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八卦猫的日常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杨广的背道而驰终结了隋朝的统治。虽然,消亡的有些悲惨,但是,却让中国的历史,迎来了更加昌盛的大唐帝国。自从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以来,平定四方,稳固政权,不仅让中国曾经的内忧外患得到解决,还让国家走上繁荣发展的高速路。
但是,在这时高句丽问题的出现,却成了中国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在隋朝时期,高句丽曾多次侵扰中原大地。虽然,隋朝进行过不止一次的剿灭,但是,却没有得到太大的成效,前前后后的几十万大军,都在与高句丽的对抗中牺牲。这让上至皇朝,下至百姓,都希望找高句丽讨回血债。
之后,李世民就曾说过要为中国死去的将士报仇雪恨的话,面对征讨高句丽的诏令数以千计的民众自愿征兵入伍上战杀敌,更有人情愿以私人武装的形式从军,作为志愿军跟随国家一起参战,为的就是给之前战死沙场的将士们报仇雪恨。因为,辽东永远只属于辽东人民,外敌是不能轻易践踏的。
之前,隋朝征战高句丽,三次讨伐,三次失败,使得高句丽人将杀死的隋朝士兵的尸骨,都堆成了一座座京观,以此来炫耀自己的战功。那堆积在一起如小山般的白骨是几十万中华男儿,烈士们的忠魂在不断嘶吼和呐喊,希望再能看到华夏崛起战胜高句丽的那一天,而国人们也的确没让这些壮士们等太久。
李世民上台后,在贞观五年,便派出广州司马长孙师进入高句丽将京观捣毁,并将中国将士的尸骨一一埋葬。这次行动,不仅标志着大唐帝国没有忘记过去的仇恨,连目前的战略目标都瞄准了高句丽。而高句丽一方,自然也收到了这个讯息,于是,高句丽方面开始了一项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
那就是:利用了十六年的时间,建立起了一条长达千余里的长城屏障,用来对抗唐军的入侵。可以说,当时两国的火药味正浓,战事一触即发。
当然,当年李世民派人捣毁京观只是表明一下自己对于高句丽的态度,并没有直接对高句丽采取什么实质性的军事行动。当时,他还是把主要的矛头指向了西边和北边的游牧民族身上,直到贞观十五年,高昌国被大唐彻底消灭之后,才使得高句丽问题被重新提上日程。
当然,凡事不能操之过急,对于国家之间的征战更是如此。唐太宗虽然很想打高句丽,但是,却不能说是想打就打。毕竟,高句丽军队的实力不容小觑,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才可以。通常情况下,在两国交战之前,还要进行一些政治外交行动。因为,之前隋朝在讨伐高句丽的问题上,就吃过大亏。
所以,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唐朝对于此次征讨还是要进行较为周详的部署,以免再次吃亏。唐朝攻打高句丽之前的第一个准备,就是要潜入高句丽,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天气水文,风土人情等,搞好战前的对敌侦查工作。为了完成好这项任务,贞观十五年七月,唐朝方面派遣方郎中陈大德去了高句丽。
大唐借出使之机,侦查敌国的实际情况。陈大德来到高丽境内之后,最开始是用上等丝绸去贿赂当地官员,并向其咨询当地的一些事情。这些个高句丽官员,收了礼之后,自然是乐于帮着办事,所以,便心甘情愿地带着陈大德到处“游山玩水”。高句丽的大部分地区,都让陈大德转了个遍。
除此之外,陈大德在“游览”过程中,不仅遇到了很多在高句丽居住的华人,还与这些人讲述了国内的变化,让华人们对国内产生了向往,临别时也是满脸泪水。大概经过了一个多月的侦察,陈大德在同年八月十日返回了长安,向唐太宗一一汇报了自己潜入高句丽所侦察到的情况,以及高句丽的山水地貌。
当然,唐太宗很聪明,但人家高句丽的首领也不是吃白饭的。高建武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人,他一方面让人修筑长城以抵抗外敌,另一方面,加紧对百济和新罗的进攻,试图将唐朝在朝鲜半岛上的盟友国,全部一扫而光,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除此之外,不断通过进贡,派遣使臣出访,以表明自己对于大唐的友好态度。到了贞观四年,高建武献上了封域图,之后,更是让自己的儿子桓权,带着厚礼来向大唐示好。如此一来,虽然,唐朝有心攻打高句丽,但是,却不能抬手鞭打笑脸人,苦于没有出兵借口,只能收手了。
话说,那时两国交战,讲究的是师出有名,以有道伐无道,眼看高句丽摆出了这么低的姿态,使得唐朝都不好意思发兵了。其实,我们都知道,高健武这样做,是对唐朝最好的应对方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高建武年少时期,就是带兵打仗的一员猛将,他并不懦弱,而且,也从不惧怕战争。
但是,他却清楚地知道,现在的唐朝与隋朝不可同日而语。
唐太宗是一个厉害的皇帝,他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而且,当时的大唐帝国,武将众多,名臣云集,周边的边患基本肃清。如果,这个时候,高句丽还不收敛,继续“为非作歹”,那无疑是在自讨苦吃,很有可能招来唐军的疯狂报复,一解前朝旧恨。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那高句丽便会面临灭顶之灾。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即使高建武的如意算盘打得再响亮,却也难防高句丽内部的政变。政变的始作俑者是高句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他不仅将高建武及其手下大臣杀得片甲不留,还让自己登上了王位。泉盖苏文上台之后,高句丽对待外国的政策,开始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高句丽先与百济结成联盟,并对新罗发起进攻。眼看新罗即将亡国,新罗使臣不得不跑到大唐求救。作为宗主国,在其它两国交战的时候出面调停的事情时有发生。唐朝照例给高句丽赐书要求其停战,但与高建武不同的是,泉盖苏文可以说气焰是极其嚣张,他以东方盟主自居对于唐朝的调停置若罔闻。
