丹麦与挪威的关系本身不好,商业竞争更使之恶化,哈康曾尝试打击过哥本哈根,直到1257年丹挪签订了和约方使斗争告一段落。哈康之子马格努斯还与丹麦公主联姻。
政治上:
(1)强化国王权力,同时谨慎处理与教会的关系;
(2)受蒙古入侵影响,大批东来的难民(尤其是白海一带的皮尔姆人)逃至波罗的海地区,哈康给予安置;
(3)1261年,将格陵兰纳入挪威统治;
(4)干涉冰岛内战,1262年将冰岛纳入挪威统治。
法律上:
(1)废除神明裁决,因为红衣主教威廉认为“基督徒劳烦上帝见证俗事不可取”。此事可能最先由国王本人提议,一方面,自己母亲的经历在哈康心中留下了阴影;另一方面,废除神明裁决可以避免再出现类似于哈拉尔四世的人;
(2)1260年在弗洛斯塔庭(Frostating)公布的继承法规定婚生长子的优先继承权,如果没有婚生子,才可由私生子继位,而挪威只能由单个国王统治;
(3)修改不合时宜甚至与现实状况相悖的法律,例如哈康为了抵制血族复仇的传统糟粕,确立了只有犯罪者本人才为罪行负责的法律原则。哈康之子马格努斯继位后,继续深化法律改革,并以此名垂后世。
中世纪挪威百年内战史话哈康四世的政绩和挪威—苏格兰之战
1263年的挪威疆域
维京时代的挪威人打下了很多海外属地,比如赫布里底、奥克尼、设得兰等,但这些岛屿在地理上与苏格兰很近。据《哈康·哈康生萨迦》转引赫布里底方面的描述:苏格兰人到达斯凯岛,杀人放火,还“抓走小孩,用矛尖把他们挑起,再摇动长矛,直到小孩滑到手中。”(1262)哈康对局势严重关切,决定诉诸武力,从冬季开始备战。
挪军声势浩大,“萨迦”说整个舰队在赫布里底集结时,哈康有一、两佰艘战船;14世纪后半叶苏格兰史学家佛尔顿的约翰(John of Fordun)称哈康有160艘战船、2万士兵。这可能是有史以来北欧向不列颠诸岛派出的最强阵容。哈康御驾亲征,国事交给儿子马格努斯处理。
中世纪挪威百年内战史话哈康四世的政绩和挪威—苏格兰之战
1263年7月5日或11日,从卑尔根出发的挪军进入北海。哈康借道设得兰赴奥克尼,在此停留数日,详作计划。他打算分兵两路,一部分去默里湾(Moray Firth)打击苏格兰东部;国王和更大一部分军队仍留在奥克尼。
但是他的部下们只愿意接受国王的直接指挥,该计划遂放弃。在此逗留期间,哈康派人去了苏格兰东北部的凯斯内斯(Caithness),迫使当地人缴纳贡赋,当地人为了和平安定,接受了哈康的要求。
8月5日,发生了一次日环食。
8月10日,哈康离开奥克尼。挪军进入斯凯海峡(Firth of Skye,斯凯岛属于赫布里底群岛)。马恩岛国王马格努斯·奥拉夫生和赫布里底国王杜加尔·马克鲁利(Dugald MacRuairi)先后加入挪军。
哈康向赫布里底之南的琴泰半岛(Kintyre)、比特岛上的罗思塞(Rothesay, Bute)发兵,迫使两地臣服。哈康停靠在琴泰半岛西岸的吉厄岛(Gigha)。爱尔兰也遣使来见哈康,表示欢迎挪军,这些爱尔兰使者可能来自维京移民后裔的地区。
中世纪挪威百年内战史话哈康四世的政绩和挪威—苏格兰之战
拉格斯之战地图
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对挪军的顺利进军颇感压力山大,遣使求和,哈康列出了一张他想占有的岛屿的清单,亚历山大觉得挪方的条件太苛刻,拒绝和议条款,无果的谈判花费了大量时间(这也可能是苏格兰的缓兵之计),而天气状况似乎越来越不妙。
哈康避至坎布雷岛(Cumbrae),同时重开战端,派40或60艘战船进入船湾(Loch Long),大肆焚掠。但是,9月30日,一场风暴突然来袭,大量挪军战船被吹走或摧毁。
10月2日,俟风暴减弱,哈康率军上岸,登陆之地是拉戈斯(Largs)。挪军约有八、九佰人,其中2佰人随奥格蒙(Ogmund Crowdance)处于一块高地。苏格兰军有近5佰骑士。
据《哈康·哈康生萨迦》描述,苏军“有受盔甲保护的马匹,有很多西班牙战马,全都覆以马衣”。苏军还有大批步兵,主要配有弓和爱尔兰斧。当时的挪军见苏军的态势,以为苏格兰国王亲临前线[②]。为了哈康的安全考虑,部下们反倒请挪威国王离开了战场。
苏军进攻猛烈,还有投石机。从高地上下来的挪军,动作比谁都快。沙滩上的挪军视之,以为他们是要逃跑,受其感染纷纷避至船上。
中世纪挪威百年内战史话哈康四世的政绩和挪威—苏格兰之战
苏格兰国家肖像画廊中关于拉格斯之战的画作
