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看到刘裕北伐南燕,很多人总会把这件事和桓温北伐联系在一起,得出的结论自然是:刘裕远胜桓温。
可在我看来:刘裕的成功离不开时局的玉成。单独比较个人素质,刘裕和桓温应该处于同一档次,却很难超越桓温。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桓温大权在握却不敢过分紧逼,主要因素有两个:
一、由于桓温权势滔天,所以东晋的豪门士族实现了普遍联合。桓温面对这帮人,总有一种“狗咬刺猬无处下嘴”的感觉;
二、从外部环境来看,前期是前秦、前燕和东晋三足鼎立,后期是前秦一统北方,随时有可能发兵攻打东晋。桓温的北伐永远要小心翼翼,避免刺激强敌。
先比较第一个因素:刘裕成功执政之后,东晋的豪门士族已经逐渐退出一线,从中央到地方,总能看到北府势力的身影;刘毅等人虽然可以制衡刘裕,但毕竟同属北府,刘裕更是北府名义上的话事人,东晋内部的孟昶和谢裕也与刘裕友善,不会放任刘毅等人耍阴招。
刘裕北伐,建立在内部几乎无阻碍的前提之下。
再比较第二个因素,桓温的困局在于:当时的前秦处于上升期,就算苻坚一再声明:绝不会参与东晋和前燕之间的战争,桓温也绝不敢掉以轻心。因为设身处地的思考,前秦趁火打劫的概率非常高。
可刘裕北伐南燕时,却不需要担心来自后秦的威胁,因为此时的后秦已经被赫连勃勃祸害得不成样子了。就算姚兴一再张牙舞爪地恐吓刘裕:我绝对会帮助南燕的!刘裕也不会把姚兴的话当回事,因为此时的后秦连赫连勃勃都摆不平,哪有资格充当国际警察呢?
秦王兴遣使谓裕曰:“慕容氏相与邻好,今晋攻之急,秦已遣铁骑十万屯洛阳;晋军不还,当长驱而进。”——《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七
事实也的确如此,后秦虽然像模像样地派出了一支军队,却很快又撤回去了,对战局毫无帮助。
兴与勃勃战,秦兵大败,将军姚榆生为勃勃所擒,左将军姚文宗等力战,勃勃乃退,兴还长安。——《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七
至于北燕则更不会帮助南燕,因为北燕的前身是后燕,后燕的皇帝是慕容宝一系,而南燕的皇帝则是慕容德一系。当初在慕容宝最困难的时候,慕容德直接南下另立中央。从后燕的角度来看:南燕就是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
虽然在慕容超迎战东晋的时候,后燕已经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北燕。但建立北燕的冯氏与南燕慕容超没有什么交情,自己内部也乱得一团糟,当然不会替南燕出头。
如果刘裕在围攻广固城的半年时间里,突然听到后秦和北燕两大强敌趁火打劫的消息,刘裕会怎么办呢?当然是赶紧撤退啊!否则刘裕恐怕随时会死在广固城外。这不正是一直困扰着桓温的难题吗?
可刘裕完全不用担心后秦和北燕会趁火打劫,这种宽松的外部环境,是桓温从来不曾拥有的。很多人认为桓温做事优柔寡断,可如果刘裕也处于桓温那样复杂的局势下,谁敢说刘裕不会像桓温那样优柔寡断呢?
对于一个成熟的政客而言,优柔寡断绝不是什么缺点,因为优柔寡断也可以说是思虑周祥。政客需要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如果某位政客获得的评语是“勇猛”和“果断”,这样的政客必然难以善终,因为他必然会败在这种不合时宜的性格上。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史记》·陈丞相世家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我们再比较一下南燕和前燕的差距。
想当初,慕容德从邺城南迁四万户至滑台,按照一户五六口人计算,保守估计也就二十万人,再加上慕容德本身的人口,南燕鼎盛时期所能调动的大军估计也就六至八万。到了慕容超时期,他又灭掉了许多反对派,这个数字估计还要缩水。
隆安二年,乃率户四万、车二万七千乘,自邺将徙于滑台。——《晋书》·卷一百二十七·载记第二十七
前燕有多少人口呢?按照史书的记载,苻坚灭前燕的时候,前燕的人口近千万。虽然我也认为这个数字有些夸张,但前燕的人口远胜于南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坚入邺宫,阅其名籍,凡郡百五十七,县一千五百七十九,户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九百六十九,口九百九十八万七千九百三十五。诸州郡牧守及六夷渠帅尽降于坚。——《晋书》·卷一百十三·载记第十三
从地域来看,南燕的疆域还不如一个山东省。反观前燕,放到现在来看,应该包括辽宁、山西、河北和山东四个省,以及河南省的部分地区。粗略计算一下,南燕恐怕只有前燕五分之一的实力,这还是高估南燕的算法。
如果用把人口加进来一起计算,这个数字还要惊人。根据兰彻斯特定律,我们可以得知:国家的人口和面积,决定了其动员军队的数量。在单兵素质大致相同的前提下,人口和面积占优的国家,其战斗力必然呈平方倍数增长。
按照这个算法,前燕的最大军事潜力比南燕高二十倍都不止。
如果我们单从攻城略地和消灭对方军队的数量来看,桓温第三次北伐的战果,显然超过了刘裕北伐南燕的战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说桓温远胜刘裕,大家能服气吗?