不仅如此,高句丽还向漠北派去使臣,用“厚礼”挑唆薛延陀汗国与唐朝的关系,打算从北方对唐朝进行牵制。而且,他还企图封锁唐军的水陆进攻路线,想要趁着唐军粮草匮乏的时候对其发起进攻。
这样的嚣张气焰,以及敌对行为,如果,唐朝还忍气吞声置之不理,想来大唐帝国在整个东亚地区都会颜面尽失。如果,这个还能忍受,那么,周边的小国们也可能因为看到了“唐朝”的软弱,再度兴风作浪。所以,对于高句丽此时的种种行为,唐朝显然是不能容忍的。
再加上,中国与高句丽之间的前仇旧恨,两国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针对于高句丽的战略部署,唐朝开始行动了起来。唐太宗结合隋朝之前的战况,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并针对之前战斗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制定了一些规避的方式方法。当年,隋炀帝讨伐高句丽,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保障。
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朝随军携带了大量的食用牛羊。在行军途中,不仅可以用来背负军需物品,还极大地减轻了士兵们在行军途中的负担。另外,所有征讨高句丽的士兵,都是采用募兵制征集来的,是出于自愿的性质前来从军的。征兵的诏令一出,竟然募得十万大军,且都是如假包换的志愿军。
其志气之高,斗志昂扬,是之前隋朝兵马所不能相比的。因为,隋朝的士兵,基本上都是强征入伍的,战斗力不强,士气不高,在面对残酷战斗的时候,很难形成向心力,与敌人殊死抵抗。而且,臃肿的军队规模,也让后勤的补给压力巨大。这样的士兵,上沙场打仗,可以说,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准备御驾亲征,并留下宰相、右卫大将军、工部尚书等守护京师。通过一系列战略部署之后,唐朝的兵马,在高句丽四周做好了进攻准备,同时,新罗、百济、契丹等国也纷纷从各路向高句丽挺进。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唐与高句丽的战斗号角,随时将被吹响。
对于高丽的战略部署,唐太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有隋炀帝的前车之鉴,使其在行事的时候格外谨慎,但是,也正因为太过谨慎,使很多地方有点矫正过度。比如:在派兵的数量上,讨伐高句丽,只派了十万兵力,显然是不够的。因为,高句丽毕竟是东北第一强国,军事实力是非常了得的。
所以,仅用十万兵力就想拿下高句丽,未免有点太过轻敌。除此之外,唐太宗这次征战,没有带他的“老搭档”李靖。虽然,唐太宗因李靖年事已高,没让他出来带兵,是出于一片好意,但是,李靖作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将领,无论什么样的战斗,他都能打得得心应手。
所以,对付高丽李靖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将领人选。而且,对外交国家的军事实力及斗争局势估计不足,忽略了百济这个表面上臣服于大唐实则心怀鬼胎的国家。以至于,在后来的战争中,由于,百济对高句丽的对抗非常不给力,使得唐军整体的战略部署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自贞观十九年三月底开始,唐军与高丽的战斗正式打响,先后经历了再围辽东、血战白岩、薛仁贵驻跸山之战等多次战斗,最后,唐军征战的步伐止于安市城。由于,听从了长孙无忌先破安市,再取建安的建议,使得唐军陷入了与高句丽正面作战的僵持局面。
在拔出高丽“钉子户”的过程中战争耗时过长,这就导致唐军兵力不足的问题得以凸显。最终,不仅没能实现其进攻平壤的目标,还被困死在了安市城下。由于,守军的殊死抵抗,使得唐军最终未能将其攻克。时近深秋,唐太宗因为当地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班师还朝。
唐太宗因为没有彻底消灭高句丽,所以,他认为此次战争没有成功,但唐军的战果远大于损失。此次唐太宗征高句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了大唐。
不但如此,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消灭了大量高句丽军队,斩获高句丽首级达到四万余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例如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800百、但是,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唐军士兵死了接近两千人,马匹死了接近八千匹。可以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
参考资料:
【《新唐书·太宗本纪》、《资治通鉴》、《高丽史》、《三国史记·卷第二十·高句丽本纪》】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