《哈康·哈康生萨迦》称:“双方都有很多人倒下,苏格兰一方更多。”苏格兰的史料《梅罗思编年史》(Chronicle of Melrose)称:“他们(挪军)被迫带着伤者和死者回到船上,回到了老家,没有他们来时那般荣耀。”约翰的作品称:“(苏格兰)来打击他们,横扫千军……挪威国王本人黯然神伤,惊骇不已,急忙返回奥克尼。”
这场战役各有损失,而且参战的挪军只有极小部分的兵力,规模不大。但从其后续影响来看,挪威明显失利了。第一,它对挪威在海上的扩张态势是一次羞辱,而赫布里底等挪威属地受苏格兰影响是历史的大趋势;
第二,哈康四世受长途奔波和精神打击,12月16日在奥克尼因病溘然长逝,时年59岁,挪威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君主;第三,1266年,挪王马格努斯与苏格兰签订《柏斯条约》(Treaty of Perth),挪威把赫布里底和马恩岛转让给苏格兰国王,而后者承认挪威拥有设得兰和奥克尼,挪威的海外属地正式缩水。
结语:
北欧传统的“萨迦”倾向于围绕国王个人来叙事,使内战看起来像是国王间的个人较量。其实这未必全无道理,尤其是在内战早期(包括哈拉尔的篡位及其三子之争),个人野心占很大的因素。
如果哈拉尔没有“取而代之”之心,之后挪威会不会开启内战的潘多拉魔盒还真难说;如果哈拉尔三子没有各怀鬼胎,之后有怎会上演共赴黄泉的悲剧呢?总的说来,初期的斗争基本在统治阶层内。哈拉尔由一个无名小辈进入王室,就不是靠战争手段,而是靠运气,不具有社会性。
而内战中期,包括桦木腿派的崛起、司威雷在位初期的各种叛乱,有更多的中下层民众参与。
司威雷去世后属于内战后期,此时以政治斗争为主,军事斗争为辅。牧杖派已成为强弩之末,甚至与国王两次和解,而其他的叛乱并未造成颠覆性的威胁。主要斗争集中于狂人哈康与英厄·鲍德生、哈康四世与斯库勒之间,前一对没有打起来,后一对忍了20多年才正式开战。
中世纪挪威百年内战史话哈康四世的政绩和挪威—苏格兰之战
除了个人野心,挪威内战的爆发更有多种政治、社会因素。初步总结如下:
(1)混乱的继承制度和共治先例。我们已经看到,挪威一度缺乏严格的继承规则,私生子也能理直气壮地声索王位。这种混乱成了觊觎者产生的温床,甚至没有血缘关系的野心家也敢来乱认祖宗,哈拉尔尚有神明裁决提供了合法证明(虽然今日看来甚为荒谬)。
司威雷的王室血统甚至只凭自己单方面的声称。共治君主的产生也是因为继承制度混乱而致,是为了解决实力相当的继承人间的争执而采取的折衷之法。但是,它不过是把继承人间的斗争推迟为国王间的斗争。
中世纪挪威百年内战史话哈康四世的政绩和挪威—苏格兰之战
(2)国外势力介入。尤其是丹麦,它对维肯地区念念不忘,又对邻国出现强大的君权深为忌惮。丹麦对挪威国内失利者的支持是不分派系的,既支持过哈拉尔,也支持过盲王马格努斯;既团结过反埃尔林的特隆赫姆人,也庇护过以埃尔林和马格努斯五世旧党为主的牧杖派。被丹麦支持的派系,往往会以挪威的利益做交易。
(3)应当注意,在国王们斗争的背后,存在着不同派系的贵族间的斗争。此前,“赤脚王”和“耶路撒冷行者”的扩张行动已经增强了领主的财富、军事实力和权力欲。内战开始后。
他们主要以国内的资源为生,“尤其是来自土地和其他农业人口的收入。他们能通过分享国王的权力和收入,最好地充实其私人经济和地方实力,并由此支持他们自己的王位候选人,必要的话为之而战。”
中世纪挪威百年内战史话哈康四世的政绩和挪威—苏格兰之战
(4)牧杖派与桦木腿派言和之前,挪威内战的总趋势是愈演愈烈,一个原因就是战争的群众性越来越强。“政治对抗可能已被持续的人口增长(导致社会下层不妙的生存状况,滋生着不满情绪)所激化。
被战利品和提升社会地位的可能性所诱,招人参战更为容易。在更广大群众中的社会动荡可能因此扩大了冲突面,也是这些冲突的结果。交战方越来越靠土地而活,遭受强迫贡赋和劫掠的地区的人一定经常想加入敌对的派系,以报复加害他们的派系。”
(5)地方利益。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挪威内战常常表现为地域冲突,尤其是维肯和特隆赫姆间的冲突。这当然是因为不同的派系以不同的地区为大本营,但需要进一步考虑为什么不同的地区会支持不同的派系。这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反抗一个从国家其他部分扩展而来、给当地人带来负担的王权。”