我之所以要用桓温与刘裕做对比,并不是要否认刘裕的能力。事实上,能够与桓温相提并论,足以证明刘裕是一等一的人才,更是一个时代的杰出人物。
我之所以要用桓温与刘裕做对比,只是希望大家认清一个事实:刘裕之所以能够获得空前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时局对他极其有利。
从来都是时局造就英雄,而非英雄造就时局。没人能否认刘裕是英雄,但他和其他年代的英雄,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只因刘裕是刘宋的开国皇帝,所以御用文人自然会忽略刘裕北伐南燕的客观优势,反而一再强调刘裕的英勇无敌。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关于刘裕北伐南燕的历史记载,很像一个英雄传奇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南燕在面对刘裕的进攻时,有上中下三策可供选择。如果南燕选择上中二策,刘裕不要说取得北伐的成功,就是想全身而退也会变得很难,但南燕皇帝却偏偏选择了下策。
绝其粮运,别敕段晖率兖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校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逆战,下策也。——《晋书》·卷一百二十八·载记第二十八
这种历史记录的可信度有多高呢?显然是非常低的。因为我们前面分析过,南燕虽然说是一个国家,但无论是领土还是综合国力,南燕也就相当于前燕的一个州,与东晋的体量差距也极大。在绝对优势的背景下,任何计策都是苍白无力的。
关于刘裕北伐南燕的相关记载,令人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这个上中下三策。但很可惜,它应该只是政治宣传与文学故事的合成版。
所谓上策,就是退守南燕中部的大岘山,寻机与敌人决战。总而言之一句话,给刘裕以迎头痛击。
所谓的上策、中策和下策其实都是各有优劣的,只不过历史上慕容超选择了退守都城并最终失败,所以史书无限夸大了大岘山的优势,似乎南燕只要退守大岘山,东晋军队就无法继续深入了。
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无论从东面还是西面,刘裕都可以越过大岘山。因为大岘山并不是什么险关要隘。如果刘裕在大岘山的攻势受挫,他完全可以绕过大岘山,为什么一定要强攻大岘山呢?
事实上,这种战术本身还是硬碰硬的打法。正面相持,再从侧面出奇兵打击敌人,这通常比的也不是巧劲,而是实力。谁的后备力量充足,谁就可以充分应用这种战术。
但我早就说过,南燕不具备和东晋硬碰硬的实力。
只要想明白这个问题,再看慕容超把军队集结到都城一线的做法,我们就会发现:慕容超并没有犯什么大错。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也有人说:中策不错。慕容超既然选择了退守都城,就应该坚壁清野,好像当初北魏对后燕做的那样。
说这种话的人,就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与自己的利益无关,人们总是乐于牺牲的。所以键盘侠们总认为国家应该与外国开战,以扬国威,可这一切都建立在键盘侠们利益不受损的基础之上。一旦利益受损,键盘侠们又会化身正义使者,坚决维护自己的利益,避免受到战争侵犯。
如果慕容超下令:让老百姓把快收获的庄稼全部烧掉,把无法转移带走的物资销毁。这种命令真正付诸于实行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显然是非常小的。因为老百姓的觉悟没有这么高,把庄稼都烧了,他们明年吃什么呢?
就算慕容超能强迫老百姓做出这种牺牲,现在还来得及吗?来不及了。除非在刘裕的军队大规模集结之时,慕容超就开始坚壁清野,那或许还有点作用。可此时的刘裕已经深入燕国境内,你在这一处坚壁清野,刘裕完全可以从其他地方获得补给。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北魏面对后燕敢玩坚壁清野,是因为北魏的战略纵深够大。反观南燕,国土面积就这么点,哪有什么战略纵深呢?没有战略纵深,哪有玩坚壁清野的资格呢?