(6)宗教势力的参与使内战更为复杂。当然,中世纪的政教之争绝非挪威特有的现象。
涉及挪威内战的史料:
挪威内战有不间断的历史记载,包括但不限于:
从“耶路撒冷行者”西居尔到桦木腿派初次登场,冰岛史学家、文学家斯诺里的《挪威列王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可参考Samuel Laing、A. H. Smith、Lee M. Hollander、Alison Finlay 的多种英译本。
中世纪挪威百年内战史话哈康四世的政绩和挪威—苏格兰之战
《挪威列王传》手抄本的一页
《挪威国王摘要》(grip af Nóregskonungasgum),写到哈拉尔三子之争为止。创作年代早于《挪威列王传》,保留了较多原始信息,但内容相当粗略。可参考M. J. Driscoll的英译本。
内容上紧接《挪威列王传》的是《司威雷萨迦》(Sverris saga),它记载了司威雷的一生。其创作非一人之功,最初的作者是冰岛神职人员卡尔·荣生(Karl Jónsson,1135—1213)。
该书在司威雷尚在世时(1185)就已开始动笔,司威雷死后付梓。该书开场白明确承认:“国王司威雷派他(卡尔)撰写,并安排他应该写什么”。
中世纪挪威百年内战史话哈康四世的政绩和挪威—苏格兰之战
其优点是避免了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失真;缺点是对司威雷有明显美化,影响了客观性。可参考J. Stephen的英译本。本文关于司威雷在世期间的历史,基本据此书整理而成。
司威雷之后,有《牧杖派诸萨迦》(Bglunga sgur)和《哈康·哈康生萨迦》(Hákonar saga Hákonarsonar)。
《牧杖派诸萨迦》也称《三国王萨迦》,主要记载了哈康·司威雷生、古托姆、英厄·鲍德生三位国王。《哈康·哈康生萨迦》是哈康四世的传记,由哈康四世之子马格努斯委托冰岛贵族学者斯图拉(Sturla órarson)撰写,有G. W. Dasent的英译本。
其他参考文献:
Alan Orr Anderson: Early Sources of Scottish History: AD 500 to 1286, Vol.2, Oliver and Boyd, 1922.
Knut Gjerset: History of the Norwegian People, Vol. I, MacMillan Company, 1915.
Andrew Crichton & Henry Wheaton: Scandinavia, Ancient and Modern: Being a History of Denmark, Sweden and Norway, Vol. I, Harper & Brothers, 1878.
Hjalmar H. Boyesen: The History of Norway, Sampson Low, 1886.
Knut Helle: Cambridge History of Scandinavia. Vol.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托·里·德金:《挪威简史》,华中师范学院翻译组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73年。
附表一:内战时期的挪威国王:
中世纪挪威百年内战史话哈康四世的政绩和挪威—苏格兰之战
附表二:内战时期部分王位觊觎者
中世纪挪威百年内战史话哈康四世的政绩和挪威—苏格兰之战
注释:
[①] 跟前面的比耶不是一人。此处的比耶是瑞典福尔孔王朝的开创者。
[②] 据考证,当时指挥苏军的不是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是一个与之同名的叫亚历山大·斯图亚特(Alexander Stewart)的人。
本文作者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5143 字。

转载请注明: 中世纪挪威百年内战史话哈康四世的政绩和挪威—苏格兰之战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