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当刘裕率军到达大岘山附近时,慕容超必须得把整个国家都破坏转移得差不多了,才有玩坚壁清野的资格。可刘裕一看这种情形,立刻就选择撤军。你说慕容超的坚壁清野有什么意义吗?没有。
这就相当于,刘裕带着大军来南燕境内游行了几天,南燕人民第二年就要饿肚子。如果到了第二年,刘裕再次率军前来,谁还敢陪慕容超玩坚壁清野呢?刘裕再撤军怎么办?南燕人民再饿一年?
从这层意义上讲,认为慕容超应该坚壁清野的人,既不了解南燕,又不了解坚壁清野,只是信口胡言而已。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南燕拥有所向无敌的骑兵,而慕容超居然没能让这支骑兵发挥作用,实在是无能至极。
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显然是夸大了南燕骑兵的优势。
从地缘纬度来看,两晋时期的战马来源,几乎都是以草原地区和临近草原的地区为主。而南燕地处黄河以南,并不是什么优良的养马地。再加上南燕又是一个小国,要说这样一个国家能长久拥有并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精锐骑兵,本就是天方夜谈。
从兵种功能来看,骑兵的最大优势在于机动性,而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攻击力和防御力。很多人说骑兵队步兵占据优势,是指骑兵可以利用其强大的机动性,和步兵玩游击战。
如果把骑兵和步兵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让双方单挑,骑兵必然会丧失机动性,连冲都冲不起来。在这种背景下,步兵只要扎稳阵型,想收拾骑兵也不是不可能。三国时期的麹义,就是以八百先登死士硬抗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可如果骑兵一旦跑起来,步兵就只能干瞪眼。
我们还可以看看西汉与匈奴的战争过程,当汉军开始集结主力的时候,匈奴军队立刻开始撤退。如果汉军敢追击,匈奴军队就有机会把汉军引到一个不利于步兵发挥的战场,然后找机会突袭骚扰汉军。
可我们再看看南燕的实际情况,由于国力不如人,南燕只能不断地退缩防守。在这种背景下,先不说南燕有没有这样一支精锐骑兵,就算有,又能怎么样呢?这是一支丧失了机动性的骑兵,指望他们拯救南燕,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史书为了证明刘裕的英勇无敌,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对付南燕的骑兵,刘裕将四千辆战车一分为二,放置在部队的左右两侧,以阻止燕军铁骑的冲击,战车之上全部布上帷幔,车上的士兵均手持长矛。面对这种布置,南燕骑兵只能无功而返。
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与燕兵战于临朐南,日向昃,胜负犹未决。——《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七
刘裕北伐南燕时战车的威力,还有北伐后秦时战船的威力,一看就是没有军事常识的御用文人胡编乱造出来的内容。
战车自战国时退出历史舞台,直到戚继光守北京时,配合火器成功使用过一次之外,在这一千多年期间就只有刘裕使用过。
如果战车真的这么厉害,为什么会退出历史舞台呢?如果战车真的这么厉害,为什么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除刘裕和戚继光之外无人使用呢?我们总不能说: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除了刘裕和戚继光之外的其他人都是傻子吧?
如果战车对阵骑兵,真有这样了不起的功效,赵武灵王也没必要玩什么“胡服骑射”了,因为东周时期的中原各诸侯,都是玩战车的行家。
刘裕是不是用战车破了南燕的骑兵?这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就算刘裕用战车破了骑兵,其中必定还有什么隐情,因为战车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战争大杀器。而根据战车和骑兵的交战历史来看,占优的一直是骑兵,而非战车。
古代战争,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从东晋和南燕的综合国力对比来看:慕容超能把战局拖到这个地步,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因为南燕的实力实在是太弱,国际环境对南燕也不友好。在这种背景下,慕容超居然能与刘裕对峙长达半年之久,我认为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功了,南燕虽败犹荣。
在这半年里,如果国际环境或东晋国内能发生一点对南燕有利的变化,南燕就有可能扭转乾坤。可直到南燕灭亡的前几天,卢循和徐道覆才开始起兵。
等卢循和徐道覆叛乱的消息传到刘裕那里时,刘裕已经撤回东晋境内,正和属下商量下一步怎么攻略司州和雍州呢。
初,徐道覆闻刘裕北伐,劝卢循乘虚袭建康,循不从。——《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七
时克燕之问未至,朝廷急征刘裕。裕方议留镇下邳,经营司、雍,会得诏书,乃以韩范为都督八郡军事、燕郡太守,封融为勃海太守,檀韶为琅邪太守,戊申,引兵还。——《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七
如果卢循和徐道覆早起兵几个月,早点收拾了刘毅等人,刘裕还能这么悠哉地围攻慕容超吗?难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刘裕能够无负担地攻打南燕,南燕就是注定要灭亡的。这绝不是慕容超无能,而是形势比人强。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5090 字。

转载请注明: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 楠木轩